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186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docx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奖信息技术渗透与物理教学之中。

本节的教学从设计上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探究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增强探究过程的实效。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诱导,深化实际问题,形成物理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涉设计探究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秤想规律。

在利用凸透镜秤像的模拟实验,获取凸透镜成像的动态信息,归纳结论。

整个教学以“设计—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材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八第六节

 

教学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

2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和原理。

 

实验器材

 

光具座、光具座附、蜡烛、火柴、计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

 

重点

 

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语: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电影机、放大镜等成像元都是凸透镜。

但是,通过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通过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

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投影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光学仪器,大家仔细想一想,要想让屏幕上的图像大一些,应怎样调整?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也可以到前面适适。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

 

大家讨论得很热闹,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同学认真回忆着投影仪的使用情况。

并逐渐形成几个同学间的讨论。

有同学到前面用投影仪做实验。

 

同学纷纷将自己的想法与其它同学交流。

可能的猜想:

与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与屏幕到透镜距离有关;与物体和像是否在透镜的两侧有关……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验证。

我们为每组提供了专门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光距座及其附,并在每组的计算机中安装了研究凸透镜成像所用的。

大家可以任选其一或共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条。

提示:

1.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

2.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

3.物距(u)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表是像到透镜的距离。

 

有的小组参照学案制定实验计划,有的小组讨论分工并准备实验器材。

 

 

 

 

 

教师巡回指导

 

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

 

 

 

 

 

 

 

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与同学共享;并阐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

 

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

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

 

 

 

 

 

 

 

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

 

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

 

 

 

 

 

 

 

进一步研究表明:

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

 

与教师一起总结结论。

 

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体会、理解结论内容。

 

 

 

 

 

 

 

提出讨论问题:

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

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利用实验继续探究

 

 

 

1.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轻松联系:

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

3.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后记: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

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