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035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文档格式.docx

备考指导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017·

江苏单科,17)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及影响

1.梳理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十月革命的历程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掌握其内容、特点和影响

3.注重将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概括归纳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种模式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2016·

江苏单科,19)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015·

江苏单科,19)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018·

江苏单科,18)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考点一 十月革命

1.原因

(1)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2)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3)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一大文件:

《四月提纲》。

3.两阶段、四事件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三变化: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

(2)革命性质:

(3)革命策略:

考点二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核心词: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直接与间接过渡;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

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

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3.斯大林模式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2)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

(3)评价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消费品生产;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点三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①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②工业:

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①实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②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

③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评价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

政治改革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考向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和意义

视角1 以《四月提纲》为切入点,考查俄国革命的任务和特点

【考题1】(2017·

江苏单科,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关联主干

《四月提纲》

寻找题眼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

错点诊断

“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

答案 C

视角2 从概念内涵角度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考题2】(2013·

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从题干材料“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可知应是指俄国十月革命,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二月革命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

“四月提纲”发表时,掌握政权的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均与题目信息“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不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于1918年,此时的苏维埃政权早已建立,与题目信息“苏维埃组织将建立”不符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十月革命考查较多,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过程、领导者及斗争对象、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巩固等。

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从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考查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把握十月革命的进程,从新史观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理解十月革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凸显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除此之外,尤其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革命道路:

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4)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

考向二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视角1 以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切入点,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考题1】(2016·

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

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

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

视角2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考题2】(2018·

江苏单科,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

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不符合史实;

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

视角3 综合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考题3】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①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史料二 1930—1940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家、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②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摘编自《张军谈1929:

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

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第一步 审设问

目标

途径

1.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及其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据史料

2.“苏联模式”的名称及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从弊端角度)

第二步 析史料

判出处

史料一是1921年列宁说的话。

史料二:

据“1929”“危机经济学”可知本史料阐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现象

读信息

①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意味着作者认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衔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违背了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符合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步 定答案

(1)措施:

新经济政策(或答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

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原因: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

国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等。

对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可采用阶段特征法来概括:

(1)1917—1927年

①主题:

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措施:

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③特点:

前者采取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遵循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④结果:

前者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和经济危机;

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53年

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1956年至苏联解体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结果:

前两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对其进行一些修补;

后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2017·

江苏单科,17·

《四月提纲》)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

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 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中“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背景相符,故C项正确。

2.(2013·

江苏单科,19·

俄国十月革命)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

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

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

据此推测(  )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解析 无法得知真相的说法绝对化,材料中的后者是“研究资料表明”,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更加接近真相,故A项错误;

B项片面,故B项错误;

是否更加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故C项错误;

全面客观是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6·

斯大林模式)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

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

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解析 材料中“1938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反映了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故D项正确。

4.(2014·

江苏单科,15·

新经济政策)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  )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析 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5.(2018·

江苏单科,18·

赫鲁晓夫改革)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

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故C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

概念类)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

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

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是1918—1921年,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1929年开始实施的,故D项错误。

7.(2017·

推理类)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

由此可见(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解析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施,材料中“十月革命四周年”是1921年,故A项错误;

B项与材料中“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相符,故B项正确;

材料中“十月革命四周年”是1921年,斯大林模式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尚未开始,与材料中“十月革命四周年”不符,更没有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8.(2016·

因果类)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解析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故A项错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利于苏联缩小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正是伴随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形成,跟题干中时间相吻合,故C项正确;

发展速度惊人是成就的一个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9.(2014·

数据计量类)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解析 从材料工业与农业的增幅,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使俄国迅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故C项正确。

课时冲关练

1.(2019·

江苏无锡高三期中)“新政府赢得了公认的大力支持,因为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撤销了所有对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限制,废除了歧视种族或宗教团体的法律,但是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

”这个“新政府”是(  )

A.沙皇政府B.彼得堡苏维埃

C.临时政府D.苏维埃政府

解析 “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表明是推翻沙皇后的临时政府,故选C项。

2.(2019·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考前模拟)罗宾·

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

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该演讲认为俄国(  )

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3.(2019·

江苏宿迁期末)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条约,并号召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劳动群众摆脱奴役和剥削的事业进行到底。

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A.代表了人民大众利益B.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和平法令》反映了人民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