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868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选修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2016.1.2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

“训有之: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

”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暴秦之欲无厌夫晋,何厌之有

②善刀而藏之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③族庖月更刀每至于族

④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⑥D.③④⑤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指学校。

周(殷)代叫序,商代叫庠。

“因入京师,观太学”中的“太学”指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D.“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七月既望”:

既望:

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五日。

(二)课外文言文(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雎曰:

“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

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

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

cuò,铡碎的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阴事:

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详死:

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供具:

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法:

犯法判罪。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以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C.“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

与“怒发冲冠”的语意相同。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B.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C.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D.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

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5分)

译文: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5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杜诗,完成文后问题。

禹庙

蜀相

杜甫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

禹庙:

即大禹庙。

本诗写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永泰初立时,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

乘四载、控三巴:

大禹励精图=-治不辞辛劳的治水。

12.两首诗前四句都采用了什么写法?

意境各有何特点?

(6分)

13.

(1)《禹庙》中的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4.本诗颔联中表现音乐带给听者感受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写法有何不同?

(5分)

15.比较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与《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说说二者感情相同之处,并请结合诗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名句是,。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3)《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

(4)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5)《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

,,,。

(6)《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7)《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

(8)《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读得细,钻研每段、每句,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种是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但是不做寻章摘句的工作。

正确的方法是将两者统一起来。

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

安贫乐道,那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史诗大剧《芈月传》中由青年演员张冉怡饰演的“采绿”被网友大赞为“秦宫最美女子”。

伴随着《芈月传》的热播,近期多部正在筹备中的大戏的制片人、编剧、

导演,都向张冉怡伸出了橄榄枝。

A.一知半解粗茶淡饭纷至沓来B.不求甚解粗茶淡饭趋之若鹜

C.一知半解箪食瓢饮趋之若鹜D.不求甚解箪食瓢饮纷至沓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偏向。

B.“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到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委评语也将在网站上公布。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体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贾平凹的开年之作《带灯》让读者与一个怀揣理想的女性惊奇相遇。

,,每天一睁眼就必须处理大量无从脱身的杂乱俗事,但内心却不断地向更高境界飞升,这是因为她有梦想和精神追求。

贾平凹想通过这个可爱的乡间女性,探讨当代中国人“怎样能活得尊严和自在”。

,______,美好的前景迟早会变成现实。

①每天面对矛盾杂陈的基层农村②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③她以自己的青春与聪慧④只要无数人的梦想都能升腾起来⑤作品结尾处,无数萤火虫聚集发出的意象预示着梦想积聚的力量

A﹒③②①④⑤B﹒②③①⑤④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日前,2015版第五套100元人民币纸币于11月12日正式发行。

新版100元人民币在票面正面中部印有光彩光变数字。

垂直观察票面,数字“100”以金色为主;平视观察,数字“100”以绿色为主。

①,数字“100”颜色在金色和绿色之间交替变化,并可见一条亮光带字数字上下滚动。

票面正面右侧有一条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②,安全线颜色由品红色变为绿色;当观察角度由斜视变为透视时,可见安全线中正反交替排列的镂空文字“¥100”。

可见,③是辨别真伪的要素。

21.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

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

要求70字左右。

(6分)

答: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5年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

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

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

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

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

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选修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2.C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

3.D(A项,强加因果,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B项,曲解文意,文中重点强调庄子重视平淡之美。

C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是“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4.C5.B6.A(B与后代不同C周商对调D农历十六。

7.B(装死。

详,通“佯”,假装)8.D(应为不同)

9.D(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10.D(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11.

(1)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有顷”,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句意1分。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省略“与”的宾语“之”1分;“坐”,使动1分;“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1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

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

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

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

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

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

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

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

“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

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

“随即告别离开。

范雎说:

“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

”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

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

“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

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范雎责令他道:

“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

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

“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

”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

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

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12.

(1)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禹庙》颈联还运用了拟人手法;

(2)《蜀相》通过“森森翠柏”“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春天美好的景色反衬是环境的偏僻寂静;《禹庙》“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反衬昂扬积极的气象。

(21分)(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

有力地表现了大禹的气魄与功绩。

13.

(1)“嘘”、“走”二字特别传神。

(1分)

“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1分)

“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

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

(1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

(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2分)

14.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