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396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docx

陈默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陈默:

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陈默:

为什么现在儿童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说起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我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现在的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

“现在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但是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他没有办法报家人的恩,因为家人要的是他去读名牌大学。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1.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个读初中的女生,经常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过来咨询。

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爸爸后来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

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有了弟弟后,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

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

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

那个时候,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做功课的话就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

后来女孩子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90年代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2.2000后问题在“内心”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

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

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3.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

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

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和话语权。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

然而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他就对奶奶说:

“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但等到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

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50后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我们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脚下,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

但是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样。

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

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

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

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

他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

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

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1.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

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

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

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就会说:

“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

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

“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

“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

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

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2.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

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

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

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

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

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

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

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

我当时关照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

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

长得很高,读初二了。

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

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

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

那儿子自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

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

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

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

她竞哭了起来。

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

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

母亲。

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

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

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

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

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

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

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3.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家”。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

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

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

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肯定很多都会是女性。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母亲的地位很高,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

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

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

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

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

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

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

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学校,1.好学校标准之一——提供社交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

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

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

安全就可以了。

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内加减法。

知识哪里不能学,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

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2.好学校标准之二——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让孩子们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

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

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

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3.好学校标准之三——评价以过程为导向

学校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

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

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

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

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

学校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4.好学校标准之四——老师要会跟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话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

比如有个同学漏做十道数学题,老师可以这样说:

“数学是需要严谨的思维的喔,今天你把这十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你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噢,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勾”,也可以这样说:

“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

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老师觉察力低,跟孩子沟通技巧差,跟家长沟通能力差,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

比如两个七八岁孩子打架。

七岁八岁狗都嫌,打架根本都不算个事。

打架以后呢,一个孩子眼泪鼻涕地去告状。

老师一看马上就很火:

“你们两个~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下课别在走廊里搞来搞去,看看又打起来了~好了好了你别说了,讲也讲不清,你也别说了,都不是好东西,就知道打架,看看你语文考了几分,你数学又考成这个样子,下次再打,就站到教室后面去。

”这样处理完后,接下去麻烦就来了,这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无心听课,不停地动来动去,后续来上课的老师都要骂他们。

然后放学回去了,一个小孩回家跟妈妈讲觉得自己一点也没错,老师不公平。

孩子的妈妈,全职太太,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问:

“这个事情我的孩子很委屈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你没问清楚吧,”小学老师觉得烦死了,先把

他打发走:

“王小明妈妈,你先回去,一会儿我再问一下啊”然后把另一个小孩叫来骂一顿。

接下来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老师你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王小明妈妈来了,你就要骂我儿子啊,”小学老师心里想的是:

“这都什么事啊,我一个月才拿多少钱啊,要受这个罪,”接下来他就会这么说:

“啊,对不起,我要上课去了,如果不行的话你可以找教导主任,也可以去找校长”那个妈妈一听这种态度,就去找教导主任了。

教导主任想这么小的事情,把家长哄一哄就好了嘛。

中午吃饭时,教导主任在食堂遇到这个老师“王老师啊,今天早上你们班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啦”,这个老师就发飙了:

“你们领导是要我们管还是不要我们管,管管么又是我不对,那我干脆就不管了„„”

其实这种事情,三分钟就可以解决。

“哎呦~眼泪鼻涕一塌糊涂,来,老师给你们擦擦。

你们俩都是我宝贝,我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俩打架,我晚上觉都睡不着。

我晚上睡不着觉,明天谁来上课,全班同学都要怪你们啦~小朋友之间打架可不好,你们俩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着觉。

这样好吧,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

好啦,来握个手。

对呀,现在开心了吧。

你们再拥抱一下,我用手机给你们拍下来,看,小哥俩多好呀~现在老师安心啦,你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去上课吧,让同学们看看你们俩已经和好了,去吧”回到家里妈妈问起打架的事情,小朋友就会说:

“没啥事,我们已经和好了”。

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

所以,老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婴儿期(0,3岁):

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生都会有缺憾。

这个时期妈妈比较重要,如果妈妈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应酬也别出去了,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

因为孩子0,3岁的时候,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幼儿期(3,6岁):

诚心诚意陪伴他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

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

因为3,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

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儿童期(6,12岁):

真真切切喜欢他

6,12岁的儿童期,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

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经常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或者觉得不如别人。

这时候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你们不会讨厌他,不会不爱他,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

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讲话颠三倒四,脾气也大,家长经常会不耐烦,但是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

青春期(12岁以后):

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

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永远也长不大。

你只能相信他。

一开始从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样才能像个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这几句话,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教养问题答疑

1.关于规矩

Q:

孩子在幼儿园里挺守规矩,但是一到家里就不一样,完全不听话,感觉总是在探索家长的底线,我到底该严厉地打击呢,还是温和地对待,

A:

对小孩的管理无非四种办法:

奖励,惩罚,消退,训练。

你应该在家里给小孩立规矩。

小孩子其实是喜欢有规矩的,他并不讨厌规矩。

因为你没有规矩,所以他才不知道怎么做。

比如说看电视,只允许每天看一集,你就要给他立这个规矩。

立规矩的原则在于合作性,必须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像不吃饭不睡觉这样的事就不可能。

规矩就是你们家的法律。

法律写在纸上只是法律,你要变成法治。

法治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民主,另一个就是程序公正。

民主,就是要先跟孩子谈。

告诉他看动画片时间不能太长,长时间看就会很早得白内障。

白内障是什么感觉呢,你给他戴一副眼镜,拿块蛋白往上一挡,孩子就明白了。

就这样把每天看一集的规则定下来。

第二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就去跟他说:

“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

一个字不多一个

字不少。

这就是程序公正。

哪怕孩子跳着脚哭闹半个小时也跟你没关系。

等他吵完半个小时没声音了,你也一个字不多说。

第三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继续去说“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

孩子也就不响了,因为知道哭闹没用。

再接下来,不用等你去,孩子自己就会叫“一集看完了,妈妈可以来关电视了”,这规矩就立起来了。

2.关于兴趣

Q:

关于孩子的兴趣班,比如学轮滑,一开始很感兴趣,学了几次就不想去了,还有坚持了快两年的跳舞,现在死活也不肯去了,这种情况怎么做规矩,孩子会不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轻易放弃的习惯,A:

这种情况不能做规矩。

家长们就是瞎担心,谈不上什么养成不坚持的习惯。

实际上是孩子根本没发现他的兴趣。

孩子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要到高中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师说,高中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三年孩子是否发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领域。

如果找到了,那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

只要他知道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个领域,他高考都不会焦虑的。

比如说他要做医生,那么有医学院的大学很多,就算没考上一流的大学,他可以进二流的大学。

因为是自己要学,跟被动去学的人不一样,他在大学里一定会学得很好,那就可以继续考到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的。

3.关于抗挫力

Q: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

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帮

助别人,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谁谁谁哭了,你要安慰他。

谁没带伞,你就去帮他撑伞。

帮助别人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会懂得考虑别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自我的力量强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