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212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docx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第四讲教案

授课时数

2累计时数8

章节名称

第一章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课题

革命军人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员认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重大意义,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革命军人的远大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革命军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人是军人的宏伟理想,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重点八、、与难点

>、、、

什么是人生理想,革命车人人生理想的基本内涵。

授课方式

启发式与讲授式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或普通教具

课外作业

1、什么是人生理想?

2、怎样理解革命军人崇高理想的内涵?

3、革命军人应该怎样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第二章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今天我们讲第二章《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是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因为理想从人生观的角度讲,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价值观的角度讲就是人生的价值目标。

邓小平指出:

“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江泽民主席也指出:

“青年人一定

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我们要牢记这些教导,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引导和激励自己走好军旅之路,创造充实而闪光的人生。

这一章有两个内容:

一是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二是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下边讲第一个内容。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理想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字眼,令人向往,令人追求,特别是对青年人更具有吸引力。

科学的人生理想是人们对人生理想正确认识和理性选择的结果,革命军人要树立崇高的、科学的、革命的人生理想,就应当首先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理想的一般理论,特别是认清崇高理想对军人人生的巨大作用。

下面讲第一个大问题:

人生理想,包括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先讲一下人生理想的含义。

一、人生理想

(一)人生理想的含义

什么是理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理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小时候用心灵去编织,长大后却化为泡影;有人说,理想是一朵无果花,它只能点燃人们生活的激情,却始终尝不到它的果实;有人说,理想就是有利就想,无利不会去想;有人说,理想是一团火,它燃烧着没落,孕育着新生;有人说,理想是启明的星,航海的灯;还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目标,力量的源泉,生命的风帆,命运的灯塔,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呢

所谓人生理想,是指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要理解理想

的含义,就要把握理想的特征。

(二)人生理想的特征

1、现实可能性。

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

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

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

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因而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

幻想

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

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理想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也不是还没有足够条件和根据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

2、超前性。

理想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它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

“将来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

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离开了预见性和超前性,就没有理想。

3、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

古代人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决不可能有坐飞船遨游太空的理想。

所以,理想总是具体的,一切时代通用的理想是没有的。

(三)人生理想的本质

从理想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理想的本质是客观

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理想

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

现。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

它不是被动地去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人在行动之前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并以此来支配、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些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符合客观必然性(也就是客观规律),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和幻想。

(五)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人生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社会理想是核心,它规定、制约着个人理想,起主导作用。

个人理想的建立要以社会理想作导向,个人理想的实现有待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去设计和追求个人理想,这种“理想”必定是苍白的、渺小的,在实现这种“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恶果,最终也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只有符合社会理想总体要求的个人理想才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既包含并反映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又依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社会理想并不否定和排斥个人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己的条件所设计的个人理想。

如果没有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所提出的具体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不把实现社会理想贯彻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中去,一句话,没有社会理想指导下的个人理想的实现,那么社会理想就会成为不着边际、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空想和幻想。

总之,我们在人生实践中,必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既要反对那种空谈社会理想,不讲个人理想的片面观点,更要注意反对那种只讲个人理想、不讲社会理想的错误倾向。

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理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奋斗目标的引导、人生精神支柱的确立和人生前进动力的激发等方面。

1、崇高的人生理想为革命军人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指明了奋斗目标。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要使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且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所以,人生的目标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的意义。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人生理想即人生目标和志向的确立。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倡导人们要“立大志”、“修人品”、“志当存高远”。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呼?

”古人所谓的高远之“志”,就是说要树立崇高理想。

无数事实证明,理想一经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少走弯路,不致盲目、迷惘和空虚。

而如果缺乏崇高理想或者没有理想,就会像失去航标的无舵小船,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撞毁在礁石,便是被潮水搁浅在沙滩。

2、崇高的人生理想为革命军人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提供了精神支柱。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而且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如果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纵然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也不会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而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重要就是表现在有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如果一些人仅从自然的生理需要出发,沉湎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把人降低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

晋朝大思想家嵇康说:

“人无志,非人也。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也说: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气、有知、并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亚圣孟子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可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理想,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情操志趣、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就会大不相同。

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被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所迷惑,就不会被前进中的一些暂时的困难、挫折所压倒;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奋勇向前;就能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不断攀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建功立业,谱写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3、崇高的人生理想为革命军人实现人生价值注入了巨大动力。

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正如吴运铎所说:

“革命的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

”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二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

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胸中燃烧着崇高的理想,受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励。

毛泽东青年时就胸怀大志。

他在学校读书时曾立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远大抱负,并给自己约法三章:

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上,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人。

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从而成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掌舵人。

历史已经证明,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励自己在人生中建功立业。

那么作为一个革命军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崇高的理想呢?

1、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共产主义理想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理想

说共产主义是最科学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心向往之,并作过种种描绘和设想。

例如,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何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里描述说,大同就是“天下为公”,人们和睦相处,没有私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也没有欺诈和盗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叫“大同”。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提出了一个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男耕女织的社会理想。

到了近代,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则写了一本《大同书》,进一步阐发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提出要建立一个无国界、无种界(种族的界限)、无家界(家庭的界限)、无产界(财产的界限),和平民主,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同世

(界)”。

他说: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

到了近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地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

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这一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就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这就不仅找到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途径,而且找到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力量,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尽管出现过种种曲折,但它所显示的巨大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

2、共产主义理想是最进步的社会理想。

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最进步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

而无产阶级是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紧密联系的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最进步的阶级。

共产主义理想集中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成果,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作基础,所以它是最进步的理想。

我国人民就是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今天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同样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历史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它已经并将继续使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哪一种理想,能像共产主义理想这样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共产主义理想是最美好的社会理想。

说共产主义是最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社会进步的一般趋势,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了预见性的描述。

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

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后,——只有在那个时候,人们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可见,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全民教育极大普及和提高,人们普遍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消灭了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旧式分工;生活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等,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精辟地指出了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类几千年来所孜孜以求的富裕、公正、文明、和谐的理想社会,将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正因为共产主义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理想,所以它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引导和鼓舞着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成为人类解放和进步事业的伟大旗帜。

(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共产主义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社会必然的、无比美好的未来,然而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

这是因为:

1、共产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有种种艰险和曲折。

作为共产主义实践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要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以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而资本主义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与社会主义作殊死的斗争,因此,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必将长期存在。

历史上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尚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作为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其曲折性和反复性就更不用说了。

2、社会主义要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和完善,

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指出: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整体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等等,要达到理想境界并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

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不断地认识它、掌握它,并按它办事,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这也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3、单独一个国家不能实现共产主义。

由于资

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但要在全世界取得最后胜利,却是长期的。

一个国家可以建立社会主义,但决不能建成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实现有待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建成,显然这是长期的。

总之,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必须树立“愚公移山”的精神,做好长期奋斗的精神准备。

既不能幻想在某个早上,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会突然降临,犯“急躁病”;也不能因为自己看不到共产主义的实现,享受不到美好理想的成果,而悲观失望,产生“渺茫论”。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和较好的、日益改善的社会条件,正是经过100多年来几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特别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成果。

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生长着共产主义的因素;共产主义理想正在通过我们的奋斗一步步地接近、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所以,我们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发展过程中某些暂时的曲折和困难,而动摇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但目前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回升。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

内容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一定历史时期又具体表现为阶段性的社会理想。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具体讲:

所谓富强,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国民经济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谓民主,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所谓文明,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此,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富强、民主和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依据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了过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想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它,走什么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开始自己没经验,学苏联,后来发现苏联那一套也有问题,就自己探索,但是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了不少挫折。

大的跟头有两次:

一次是大跃进,一次是“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的错误主要是经济上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的国情,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强调“一大二公”,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程度越高越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吃了大亏。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主要是政治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结果斗来斗去,斗的天下大乱,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层次性原理,而且有着充分的客观根据。

1、这一理想体现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邓小平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奋斗纲领。

”因此,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具体表现,远大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最高原则;远大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共同理想中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都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迈进了一步。

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可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2、这一理想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首先,它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各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贫穷和落后,使全国人民富裕起来。

其次,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体制结构与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和缺陷,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比较薄弱,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的影响。

因此,坚决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国人民的一项长期而迫切的任务。

3、这一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是现阶段凝聚和感召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面旗帜。

振兴中华,是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集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愿望,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共同理想面前,任何反对统一,制造分裂的阴谋都必将遭到失败。

三、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宏伟理想作为军人,还要树立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宏伟理想。

因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军人建功立业的人生舞台,军队建设的状况和前景与我们军人的成长、进步也息息相关。

因此,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既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重要内容(四个现代化就包括了国防现代化),也是当代革命军人人生理想中最现实、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内容,是我们实现个人理想的基本途径。

(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宏伟理想的内涵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目标宏伟,内容很多,但主要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这三个方面。

革命化是指我军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革命化是现代化和正规化的保证,是我军区别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军最根本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

只有加强军队的革命化,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作风,保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现代化是指我军必须是用优良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具有全面较高素质的,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的,不断提高部队建设科技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