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746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ocx

高考地理专题第3讲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3讲 区际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纲原文]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考题组一 产业转移

(2014·海南地理)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

下图示意某一般模式。

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性转移速度较快。

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  )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  )

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D.市场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A错;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C错;利润随订单流向在逐级递减,D正确。

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C、D错;汽车制造精密零部件跨国分工,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B错;只有普通服装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D正确。

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C正确。

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

现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 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

近年来,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

下图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市场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生产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2)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增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 

(1)中国的汽车工业相对于美国而言,起步晚、水平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增大;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低,成为吸引产业转入的优势条件。

(2)该题考查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

高考题组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5~6题。

5.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故选D。

第6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故选A。

7.(2012·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 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 考查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积极影响,根据题意以及所学知识,可以从生态、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说明。

高考题组三 区域农业发展

(2014·海南地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8~10题。

8.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土壤

C.光照D.水分

9.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增强市场竞争力

10.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

A.交通不便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D.土地多盐碱

答案 8.A 9.D 10.B

解析 第8题,土壤、光照和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

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第9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第10题,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广人稀,机械化作业可缓解劳动力缺乏的问题,B正确。

1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

(2)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

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

(3)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

(4)“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

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

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高考题组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2.(2013·浙江文综)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

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的发展。

13.(2011·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答案 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解析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大量工业部门向周边地区城镇扩展,促进了周边城镇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本讲是高考最经常的考查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发展措施,典型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原因分析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注意加强训练。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以区域图为载体,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

(2)结合热点区域,考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以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重大工程切入,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原因及影响。

(4)以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为载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区际联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的。

区际联系主要包括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复习时应结合“区际联系的必要性→方向→影响”的思路梳理主干知识;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复习时应结合“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具体过程→存在问题→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的思路进行梳理。

复习本讲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学知识,特别是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农业、工业的区位因素的联系;另一方面应结合具体案例,把握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核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

主干精讲

1.区域农业分析的一般内容(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地理条件

①自然条件:

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照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

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开发晚,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2)农业布局特点

①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③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降水偏少的草原区。

(3)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和商品率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①发展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不断退化。

②发展方向:

为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北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确定了各自的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2.掌握我国某些特色农业的形成条件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

临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种植历史悠久;市场需求量大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要

市场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气候适宜

国内外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排查纠错

1.土壤肥沃是东北平原成为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的根本原因。

(×)

2.低温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但也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3.生产技术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

4.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

预测演练

命题点 区域农业发展[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今后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温:

甲>乙>丙;降水:

甲<乙<丙 ②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③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④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影响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①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③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商品率低 ④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有的河段存在凌汛现象。

第2题,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同时目前受耕作业影响,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环境问题。

归纳总结

1.区域农业开发问题的分析思路(以我国东北农业开发为例)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如下图所示: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答题要点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比重,重视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主干精讲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如下图: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两个重点

①背景和条件

②问题与对策

(2)一个差异(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的对比)

珠三角

江苏省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排查纠错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

2.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引进大量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对外资吸引力不断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

(√)

4.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珠海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解决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

预测演练

命题点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4·深圳市南山区期末文综)东海岛是广东省最大的岛屿,岛上居民较少,开发强度低,土地资源较丰富。

2007年8月20日,《湛江市东海岛分区规划》经湛江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根据规划,东海岛将被建设成湛江的“生态型港口工业新城”,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产业。

2012年6月,“中科炼化”项目落户东海岛,其原油全部由科威特提供。

炼油部分主要生产车用清洁汽油和低硫柴油,藉以缓解广东省严重缺油的现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广东省区域图和湛江市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项目规划图

材料二 1991年到2010年间东海岛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图(%)

(1)广东省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海岛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分析“中科炼化”项目在东海岛布局的有利条件。

(4)湛江市把东海岛规划为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产业的“生态型港口工业新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分析东海岛开发中应注意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答案 

(1)沿河沿海分布

(2)①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滩涂地面积减少;②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面积增加。

原因:

①人口增长加快、引进大型工业项目(石化和钢铁为主)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②水产养殖业大幅增加使水域面积增加;③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使林地面积增加。

(3)东海岛地处南海,距离原料地(科威特)近,海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建设用地充足;区域成品油缺乏,市场广阔;远离人口密集区;政策优惠。

(4)①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钢铁、石化企业的过度引进;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③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

(2)题,根据1991年到2010年间东海岛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图知,由于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养殖业和林业发展,导致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滩涂地面积减少,水域、居民点、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面积增加。

第(3)题,从地理位置、交通、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耕地和防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思维拓展

我国主要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情况存在差异,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也存在差异。

核心点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

主干精讲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区域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依附自然环境而存在,一般不具流动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

对东部

对西部

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

排查纠错

1.自然状况下,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状况是该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重要特征。

(√)

2.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

(√)

3.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措施。

(×)

4.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调入区有百利而无一害。

(×)

预测演练

命题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南水北调东线示意图”,回答1~3题。

1.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华北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不足 ②南方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小 ③华北降水变率小,径流量分布不均 ④南方水资源总量大于水资源需求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南水北调东线中,不需人工抽水,可实现自流供水的河段是(  )

A.长江—淮河段B.淮河—黄河段

C.淮河—海河段D.黄河—海河段

3.2013年12月8日,东线一期工程通水,特大城市淄博率先用上了长江水。

淄博(  )

A.应大幅度降低水价B.应减少抽取地下水

C.可大力发展制革业D.可减少喷滴灌设施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华北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南水北调,可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南方降水多,水资源充足,不是需求少;华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径流量分布不均,变化大,不是变率小;南方降水多,水资源总量大于水资源需求量。

第2题,南水北调线路中,最高处是黄河,黄河以北河段可实现自流供水。

黄河以南河段需要梯级抽水。

第3题,大幅度降低水价,不利于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南水北调的受水区,应先节水,后输水;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等问题,地下水体的更新慢,应注意保护,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淄博应减少抽取地下水;大力发展制革业,会增大耗水量,也会加重水污染,加重淄博的缺水程度;我国的调水原则是受水区要先节水,后输水,滴灌、喷灌是节水的措施,不可减少其设施。

答题模板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影响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资源

对调入地区: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对调出地区: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对调入地区: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对调出地区: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对调入地区: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对调出地区: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对调入地区: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调出地区: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核心点四 产业转移

主干精讲

1.一个概念: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二种类型:

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三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

4.四个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排查纠错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

2.目前,只有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没有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去投资。

(×)

3.产业转移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根本原因。

(×)

4.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反映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特征。

(×)

预测演练

命题点 产业转移[预测题型:

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