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851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x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

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结构技能的人。

社会个性化:

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人性心理结构。

教育要素

教育者: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合乎目的地发展和变化。

具备两个条件:

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学习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特征:

1.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2.不同学习者的基础背景不一样3.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4.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一样。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生活和生产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生活或者生产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

指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

倡导者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体系特征是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在总体上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和学习,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想适应的学校化社会。

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学校类型,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得到发展,学校的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关系)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

《在教学论》,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的人。

近代教学之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旧三中心,老师,书本,课堂。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发展

1.实验教育法:

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教育即生长)

C.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社即社会)

D.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E.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F.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A.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B.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C.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D.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E.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爱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F.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应付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5.批判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2.研究基础与模式多样化

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的学科体系

4.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体现(访问教师,分析理论作用)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论述题)

★教育功能:

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分别是:

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功能。

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种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功能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从作用对象看

1.个体功能:

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表现。

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固有功能。

2.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方式上看

1.显性功能:

是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测相符合的情况。

2.隐性功能:

指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从性质上看

1.保守功能: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是教育重复、封闭、保值的一面。

2.超越功能:

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发展。

★教育对个体发展(正向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角色和职业的社会化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性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正向功能)

现代教育不仅要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稳定,还要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推动政治民主的发展。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促进社会民主化

a.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b.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c.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的‘’孵化器‘’

教育只能促进政治的民主,而不能决定政治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正向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1.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给予其知识、技能,发展其能力)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2.教育生产科学技术

a.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其再生产

b.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

c.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3.教育产生经济效益,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正向功能)

传承,选择,整合,创造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的作用。

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对促进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育的成层功能:

教育制造了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又对教育提出了要求,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教育的社会能力有效发挥的条件

1.遵循教育发展的社会规律

2.正确地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张力

3.正确地处理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1.教育功能取向的成立(社会本位,个人本位)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受社会,教育两方面制约)

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对社会各系统,对学习者)

教育社会功能的释放

1.产品的社会输入

2.产品的社会利用

要提高教育产品的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育产品用得上用得好。

 

★第三章教育目的(简答)

★教育目的:

是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成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教育要培养出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受生产力制约,也受生产关系及以其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所制约。

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作用特点)

a.价值性教育目的:

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想要达到的目的。

b.功用性教育目的:

教育在发展人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要求特点)

a.终极性教育目的:

指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b.发展性教育目的:

具有连续性,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重视程度)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范围)(杜威)

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内在),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外在)

★教育目的的功能

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社会性质,人的培养,课程选择及建设,教师教学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定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一种重要手段,以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

1.社会依据

a.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

a.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b.人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代表人: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机结合)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2.人的价值取向

a.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

指人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人的个性化:

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其独特性、自主性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地形成和体现的过程。

b.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

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目的所具有的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性,才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的,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挥展现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使人的生存与发展充满内在的活力。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智,体,美

★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领和促进。

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差异性与多元性。

人的素质具有实然性与应然性,应使两者有机结合。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a.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b.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精神物质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个性发展,现在未来发展

c.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辩证统一)

d.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全面发展教育

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对为使学习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多种相互联系而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通常以德、智、体、美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主体。

 

第四章教育制度(非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特点:

客观性(由生产力决定),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

教育体制: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前的关系。

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双轨制有两个平等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单轨学制:

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教育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清政府分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仅颁布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北洋军阀颁布了“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

两基,两全,两重。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简答题)

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现代教师与古代教师的区别:

多功能性

专门性

高素质性

发展性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人类文化的创造者

3.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教师职业的个体作用

是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体现,是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统一体,对教师个体具有生存、发展、创造和享受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

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

法律地位

专业地位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专业性职业

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专门的社会服务,专业自主权

2.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有目的地培养人会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3.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

教书育人:

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的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育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既是教师个体专业人的条件与保障,也最终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新手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

途径:

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同伴互助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其中,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不仅是师生的文化授受过程,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

1.学习者与研究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7.学校的管理者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

1.教师的道德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学生的本质特征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具有主体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a.独立性:

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也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b.选择性:

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的特点。

c.调控性:

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d.创造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的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e.自我意识性:

学生作为主要对自己的状态及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的自我认知。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人的发展是指整体的个人在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表现在身体,心理,速度,广度和深度上。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学生的地位

1.社会地位

2.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需要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

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发展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6.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的模式

1.放任型

教师只管教书,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不管不顾,学生牌放任自流的状态。

教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育人职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容易培养自我中心主义的,我行我素的人。

2.专制型

教师作为专制者,管理学生的一切事务,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容易培养懦弱的、两面三刀的人。

3.民主型

教师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