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936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

一教师与教师心理学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1专家型教师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2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填空)

3专家型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

课时计划简介、灵活且有预见性;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教学监控能力强;采用深入的方法对班级纪律问题制定计划;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4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

5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6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参与研究

7教研组常常通过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组织观摩教学活动等,观摩教学活动分为组织化的和非组织化的观摩

8微型教学训练: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到20分钟),所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由艾伦和伊夫开发的。

9反思: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10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11常见的反思活动有三种类型:

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

12需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

13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反思有四种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填空)

教育心理学系统论

对象、内容、要素

14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及教学的系统研究

1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有:

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填空)

17教学内容:

教与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一方面可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1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19教学环境:

可分为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涉及到教学设施,如课桌椅、黑板、多媒体等;心理环境指集体气氛、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文化及社会文化等;教学环境对中学生情感和社会化有重要意义。

20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过程。

研究方法

2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和相关研究

22实验研究法,有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也叫随机现场实验、个案实验

23自然实验即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对教学或其他实验处理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考察,也称之为随机现场实验

24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及关联方向、程度,就联系的方向而言可以有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则通过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来表现。

25描述性研究即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的描述研究,包括调查、访谈和观察。

历史发展:

创建、发展、成熟

26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赫尔巴特则提出教育理论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步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心理学》,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支配随后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长达50年之久。

2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到20世纪五十年代,1908年房东岳翻译了《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成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820世纪六十年代教育心理学走向成熟。

29我国教育心理学在50年代学习苏联;60年代中后期研究几乎被中断;直到70年代才得以复苏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心理发展

30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但也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发展

3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具有不平衡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32少年时期主要是初中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3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此期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认知发展

34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他涉及人的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35皮亚杰是心理学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的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的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和阶段。

其主要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感知周围世界,逐渐感觉和运动分化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用符号来代替周围世界,表象和形象图示的出现;具体运算阶段7-12守恒观念的形成,逐渐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逐渐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其中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36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被公认为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维果斯基指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习心理机能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应仅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更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更应该看到并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而跨过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37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38教学支架:

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是,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人格的发展

39人格:

又称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具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等,同时又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

人格具有社会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40埃里克森建立了新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并提出了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成熟期。

他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发展为一下:

婴儿期0-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幼儿期1-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主要任务是形成自主性;童年早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儿童晚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任务是勤奋感;青少年期12-18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基本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即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一致性的形象;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一是积极的发展即繁殖感,一是消极的发展,停滞感。

所形成的良好品质是关心,自觉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老年期65岁至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这是人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接近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4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

42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从自我观念,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实在的认识;投射自我,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想像自我,个体所要达到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43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绝色混乱。

44教育意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给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个别差异

认知差异

45认知过程:

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个别差异。

46认知方式不同可分为: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47智力差异:

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也常被视为智力。

48最早的智力测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斯坦福-比奈量表。

49离差智商:

测量的是一个人与其同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间的距离。

50智力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表现在个体之间和个体内部;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等。

51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创造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方式;采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育方式;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52性格:

指个体在生活当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53性格差异的表现:

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

特征差异:

美国阿尔伯特将性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美国卡特尔将性格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苏联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机能类型说,培因将人的性格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向性说,瑞士荣格将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独立-顺从说,阿德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的性别差异:

美国麦考比和杰克林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更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解决复杂的、需要摆脱定式的问题等。

5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55性格差异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

56杜威提出“生活就是学习”,适应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人类的本性和行为的改变”;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

57广义的学习:

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的学习是任何动物共有的一种活动。

58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他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59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的分类:

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

60我国认为,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联结学习的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61俄国伊凡-巴普洛夫

泛化:

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辨别:

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消退:

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操作条件作用

62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主要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联系律:

对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的联结

效果律: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导致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6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就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人的行为分为操作性行为和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则是个体对环境作出的反应。

人的行为大多数属于操作性行为,它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

是斯金纳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

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

正强化:

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负强化:

通过移去令人讨厌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

惩罚:

指呈现出一个令人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刺激时不得不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

64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