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171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

`一、认识乘法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

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

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

2+2+2=6(只)鸡的只数:

3+3+3+3=12(只)

师: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

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

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

“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

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

“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

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

(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

(2)题。

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

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

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板书课题:

认识乘法

(二)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

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42=8或24=8

师:

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

4×2读作“4乘2”。

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

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

“×”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

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

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

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二、乘法口诀

(一)

1。

1、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1、2、3、4的乘法口诀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

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

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

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个跷跷板坐()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2=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3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2×3=63×3=9

(3)自编口诀。

师:

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吗?

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2×2=2×1=1×3=

2×3=3×3=3×1=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

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1×4=4

2个42×4=8

3个43×4=12

4个44×4=16

(3)自编口诀。

师: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

让学生完成‘4×1=(),4×2=(),4×3=()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

1×1=()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

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4×1=2×4=3×1=

1×4=3×4=1×1=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再加1个2是()。

4个3相加得(),再减去1个3是()。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

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

二三得六。

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

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

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

2+4×3=14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

“3×4—2=()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

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师:

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三认识图形

1.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式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实践出真知交流工作经验通过观察员动口若悬河动手工劳动动脑,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项目交流意识。

重难点

1.重点:

认识四边形上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难点:

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师:

这两张纸片分别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纸片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

认识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到四边形。

出示课本第26页地砖图。

师:

这两块地砖分别是什么东西图形?

(指名回答)

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块长方形地砖和一块正方形地砖。

(1)摸一摸,数一数。

(2)讨论交流。

师:

通过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

这两块地砖各有四条边。

教师指出:

这两块地砖都是四边形。

(3)深入拓展。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合理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

3.认识到五边形六边形。

(1)看一看。

数一数。

让学生对着图形先数一数,再根据图中的问题互相说一说。

(2)讨论交流。

针对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上面的图形中:

左上方的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都是五边形,右下方的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都是六边形。

(3)深入拓展。

师:

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出示一个七边形和八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并进一步体会上面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想一想”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按题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体会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想想做做”第3题。

本题是在认识图形特征的同时,填下面的表时,可提醒学生认真点数,有能重复和遗漏。

3.“想想做做”第4题。

本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有利于学生认识多边形,练习时,可以先由师折,学生看,说出折出的是几边形。

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着样子自己动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本题中每个图形可以从不同的点开始分割,但结果都一样。

5.“想想做做”第6题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本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且让学生演示剪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2.实践活动:

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玩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4.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学具——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

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七巧板”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组织活动

1.深入认识七巧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七巧板,认真观察。

师:

在七巧板里,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每一种图形有几个?

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的结构。

2.拼组图形。

(1)用两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B.展示,交流拼法。

(2)用三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认识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图:

看看课本第28页是怎样拼的。

(3)用四块,五块或六块拼。

A.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书:

课本第29页,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拼的。

(4)用七巧板。

A让学生用七巧板的七块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回顾,交流

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教师建议:

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全班同学一起开个展览会。

四认识除法

1.分一分

第一课时:

分一分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

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

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

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

这里有几只桃子?

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

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

右边呢?

(4)指示:

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

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

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

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

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

提问:

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

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

“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

几个几个地分?

(2)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

分完了吗?

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提问:

分完了吗?

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

提问:

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

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

为什么?

4。

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

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

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

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

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

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为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

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

提问:

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

属不属于“平均分”?

2。

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6。

3。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

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

分一分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二。

新授

1。

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

树上结了几只桃子?

要分给几只小猴子?

要怎样去分?

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

是不是平均分?

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

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

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

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

(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

要怎样分?

平均分成几堆?

C。

学生动手分一分。

D。

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

(2)题。

A学生读题。

B。

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

分完后看图,说一说:

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

学生读题。

B。

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

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

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

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

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

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

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