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350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docx

神经病学诊疗常规

 

神经病学

 

脑梗死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突然起病,多数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

(2)多在数小时或数日脑部局灶损害达到最严重程度;少数栓塞患者可于发病数秒钟或数分钟即达到高峰。

(3)一般无头痛、呕吐,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部分病人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

(4)出现面部或肢体的瘫痪或感觉障碍或语言障。

(5)部分患者有心房纤颤等心脏和大动脉疾病。

2.影像学表现:

CT扫描在脑内某一血管或多条血管支配区可见低密度病灶或起病后24h以内未见异常。

【入院标准】

符合脑梗死诊断者,立即办理入院。

【入院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心肌酶学、抗心磷脂抗体、双上肢血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及颅内血管超声检查(TCD)、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长程心电图检查(holter)、颅脑CT和/或CTA和/或MR和/或MRA和/或DSA。

2.特殊检查血管炎检查、钩体凝溶试验、血小板功能检查、纤维蛋白原聚集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脑电图检查等。

【入院治疗】

1.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

溶栓药物:

rt-PA、尿激酶;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乐他唑;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自由基清除剂:

如依达拉奉,其他可考虑使用;血栓通等中成药。

20%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尼莫地平、氟桂嗪;维生素B族、胞二磷胆碱、维生素C、能量合剂;10%氯化钾;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地西泮;氯丙嗪、多虑平等;伴高血压者选择高血压药物;伴高血脂者选用降血脂药物;伴高血糖者选用降糖药物;伴感染者按感染类型选择合适抗生素;伴高热者选用降温药物。

(2)二线药物:

尤瑞克林、前列地尔、桂哌齐特、巴曲酶,复方氨基酸、丙戊酸钠缓释片、丹参、川芎、红花、水蛭、三七等单方或复方制剂、安宫牛黄丸。

(3)三线药物:

20%人血白蛋白等。

2.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术、血管介入术。

(2)麻醉方式:

依病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其他治疗

(1)脑血管造影动脉溶栓及介入治疗。

(2)药物和常规物理降温不能控制的中枢性高热,应用降温毯物理降温。

(3)入住卒中单元治疗。

(4)理疗和康复治疗。

(5)并发症处理:

吞咽困难、肺炎、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焦虑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疼痛、癫痫、褥疮、肺水肿、急性胃粘膜病变、心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等。

【出院标准】

1.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等基本恢复。

2.病情稳定或好转症状减轻或稳定,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等有改善或无进展。

【出院带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房颤患者华法林等;尼莫地平等;维生素B族;有癫痫发作者抗癫痫药物;伴高血压、糖尿病者抗高血压药物和降糖药;调脂药物;丹参、红花、川芎等单方或复方制剂等中药;吡拉西坦、胞磷胆碱、丁苯酞等;带1周药量。

 

(曾进胜执笔)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突然起病,症状多在2分钟内发展至高峰,持续时间一般2~20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体征。

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短暂性单肢或偏侧无力,面部、单个肢体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等单个症状或多个症状组合。

发生在优势半球时可有失语、失读、失写;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多见为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和吞咽困难等脑神经和小脑症状,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

脑干不同部位损害时,可有单个肢体、偏侧或交叉性瘫痪,甚至双侧肢体无力或感觉障碍。

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可导致猝倒发作,不伴有意识障碍,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一种特殊表现。

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时,可表现为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3)多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或颈椎骨质增生等病史。

2.影像学表现:

头颅CT或MRI多无异常发现。

新的TIA定义要求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脑部无缺血灶;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尽可能采用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急性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

对无急诊DWI诊断条件的医院,尽快、尽可能采用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h内发现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3.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多无异常,或可见合并疾病的表现,如血细胞增多、高凝状态、高血糖、高血脂等。

4.注意与局限性癫痫、晕厥和内耳性眩晕等鉴别。

【入院指征】

对发作24~48小时内的TIA,应尽快入院,以备复发时静脉溶栓治疗。

此外,频繁发作、持续时间>1小时、有血液高凝状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心源性(如房颤)或高ABSD2评分者也应入院。

【住院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心肌酶学、抗心磷脂抗体、双上肢血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及颅内血管超声检查(TCD)、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长程心电图检查(holter)、颅脑CT和/或CTA和/或MR和/或MRA和/或DSA。

2、特殊检查:

血管炎检查、钩体凝溶试验、血小板功能检查、纤维蛋白原聚集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TCD微栓子监测、脑电图检查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75~150mg/d,或氯吡格雷75mg/d;抗凝药物如华法令2~4mg/d,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20~40mg,每天3次;或盐酸氟桂嗪5mg/n。

伴高血压者选择高血压药物;伴高血脂者选用降血脂药物;伴高血糖者选用降糖药物;2)二线药物:

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如丹参、川芎、红花、三七等。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包括恩必普、尤瑞克林等,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小牛血去蛋白等。

2.手术治疗:

颈动脉脉狭窄患者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术、血管介入术。

【出院指征】

1.影像学、血液化验及病因学检查完毕,明确病因并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后。

【出院带药】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房颤患者华法林等;尼莫地平等;伴高血压、糖尿病者抗高血压药物和降糖药;调脂药物;丹参、红花、川芎等单方或复方制剂等中药;带1周药量。

(曾进胜执笔)

 

脑出血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突然起病。

(2)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血压突然升高。

(3)出现面部或肢体的瘫痪或感觉障碍。

2.影像学表现CT扫描在内囊-基底节区、丘脑、脑叶、脑干、小脑任一部位或多部位见高密度病灶。

3.必须与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炎、中毒、肿瘤出血等疾病鉴别。

【入院标准】

符合脑出血诊断者,即应入院。

【入院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指标、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检查、颅脑CT。

2.特殊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颅脑MR和/或MRA、颅脑CT和/或CTA、脑血管造影、血小板功能检查、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聚集功能、血管炎相关指标检查、胸部X线检查、细菌培养或PCR等。

【入院治疗】

1.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

20%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维生素B族、胞二磷胆碱(珠海专家提出活动性出血禁用胞二磷胆碱?

)、有专家建议增加醒脑静、奥拉西坦、神经节苷脂、维生素C、能量合剂;10%氯化钾;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地西泮;氯丙嗪、多虑平等;伴高血压者选择高血压药物;伴高血脂者选用降血脂药物;伴高血糖者选用降糖药物;伴感染者按感染类型选择合适抗生素;伴高热者选用降温药物。

(2)二线药物:

尼莫地平、复方氨基酸、丙戊酸钠缓释片、安宫牛黄丸。

(3)三线药物:

丙种球蛋白、20%人血白蛋白。

2.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血肿清除术、血肿穿刺引流术。

(2)麻醉方式:

视病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其他治疗

(1)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治疗。

(2)药物和常规物理降温不能控制的中枢性高热,应用降温毯物理降温。

(3)入住卒中单元治疗。

(4)理疗和康复治疗。

(5)并发症处理:

吞咽困难、肺炎、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焦虑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疼痛、癫痫、褥疮、肺水肿、急性胃粘膜病变、心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等。

【出院标准】

1.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等基本恢复。

2.病情稳定或好转症状减轻,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等明显改善或稳定。

【出院带药】

1.吡拉西坦、尼莫地平等改善脑细胞营养代谢的药物1周;

2.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药物1周。

(曾进胜执笔)

 

癫痫

【诊断标准】

1.诊断步骤和程序癫痫是一种由脑神经元异常高度同步化放电所致的慢性脑部疾患,包括多种“病症”或综合征。

目前还没有诊断的金标准。

常根据详细的病史及脑电图做出诊断。

对于一个有发作性症状的患者首先应确定是否为癫痫发作。

如果是癫痫发作,则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1981)癫痫发作分类》确定是什么发作类型;再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1989)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确定属于哪种癫痫综合征;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确定是特发性的还是症状性的,尽量寻找其病因,明确病因诊断。

对于有些病例,临床上明确的分类或病因诊断有一定困难。

2.病史和特殊检查

(1)病史及体检详细的病史对诊断及分型是十分重要的。

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病因。

(2)实验室检查①脑电图:

常规脑电图或长时间录像脑电检测(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

②神经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可有助于发现癫痫的病因。

对于可能为颞叶癫痫,可进行磁共振频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检查。

【入院标准】

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建议住院治疗:

(1)诊断不明确,需住院观察;或为明确病因而需进行有关检查时。

(2)癫痫持续状态。

(3)短期内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

(4)手术前评估。

【入住ICU标准】

癫痫持续状态

1.主要标准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2.次要标准

(1)呼吸≥30次/分;

(2)氧合指数≤250mmHg;(3)高热;(4)意识障碍(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水、电解质紊乱。

【入院检查】

1.三大常规。

2.常规生化检查。

3.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药物浓度(服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则检测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药物浓度)。

4.脑电图:

常规脑电图或长时间录像脑电检测(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必要时加诱发试验。

根据病情可进行2-24小时Video-EEG检查。

某些诊治困难的病例可进行多次或连续Video-EEG监测。

5.神经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可有助于发现癫痫的病因。

【入院治疗】

1.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drugs,AEDs)治疗

(1)确定是否用药①一年内发作两次以上者,一经诊断明确,排除特殊原因诱发的发作,就应用药。

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在没有明确的病因或EEG异常等情况下可以不用药;有重复发作或检查异常时再考虑用药。

②发作间期长于1年、有酒精或药物刺激等诱因者,不能坚持服药者(如人格异常)可考虑不用AEDs。

③1年中有2次或多次发作可酌情用单药治疗。

进行性脑部疾病或EEG显示癫痫放电者可尽早药物治疗。

(2)正确选择药物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类型选择用药。

有些药物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托吡酯等有较广泛的抗癫痫谱,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均可使用,但有些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抗癫痫谱较窄,适用于部分性发作。

原则上全面性发作、特发性癫痫可考虑首选丙戊酸钠或拉莫三嗪,而部分性发作、症状性癫痫可考虑首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或托吡酯。

其他可选择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等。

一些癫痫综合征治疗有其特殊性,如婴儿痉挛征需同时使用ACTH治疗。

某些抗癫痫药有加重某种发作或癫痫类型的作用,临床要充分考虑,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可能加重失神发作,苯妥英钠、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可加重肌阵挛发作,拉莫三嗪加重婴儿重症肌阵挛癫痫的肌阵挛发作。

(3)药物剂量口服药量从低限开始,逐渐增加,药物有效剂量有明显个体差异,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单药治疗主张开始治疗时用单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无效,或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者,可撤换药物。

换药要逐渐过度,不能骤停。

多药治疗易出现副作用增加,血药浓度下降。

(5)联合用药在下列情况下才考虑联合用药:

①难治性癫痫;②有多种发作类型;③某些特殊的综合征患者,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但也应逐一试用,找到最佳用药方案。

在联合用药时最好选用作用原理、环节及代谢途径不一样的药物,尽量避免联合应用副作用相同的药物。

(6)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原则①增减药物:

增药应按照药物特点逐步加量,减药一定要慢,必须逐一增减,以利于确切评估疗效和毒副作用;②AEDs控制发作后必须坚持长期服用,除非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宜随意减量或停药,以免诱发癫痫持续状态;③换药:

如果一种一线药物已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仍然不能控制发作,可加用另一种一线或二线药物;④停药:

应遵循缓慢和逐渐减量的原则,一般特发性癫痫在控制发作1~2年后,非特发性癫痫发作在控制发作3~5年后,根据脑电图情况和病因可考虑逐步减药至停药。

(7)对于继发性癫痫患者:

治疗原发病(依据原发病治疗原则)。

2.癫痫持续状态处理

(1)快速有效地控制发作①地西泮(Diazepam):

是成人或儿童各型持续状态最有效的首选药。

成人剂量10-20mg,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儿童0.3-0.5mg/kg。

直接取针剂(不稀释)以2-5mg/min速度静脉注射。

有效者再用地西泮100-200mg溶于5%葡萄糖水中,于12h内缓慢静脉滴注以维持疗效。

15min后如复发可重复静脉推注给药。

偶可抑制呼吸,需停药。

②10%水合氯醛(Chloralhydrate):

成人25-30ml,儿童0.5-0.8ml/kg,加等量植物油保留灌肠。

③氯硝西泮(Clonazepam):

成人首次剂量3mg静脉注射,以后每日5-10mg,静脉滴注,或过渡至口服。

须注意对呼吸及心脏的抑制作用。

④异戊巴比妥钠(Amobarbitalsodium):

0.5g溶于注射用水10ml静脉注射,儿童1-4岁0.1g/次,5岁以上0.2g/次,速度不超过0.05g/min,至控制发作为止;0.5g内多可控制发作,剩余未注完的药物可肌内注射。

注意严重的呼吸抑制。

⑤利多卡因(Lidocaine):

2-4mg/kg注入10%葡萄糖注射液内,以50mg/h速度静脉滴注,有效或复发时均可重复使用。

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者慎用。

⑥苯妥英钠:

一次150-250mg,静脉注射速度不超过50mg/min,需要时30分钟后可再次静脉注射100-150mg,一日总量不超过500mg。

维持剂量为一次100mg,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每6-8小时1次。

⑦苯巴比妥:

静脉注射一次200-250mg,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极量:

一次250mg,一日500mg,注射应缓慢。

或肌肉注射:

一次100-200mg,必要时可4-6小时重复1次。

静脉用药后仍不能控制或抽搐发作持续2小时以上,应及时转入ICU病房用麻醉药物治疗。

包括:

咪达唑仑先静脉注射2-3mg,继之以0.05mg/(kg·h)静脉滴注维持或必要时麻醉诱导。

丙泊酚镇静按5μg/(kg·min)静脉滴注,时间至少5分钟;之后按需要每5-10分钟增加5-10μg/(kg·min),直至达到预期的镇静水平;维持量为5-50μg/(kg·min)或更高,必要时麻醉诱导。

(2)抽搐控制后及时选择正确、有效的抗癫痫药口服或鼻饲治疗。

(3)病因治疗:

针对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进行治疗。

(4)对症处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②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稳定;③脑水肿应及时纠正;④控制感染;⑤鼻饲进食及药物。

(廖卫平执笔)

 

头痛

偏头痛

【诊断标准】

偏头痛多为发作性的中-重度疼痛(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常位于头部的单侧,疼痛性质为搏动性,有恶心和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伴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根据ICHD-II的诊断标准和分类共分为:

(1)无先兆偏头痛;

(2)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3)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4)典型先兆不伴头痛;(5)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6)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7)基底型偏头痛。

【住院标准】

1.偏头痛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2.确诊偏头痛,经门诊规范治疗疼痛持续不能缓解者。

3.类似偏头痛发作,需要排除继发性头痛的患者。

【入院检查】

1.常规检查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对继发性偏头痛的患者必要时行生化检查,如对50岁后新发头痛,需排除巨细胞动脉炎,则应进行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的检查。

2.脑电图脑电图无助于头痛的日常评估,但是可用于头痛伴有意识障碍或不典型先兆疑为痫性发作的情况。

3.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能帮助偏头痛的诊断,但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4.腰椎穿刺腰椎穿刺主要用于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膜癌病及异常颅压所导致的头痛。

突然发生的严重头痛,如果CT正常,仍应进一步行腰椎穿刺以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

5.CT和MRI检查CT和MRI检查是了解头痛是否源于颅内器质性病变的主要手段

【住院治疗】

1.急性期治疗药物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两类。

(1)非特异性药物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解热镇痛药);②巴比妥类等镇静药;③可待因、丙氧芬、曲马多及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

④其他药物: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单用也可缓解头痛。

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镇静剂可促使镇静、入睡,促进头痛消失。

因镇静剂有成瘾性,故仅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

(2)特异性药物治疗①曲坦(triptan)类药物:

曲坦类药物为5-羟色胺1B/1D受体激动剂,能特异地控制偏头痛的头痛。

②麦角胺类药物:

麦角胺类药物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历史很长,但判断其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却不多。

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fuP)受体拮抗剂:

CGRP受体拮抗剂(gepant类药物)通过将扩张的脑膜动脉恢复至正常而减轻偏头痛症状,且该过程不导致血管收缩。

(3)复方制剂麦角胺咖啡因合剂可治疗某些中—重度的偏头痛发作。

其它常用的复方制剂有:

ASA、对乙酰氨基酚及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对乙酰氨基酚与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双氯酚酸与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咖啡因、异丁巴比妥和(或)颠茄的复方制剂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方面效果明确,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支持。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非特异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证据充足,剂量为每日5~10mg,女性所需的有效剂量低于男性。

(3)抗癫痫药丙戊酸(至少每天600mg)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实其对偏头痛预防有效。

3.其他(替代)治疗

(1)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

(2)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3)外科治疗。

【出院标准】

1.偏头痛症状缓解,24~48小时无复发的患者。

2.排除了继发性头痛的患者。

【出院带药】

1.疼痛缓解的患者不需要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解热镇痛药)等急性期治疗药物

2.发作频繁且规律的偏头痛患者可处方预防性药物如氟桂利嗪等。

3.发作频繁但发作时间不规律,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带特异性药物,如曲坦类药物、麦角胺咖啡因合剂等。

4.有心理因素和睡眠障碍的患者出院可带苯二氮卓类和抗焦虑抑郁的药物。

 

紧张性头痛

【诊断标准】

紧张型头痛为原发性头痛,因此在诊断时应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1.头痛多位于两额及枕、颈部,呈持续性钝痛,病人常诉头部有紧箍感和重压感,不伴恶心和呕吐;

2.头痛可于晨间醒来时或起床后不久出现,可逐渐加重或整天不变,病人常声称头痛多年来未缓解过;

3.部分病人和偏头痛并存;

4.部分病人有“空枕头”征。

【入院标准】

1.确诊紧张性头痛不需要住院治疗。

2.可疑紧张性头痛患者,需要排除继发性头痛的患者。

【入院检查】

对于不能排除继发性头痛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

1.心理测定

2.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需排除继发性头痛的患者可进行生化检查、风湿免疫系统的检查。

3.颈椎片

4.必要时进行头部CT和头部MRI检查。

【入院治疗】

1.非药物治疗对紧张型头痛患者,首先应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可能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松弛治疗、物理治疗、生物反馈及针灸等治疗。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对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特别是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治疗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预防治疗:

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应采用预防性治疗,主要方法有:

①抗抑郁药物:

主要是三环类抗抑郁药;②肌肉松弛剂:

;③部分抗癫病药物;④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适用于口服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的顽固性头痛患者。

【出院标准】

1.确诊紧张性头痛,排除了继发性头痛的患者即可出院。

2.确诊紧张性头痛,头痛缓解者即可出院。

【出院带药】

1.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出院可带抗抑郁药物:

主要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2.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出院可带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酞氨基酚等;也可应用复合制剂肌肉松弛剂:

盐酸乙呱立松、巴氯芬等;部分抗癫病药物:

丙戊酸等。

3.对于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缓解后出院不需要带药。

 

丛集性头痛

【诊断标准】

1.多见于青年(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2.起病突然、迅猛,20分钟即达高峰。

多局限一侧眶部呈钻痛或搏动样疼痛,触之头皮及血管均可诱发加剧,约持续1~2小时消退。

每次发作相对固定,于凌晨或午睡后多见。

24小时内可发作1~3次。

通常一至数周内成串发作,故称“丛集性”,发作部位多数固定在同侧。

经数周到数年的缓解期,再一番发作。

3.伴随同侧泪溢、鼻塞、流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