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75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docx

高考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习题十五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习题(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

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

”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它没有改编沙皇旧军队建立自己的武装

B.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2.“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3.1917年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因为当时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这时俄国所处的形势是()

A.推翻沙皇专制的二月革命即将爆发

B.革命将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广泛执行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已经获得成功

4.《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5.有人认为: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

”这种认识()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6.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8.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

“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9.“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料主要说明十月革命()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不具备革命的物质条件

10.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处死了末代沙皇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

11.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

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A.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社会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阵痛

1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13.列宁说:

“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后来又说: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办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A.坚持严格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B.努力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决定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

14.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

A.加快工业化进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15.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16.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18.1932年,苏联大部分工厂的工人和经理都必须完成某种定额,违者罚款或开除。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超额完成,就会得到奖金。

这反映了苏联()

A.采取相关措施刺激工业生产

B.借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

C.克服了工业计划生产的缺陷

D.要加快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19.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斯大林()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20.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

A.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

B.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

C.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

D.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

21.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22.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23.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4.图示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

B.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C.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D.苏联经济模式固化影响

25.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

也正是从这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未能较好调整产业结构,贻误了苏联发展时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

26~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局势是一天一天的更加混乱了。

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

唐波夫省和特维尔省辖区内的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

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关厂,使莫斯科、敖德萨和顿河流域的煤矿区陷于痉挛状态。

运输系统瘫痪不灵,军队在挨饿,大城市里没有面包。

临时政府一方面受到民主党派的攻击,另一方面又受到反动党派的攻击,什么事也不能做……克伦斯基亲自到共和国临时议会来过两次,他很激动地吁请举国一致,有一次最后竟泣不成声。

会众无动于衷地听他说下去,并且不时用冷嘲热讽来打断他的话。

——《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二

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

有财产阶级确信科尔尼洛夫会得胜利。

除了高加索军区司令之外,其他的高级将官用各种声调拥护科尔尼洛夫的要求。

受立宪民主党的指使,军官同盟总委员会发了一个通电给海陆军各指挥部,其中说:

“临时政府不止一次向我们表示它的政治上无能了,如今又以挑唆的行为污辱它的名誉,它再不能领率俄罗斯了……”总司令部的人说:

“没有一个人拥护克伦斯基的。

此次进军不过是旅行罢了。

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妥帖了。

”但是,总司令部驻地附近的一个农民说:

“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敢提出来停止战争,也不打算认可我们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

——摘编自《十月革命史》

材料三

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企图取代临时政府消灭苏维埃,建立反革命军事独裁。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坚决抵抗,很快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许多城市和工业中心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

苏维埃获得新生。

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都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

——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各阶层的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尔什维克党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失败后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

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

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

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

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

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

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

“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高考历史专题习题(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

1~5.CBBBD6~10.CCDCA11~15.ACBBB16~20.DCADD

21~25.BBBBD

26.

(1)状况:

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农民发起针对地主的暴力行为;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导致企业停产和运输系统瘫痪;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都不愿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支持科尔尼洛夫建立军事独裁。

(2)政治优势:

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在苏维埃选举中成为多数。

军事优势:

组织并领导着工人赤卫队的武装力量,也获得了很多正规军的支持。

(3)原因:

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27.评分说明:

概括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

能依据当时两国的具体实践正确论证该观点。

示例:

观点:

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

论证:

两位领导人在强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同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中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

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若用其他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说明亦可得分。

28.

(1)相同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点:

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

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人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29.

(1)责任: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依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高考历史专题习题(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1.【答案】C

【难度】一般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是本题的题眼,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是生存与和平问题,而临时政府却继续参加一战,并且还惨遭失败。

临时政府被群众抛弃就是因为不能解决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故选B;A不符和人民反对信息;C是二月革命之前;D是二月革命之后。

【难度】一般

3.【答案】B

【难度】较易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中列宁的意思是革命即夺权,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到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当时俄国的政权;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明确指出:

革命分两个阶段,政权应该由第一阶段临时政府转到第二阶段苏维埃手中,即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

A项是二月革命后的局势,应排除。

D与现实不符,应排除。

C表述错误,应该为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而不是长期性,应排除。

【难度】一般

5.【答案】D

【难度】一般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是要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要建立独立的苏维埃政权,即要进行十月革命,所以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十月革命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C项符合题意。

材料是反映十月革命而非二月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十月革命而非《四月提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十月革命而非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难度】较易

7.【答案】C

【解析】本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即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一般而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由资产阶级掌权,这是二月革命与其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不同的,所以说它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合题意。

【难度】较难

8.【答案】D

【难度】一般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据此可以得出十月革命的要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因此C符合题意;A属于思想上的,B项错误,十月革命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D项错误,十月革命具备了革命的物质条件。

【难度】一般

10.【答案】A

【难度】较易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介绍的是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困难,根据所给出的时间——1920年末,可以判断出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刚刚结束三年的卫国战争,经济政策还是战时共产主义,所以这对于俄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项。

B项时间不对,斯大林模式还没有出现;C项时间也不对,苏联已经退出了一战;D项说法错误。

【难度】一般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是1918-1921年内战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正确;从内战的时间可排除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排除ABD项。

【难度】一般

13.【答案】B

【难度】一般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排除C项;D项夸大了该政策的意义,“牢固的工农联盟”说法绝对,排除。

【难度】较易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经济政策实行,农村平均税率逐渐降低,这反映了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故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没有使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故A项排除。

新经济政策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故D项错误。

【难度】一般

16.【答案】D

【难度】一般

17.【答案】C

【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