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5112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1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6时)

单元概要

站在高高的岗上,是居高临下地俯瞰家乡的意思,表达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

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

然后,将对于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化的水平:

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应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拓展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知道人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化特征。

单元目标

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

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

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

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

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理位置。

单元结构

1、用眼观察家乡

一、站在高高的岗上

2、用手描绘家乡

一、走进美丽的家乡

1、用心体会家乡

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3、请到我的家乡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岗上(2时)

题1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

2、让学生到本地区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俯瞰家乡的机会,强调要注意观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最好做简单的记录。

3、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挂图(全国、本省或本地区的)。

时安排两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本单元的导读图入手,让学生议论一下老师和同学们在都干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然后向学生说明,下面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阅读与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妞妞的日记,并回答,妞妞和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妞妞和她的同学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而且记录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描绘了自己的家乡。

在原学习过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

3、体验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

“在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4个正方向,今天,我们再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做‘副方向’,有了它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

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

请同学们将自己面前的桌当作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系右东确定4个正方向。

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然后我们认识4个副方向。

”教师告诉学生,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系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

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

东北——右上角、西北——左上角、东南——右下角、西南——左下角。

教师在讲解时应当为学生做示范。

4、方向游戏。

教师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做游戏。

教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让学生正确地摸到相应的桌角。

、方向练习。

教师在黑板前面挂好地图,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运用四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就更加方便。

6、全班讨论。

“上次老师布置同学们从高处观察自己的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大家再想一想,你看到的景色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上?

7、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通过结合书中介绍的家乡图,以及用眼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体验较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家乡。

大多学生能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

第二时

题2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4或8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分钟的时间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进行上一节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

2、阅读与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

3、小组准备讨论。

布置任务:

“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将学生分成4个或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

提醒学生,要先讨论一下,看到了什么,然后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最后进行绘画。

4、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

、教师小节。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这两次的学习内容。

2、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教学后记:

在巩固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家乡的某个地方去描绘一幅家乡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4时)

题1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中涉及四川省的内容做必要的了解和准备。

2、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式,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合的准备。

3、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

时安排:

一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简单的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

2、全班讨论。

作者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

3、小组讨论。

询问学生:

“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作者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小组准备:

确定介绍的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

4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

、小节,布置教庭作业。

家庭作业

1、告诉家长自己今天新了解到的同学们的老家的情况。

2、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起讨论教科书第14—19页呈现的下一个题的内容。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对四川省(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

题2走进不同的家乡(2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找一幅本地区的地形图。

2、找有关本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时

1、导入。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4—1页的内容。

2、探究活动。

提问学生:

“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

它于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自由发言。

“这是一长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做‘地形图’。

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

请同学们进行思考与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做出正确回答。

什么是地形?

(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包括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地势:

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地形图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自由讨论。

3、小组合作活动。

讲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本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

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4、全班自由讨论。

引导学生:

“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轻二楚。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教科书第14—1页的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样的关系?

(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然后稍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并用教科书第1页豆博士的话作为概括。

、小结。

第二时

1、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人一起讨论一下本题的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教科书第17页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2、探究活动。

围绕两幅统计图展开。

1)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并通过提问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图所传达的要点。

2)提问学生:

“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多的地方。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

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平均下雨最少的地方。

3)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热。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冷。

4)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

年最低气温也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3、自由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不论生活在哪里,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主题展开讨论。

“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及周围的几幅照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

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并谈一谈他们所了解到有关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4、游戏活动。

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

在此之前,与学生简单讨论,保证他们懂得如何看民族分布图。

、小节,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用今天学习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低气温考一考周围的成人。

教学后记:

带学生走进不同的家乡,他们都感到较新奇,结合图片的介绍,学生对不同家乡的地理环境已有了了解,知道气候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题3请到我的家乡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3、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记录、学生画的不同方向的家乡景色等。

2、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

时安排:

一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与学生家六一下上次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有多少成人不知道正确答案。

2、阅读与讨论。

请学生阅读卓玛的信,然后进行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20页下方的字,然后进行讨论。

3、全班讨论。

组织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期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观察家乡,学习了4个副方向,完成了观察记录,按照不同方向为家乡作画,介绍了不同家乡的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了解了我国的气温等。

4、制作活动。

“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将他们学习到的有关家乡的内容装订成家乡手册,今天,我们也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

”依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方式,并将材料分发给学生。

、学生互相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册。

家庭作业

向家长展示在上制作的家乡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机在其中的贡献。

教学后记:

本节通过阅读卓玛的信,初步认识了她的家乡(地理位置、家乡特色等)经小组合作,学会了如何制作家乡手册。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