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148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发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体发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体发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体发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体发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发育学.docx

《人体发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发育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发育学.docx

人体发育学

人体发育学

重点介绍了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人体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规律,着重强调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掌握这些发育规律,并应用到康复实践中去。

一、人体发育学是研究个体生命过程的科学

研究范围:

时间跨度大

内容丰富(生理+心理社会功能)

交叉学科多(生理、心理、社会及其它人文科学)

人体的发育是个体内在的、固有的、潜在的功能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出其相应的特征,当然个体功能的显露与增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近代观点;发育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发育:

成长→量变与质变的过程[量的过程]

成熟:

生理角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有机结合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完全发育状态

心理角度:

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与完善状态【质的变化】

成熟与遗传基因有密切联系

学习与研究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立足点:

生长与衰退

人体发育学研究范围:

运动功能发育:

运动功能随着人体的成长而不断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过程

1.心里功能发育的三大阶段:

婴儿期到青春期的性格形成阶段、成年期稳定阶段与老年期、死亡期的衰退阶段。

2.智能发育: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智力是一般能力,其核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表现:

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领悟能力与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正确性,速度及完善等方面(这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3.社会功能发育:

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主要指社会知觉、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而言。

4.人格:

一个人具有的综合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

癌症的原因:

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内蕴性强

冠心病:

动作快,没耐心、好争斗、易激惹、整天忙碌,慌慌张张

人体发育学包括发育理论、发育法则、发育分析、各期发育的特点等内容是正确理解中风偏瘫患者、脑外伤患者、脑外伤患者与脑瘫患者的康复基础。

5.人体发育学发育的基本观点:

应以整体的观点、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三个方面。

受精卵→胎内发育→出生后发育→成长→成熟→衰老→死亡

艾里克森:

人生周期八个阶段婴→幼→游戏→学龄→青年→成年→成熟→老年

6.人体发育学的意义:

掌握基本的发育规律,辨别异常;开展治疗理论基础;以整体的观点制定康复评价

发育理论

7.发育模式:

a)主效应模式:

遗传决定:

生得说、前成说、预定说环境:

养育说、后成说

b)相互作用模式:

遗传、环境

c)相互渗透模式:

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离不开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二者同时变化

8.对发育有重大贡献的理论:

a)成熟理论:

(格赛尔)

儿童行为发育涉及:

适应性行为;大肌群运动行为;小肌群运动行为;言语行为;个体社会行为

b)Halverson抓我动作发育规律

出生后16周:

婴儿尚不能接触物体

20周:

出现对身边物体的原始抓握反应

24周左右:

双手出现抓握的形状

28周:

能掌握用手或手掌抓握的方法

32周:

采用带动手指的手掌抓握动作

36周采用手指远端抓捏动作

至此抓握动作已经发育完成

c)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心理治疗:

强调双亲与儿童之间的心里纠葛导致了人格的形成,尤重视心理与性的发育、身体的成熟与幼儿的经验,对其今后的行为非常重要

精神结构分析论:

意识:

本我→主宰人类

自我→

超我→良心(性萌发期)

本能的需求很容易满足,所以会受到自我控制,这是游戏治疗的理论依据

性心里发展阶段理论:

1)口欲期0-1岁(基本欲求是母亲)

2)肛门期1-2岁

3)生殖器期3-5岁

4)潜伏期6-12岁

5)生殖期12岁以后

本能的理论:

最基本生与死

爱欲本能→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

死→一切有生之物在内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

d)心理社会理论(艾里克森)

1)婴儿期:

0-1.5岁信任与不信任的内在纠葛

2)幼儿期:

1.5-3岁自尊与害羞与怀疑的冲突

3)游戏期:

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

6-12岁勤勉性与劣等感的冲突

5)青年期:

12-22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期:

22-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7)成熟期:

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老年期:

》65岁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冲突

e)认知发育理论

感觉运动期(思维萌发期)0-2岁

前操作期:

(逻辑)

操作的特征:

操作内在化;操作的变换;操作的可逆性

具体操作期:

8-11岁逻辑结构掌握守恒的原则

形式操作期:

【思考假设问题】

正常的发育规律

9.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两个高峰期:

婴儿期与青春期

生长发育的渐进性:

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

生长发育的个体性:

遗传与环境

10.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脊鞘的形成:

脊髓→脑干→大脑皮层

脊髓脑干传导通路感觉皮层(视听躯体感觉)【出生时基本形成】

运动皮层:

(锥体束)出生后5-4个月完成

联络皮层:

8岁完成,缓慢延续到成人

NS:

脑与脊髓的发育是小儿神经心里发育的基础)

出生后脑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增大与树突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

11神经反射的发育

种类:

无条件反射:

吸吮、吞咽、呕吐、呼吸、咳嗽、持握、瞳孔对光、排尿、排便等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逐渐形成的反射,也可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再形成二级条件反射。

12.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

终身存在:

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对光反射(以上反射或减弱表示神经系统病变)

出生即有随后消失的反射:

如吸吮反射(1岁消失)握持反射(2-4个月消失)

若长期存在,表示大脑病变或发育不全

出生无,以后逐渐稳定的反射:

如新生儿与婴儿的肌腱反射弱,腹壁反射弱提睾反射不易引出到一岁时稳定

13.感觉(感知)发育: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人脑中,就产生了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部分及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就成了知觉。

14.儿童的运动发育:

从泛化到集中、从上到下(头→脚)、从近到远(躯干→四肢)、先正后反

15.儿童发育的顺序:

粗大运动:

二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岁走→三岁独足跳

注:

2个月抬头;3、4翻身;5月靠物坐;6-7个月独坐、9月扶物站;10-12个月独站片刻;2-2.5岁单脚站一会;2-3岁走跑跳跃

16.精细运动:

3握→五抓→七换手→九对指→一岁乱画→二折纸→三搭桥

17.语言发育:

先决条件: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正常的听觉与发音器官;环境与个体差异

真正对于词的理解是从1岁左右开始的,1岁至1岁半是语言发育的迅速时期

语言发育:

2-3岁是关键时期

儿童语言发育的顺序:

0-6个月:

发音阶段,元音、辅音、单音节

7-12个月:

学语组合音节含糊语言

1-3岁:

单词,单句、简单句

4-6岁:

成语

18.心理社会发育: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认知(最基本);情绪与情感;意志

认知指获得与利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各种认知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注意、知觉、表象、思维与语言等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总趋势是从外部动作活动转向内部心里活动,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的,有序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19.认知能力包括:

注意力、记忆、观察、想象,思维

20.情绪与情感:

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发育与儿童行为社会化的发育有密切联系(成人后的社会道德行为与道德原则的判断力

个性:

一个人整体的心里面面貌,是人经常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

1)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

2)对自我同一性的认识2岁

3)对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

4)自我形象的组成4岁

5)理性运用思考的自我形成5岁

6)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

7)作为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发育分析与发育评定

21.发育分析的研究方法:

运动行为分析法

心里发育研究方法:

横向、纵向、时滞、一般发展研究

22.发育分析的内容

运动发育分析步骤:

结构与功能分析→顺序分析→转换分析

运动发育分析的研究:

从仰卧位到站立位的动作分析、重力下协调运动能力的获得

23.运动能力的发育评定:

粗大运动能力评定:

二抬头四翻身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走

24.粗细运动能力评定:

手的精细运动需视觉的协调:

记忆儿童期精细动作发育的关键年龄的方法:

1)4月主动手握物

2)9-10月用拇指与食指取小物

3)1岁用笔乱画

4)2-3岁用筷子,解衣扣

5)3岁小儿能用铅笔模仿画圆形

6)4岁会自己穿衣书写等

25.智力水平与社会行为发育的评定:

(一)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

关键年龄:

4W、16W、28W、40W、52W、18月、24月、36月

对婴儿测查:

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言语、个人-社会行为

适用范围4周-3岁儿童

发育商(DQ)=发育年龄(DA)/生理年龄(CA)*100%

26.胎儿期:

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

27.胎儿胎龄计算:

以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通常以40孕周(280天)为孕期分为早中晚孕三期

出生前发育:

胚芽期:

(0-2周)

胚胎期(3-8周或十周):

增殖细胞群发生分化为三层细胞:

外:

皮肤→感知器官→神经系统

↓中→肌肉血液与循环系统

内→产生消化系统与其它内部器官与腺体

胎儿期:

(8或10-40周)特征胎儿动作(胎动反射)成熟的原始运动最初都是以集合运动的形式出现,具有向全身扩展的倾向,然后出现局限于四肢部分的运动

注:

1-2岁囟门闭合37周以前早产儿

28.胎动:

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剧烈的踢脚与冲撞从六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动的三种类型

胎动的消失往往是婴儿死亡的征兆

29.反射活动:

3个月的胎儿,当触及其上唇或舌头时,嘴会开闭。

碰其脚会产生巴宾斯基症,捧起手掌会出现最初的“抓握反射”

研究发现,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与其它类似吸吮反射与抓握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叫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这一反射直到出生后第六个月才消失。

吸吮反射:

面部受触引起的胎儿或婴儿(转头)张嘴、吸吮的本能活动

30.用B超进行直观的研究发现:

孕2月起胎儿已有皮肤感觉;

3月时有吸吮动作;

孕四月时可听到子宫外的声音;

孕5月起记忆功能发展,能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6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能用脚踢宫壁;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已基本发育成熟,听分析器的神经通路除丘脑皮质外,均在9个月以前完成髓鞘化。

孕7月时用舌头舔自己的手,视觉开始发育,对宫外的声音作出行为反应,开始具有发声功能,可通过母亲的活动感觉昼夜的周期

孕8月时能辨出音调高低并作出反应,味觉感受性增强,能辨别苦甜,遇到宫外压迫会出现踢宫壁的反应,能感知母亲的情绪并作出反应

31.胎教:

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积极主动的对胎儿进行训练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妇女怀孕后,既要有合理的营养,乐观的情绪,做到劳逸结合,避免污染,又要注意孕期的各种保健措施。

音乐胎教:

(首选)从孕16周开始,胎儿、孕母收听音乐磁带(频率为250-500Hz强度为70db左右)

音响过强的音乐会导致细胞分裂而死亡,有害于胎儿的健康

运动胎教:

孕4、5月后,孕母在睡前慢慢的沿腹壁抚摸胎儿或轻轻扣、拍打、触压腹壁,刺激胎儿活动,使胎儿做“宫内操”每天5-10分钟。

如此,可促使胎儿触动觉、平衡觉、肢体运动的发育,并通过反复训练建立起条件反射,为出生后的协调动作与运动打好基础。

言语胎教:

孕五六个月起,父母可经常与胎儿“聊天”,有利于孩子听力、言语及智力的发育。

光照胎教:

孕28周后,用电筒贴在腹壁上进行一明一灭的照射,2-5分钟/次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32.婴幼儿期一般指0-6岁的儿童,包括了新生儿期(0-4周)、婴儿期(1岁以内)、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4个阶段

原始反射与婴儿期的运动发育有着密切联系,了解原始反射有助于加深对婴儿自主运动发育的理解

33.原始反射的生理意义:

胎儿最早出现的运动形式,婴儿出生后在一定时期内仍持续存在,是一种避开有害刺激或保持生存状态本能反应。

原始反射的出现标志了运动发育的开始,由于反射的出现提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运动的发育决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

原始反射的消失则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的完成,标志着获得新的运动技能的成熟度。

34.原始反射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仰卧位的紧张迷路反射:

婴儿仰卧,整个身体会处于会呈过度伸展,头部后仰并向一侧旋转,肩甲带可出现明显的收缩,两肩胛骨靠拢,肩部外展;两腿伸展、内收,两踝关节跖屈。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整个身体以屈曲为主。

头部俯屈,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上下肢均呈屈曲。

●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

仰卧,婴儿的头转向一侧,脸朝向的这一侧的上肢与下肢伸展,另一侧的上肢与下肢屈曲。

(用手将婴儿的头被动向一侧旋转过来引出上述反射)4个月以前的正常婴儿,常可见到,如果这种反射长期存在,或者婴儿的头总是顽固的转向一侧,那是病理性的。

●拥抱反射:

用手扶住婴儿的头部与躯干,使婴儿的头与躯干向后倒下,婴儿会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手掌放开,五指分开的反射,形似拥抱动作

●呕吐反射:

用食指伸入婴儿的口中,触碰软腭下的舌根部,,婴儿会产生呕吐。

呕吐反射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呛食。

肌张力低下的婴儿可能缺乏此反射。

●觅食反射:

用手触摸婴儿的口周皮肤或上下唇,婴儿做出将头部转向刺激的方向,用嘴作侧向的运动。

●自动站立与行走反射:

用手握住婴儿两腋下,让婴儿处于竖直体位,然后让他双脚接触桌面,婴儿会做出将腿伸直并站立的反应,若将婴儿的身体前倾,他会行走几步。

正常新生儿可引出这个反射。

痉挛型脑瘫婴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长,而且迈步时双腿内旋、内收交叉,脚掌跖屈。

●躯干内弯反射:

婴儿处于俯卧位或悬空位,用手指在婴儿一侧背部从肋缘下至髂棘划脊柱的平行线,婴儿躯干受刺激的一侧出现侧弯,凸向对侧。

(8周后消失)肌张力很低的新生儿躯干内弯反射无法引出。

肌张力高,特别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婴儿,此反射可持续,两侧背部引出的反射也可能不对称。

躯干内弯反射持续可导致坐位平衡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握持反射:

食指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婴儿的手掌,并按压,这种摩擦引起婴儿手指不自主的屈曲,并会作出握住手指的反射(3个月后消失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脑瘫婴儿的握持反射常持续存在单侧瘫痪患儿一侧握持反射持续)

●咬合反射:

手指放入婴儿的口内,并触摸牙床的咬合面,婴儿会作出上下牙床咬合反应。

(从新生儿开始至6个月咀嚼运动出现后即告消失)咬合反射缺乏或持续均预示病理状况。

反射持续可能与咬肌的张力增加有关。

咬合反射不消失,正常的咀嚼运动就无法产生。

●交叉伸展反应:

婴儿仰卧,抓住婴儿一条腿,使其保持伸展,用手指稍用力的在婴儿脚掌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沿脚掌外侧划线→对侧腿先屈曲,外展,然后内收,伸展,企图蹬掉另一脚底的刺激。

(6周前)弱交叉伸展反应消失或持续均可预示病理状况,腿部伸展性痉挛的脑瘫患儿,由于无能力屈膝,屈髋,因而不做这个反应。

低肌张力也不会;大脑损伤的婴儿可能持续,超过正常时限。

35.姿势运动发育:

婴儿出生后最初的一年内以卧位、坐位、屈膝位到站立位等姿势运动发育为主,1周岁以后到6周四内进入了步行、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物、单腿站立、跑、跳等移动运动能力发育阶段,1周岁以内的姿势运动发育对以后移动运动能力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增强应对与处理姿势与运动发育中各种病态运动模式】

4期:

姿势维持期:

最初3个月的运动发育是使头部竖直并保持对称性姿势。

姿势对称性、抗重力姿势、头部与躯干伸展。

移动准备期:

翻身与坐位能力发育。

翻身是坐位的必要条件【4-6个月】

具备能力:

头颈部的控制、与头颈部分离的四肢躯干的独立活动、下肢髋关节的多轴性活动与下肢的分离运动、躯干与骨盆的控制、上肢的支撑性

屈膝坐位期:

【7-9个月】从坐位回到卧位,再从坐位站起需要各种各样的中间姿势,从而获得保持屈膝位姿势的能力(四肢爬行、双膝位站立、单膝位站立均是以膝关节为支撑点的运动,屈膝位的动作控制是姿势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

能力:

单手的支撑性;上肢伸向前方或侧方的降落伞反应;俯卧位的侧方转移与四肢爬行位的平衡能力;骨盆与大腿的支撑能力,下肢的交互运动与上下肢的协调性、头与躯干的分离运动

屈膝站立期:

加强其躯体控制能力,获得站立步行的能力‘抓扶站立与辅助步行是这一时期姿势运动发育的重点;【10-12个月】

能力:

站立位躯干的完全伸展与回旋、立位髋关节外展前伸与膝关节的伸直位、立位是重心向左右侧移动、踝关节背屈脚掌足趾的平衡反应、脚的迈步支撑反应,从膝屈位站起

第五阶段:

双足步行:

上述描述的过程均是开始步行的前提条件

最初步行可见到代偿:

挑担样步态;缺乏骨盆的回旋;宽步幅;整个脚掌着地;站立位膝过伸;步速、步数与重心移动

仰卧位发育规律:

由屈曲到伸展手口眼协调从自发运动到主动翻身

坐位发育规律:

抗重力的起立过程其前提是立直及平衡反射、坐位前方平衡反射出现才能拱背坐

7-8个月的婴儿出现坐位侧方平衡,才可自由坐9-10个月出现坐位后方平衡,才可自由玩

立位发育规律;

10月婴儿在立位平衡反射支配下已能独站10月以前的婴儿如采取立位姿势可见:

0-6周阳性支持反射阶段;2月不能支持体重;3月短暂支持;4月尖足支持;5-6月立位跳跃;7-9月扶站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

关键是手眼的协调能力发育

视觉的作用:

绝对优势作用;视觉的活动具有节省能量的作用,将更多的能量提供给大脑,提高大脑活性化水平促进大脑的认知发育;视觉的远眺作用,使人类可以避开危险的环境;视觉的信息对觉醒状态与情绪的安定起很重要的作用

视觉的发育过程:

视觉的定位、注视、追视、视线转移等阶段。

四肢的粗大运动:

屈伸→内收外展→回旋

眼球的运动: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追视运动→斜向追视功能的发育【描画】

手与眼协调能力发育分期:

1.手张开与双手会与时期:

(0-3个月)婴儿出生后上肢受生理性屈曲的影响明显,一旦紧张稍有缓解可见到手腕背伸,五指张开的动作。

当婴儿感受到来自身体外的刺激时,手又恢复到紧握拳头的屈曲内收状态上肢与躯干的分离运动、眼与手的协调运动的发育主要通过:

膝关节的无规律的运动;婴儿紧抱反射、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等使上肢出现强制型伸展反射;俯卧位时头上抬、压低双肩,肩膀压低又促使头的上抬

2.手功能开始发育(4-6个月)伴随着翻身、坐起等早期姿势运动能力获得的同时,开始伸手、握持等手的功能发育时期。

随着躯干朝向抗重力方向的伸展幅度增加,要使俯卧位髋关节呈完全伸展状态,必须使身体重心转移至臀部下方,这样向前伸出一侧上肢的动作就比较容易完成

眼球的运动已能平稳进行,能够完成视觉诱导的伸手与握持动作,伸手能抓住物体,还会放入口中,或边摇晃边拍打(刺激桡侧手掌时出现抓握反应)

3.手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时期,用眼睛引导手的动作。

采用坐位与膝位这样的姿势有利于对环境的探索,婴儿在这种姿势的发育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

还得学会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屈膝位等不断变化的多种姿势。

【变换姿势时常通过伸展上肢的动作作为支撑或跌倒时通过伸展上肢的动作来保护身体,这样使手的功能与发育得到提高】

这一时期,通过不断的四肢爬行移动练习,手掌逐渐具备了支撑身体体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手掌的拱形形状的行成以便能牢固的抓住物品【手掌向前后、左右做爬行移动既促进了手指的外展、伸展又促进了手掌的桡侧与尺侧的功能分离】

4获得的站立位平衡稳定后,上肢运动功能发育逐渐开始从姿势的影响中摆脱出来

【尺侧三指屈曲增加了手的稳定性,示指指物动作完成。

抓握动作发育的顺序:

抓握

手掌的外旋握位

手掌的内旋握位

手指的内旋握位

三指握位

年龄

1-2岁

2-3岁

3-4岁

4岁以后

运动中心位置

肩与肘关节

肘关节与前臂

前臂与腕关节

手指与指关节

必要的稳定点

躯干与颈部

肩的稳定

肩与肘关节稳定

前臂的稳定

触觉识别:

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需用眼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发育初期触觉识别能力优先发育,功能完善后通常通过视觉弥补

婴幼儿期语言功能发育

了解婴幼儿语言功能发育:

帮助合并言语障碍的脑瘫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以及脑损伤患者进行言语训练与言语治疗

语言:

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具有社会性、生成性、结构性与意义性等基本特征

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它作为交际、交流工具的职能,而言语也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

外部语言:

口头与书面内部语言:

伴随着思维活动产生的不出声的言语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感知、理解与表达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姿势、移动、上肢功能与视觉功能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

精细运动能力是日常活动的基础,也能有效促进小儿认知、情理、心里等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言语功能发育的生理基础:

1.语音听觉系统发育:

听觉感受器的形态发生始于胚胎早期内耳在胚胎4周时分化出来,并很快分成耳蜗与前庭两个部分

2.发音器官的发育:

呼吸器官:

气管、支气管、肺;喉、声带(膈肌不发达,不能发出声音的原因);口腔、鼻腔、与咽腔【比较狭窄】;牙齿;舌与唇【口腔分泌过多的唾液有时也会引起婴儿的自发音】

3.言语神经中枢发育

说话由中央前回下方Broca区控制,损伤致运动性失语、听理解是由颞上回后部的Wernicke区控制【感觉性失语】

婴儿语音的前言语发育:

1.0-4个月:

单音节阶段

2.5-10个月:

多音节阶段

3.11-13个月:

学话萌芽阶段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婴儿直到9个月时才能有目的或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其标志是“原始祈使”与“原始陈述”行为的产生

幼儿语音的发展:

【3-6岁】

1)正确↑↑错误↓↓

2)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幼儿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准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不感觉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发辅音感到困难、

5)幼儿语音的准确率与所处环境有关

6)逐渐出现对语音的认识

婴幼儿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

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关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内部规律的知晓与判断的能力

感觉: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

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

认知功能则包含了感觉、知觉、与认识等过程

认知5个行为要素构成:

感觉、运动、认知、情绪、人际关系

注:

注意是认知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事物思维:

间接性、概括性两基本特征

动作的精巧程度反映了意志与判断能力的发育

认知处理系统:

感觉→知觉→认识→记忆感觉神经→感觉中继核丘脑→新皮质→运动中继核基底节→运动神经

情绪处理系统:

感觉→知觉→认识→情感感觉神经→中脑→感觉中继核的丘脑下部→梨状叶、海马齿状回→运动中继核的扁桃体、中隔核

若说认知处理系统是一种能将模糊的信息条理化处理后做出相应身体活动反应的话,那么情绪处理系统则承担着为身体活动提供能量的作用。

认知功能发育顺序:

动作表象→映像表象→符号表象

一般认为,30岁以后的个体,其生理功能的衰退平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递增

老年期有5种人格类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