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45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15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10月月考测试试题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绯闻(fěi)整饬(chì)椎心泣血(chuí)盥洗(guàn)

B.讣告(fù)脖颈(gěng)言简意赅(gāi)攻讦(jié)

C.拘泥(ní)僭越(jiàn)沆瀣一气(hàng)埋怨(mán)

D.笺注(jiān)褫夺(chǐ)汗流浃背(jiá)羞赧(n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谙习玷污嗔怪蜚短流长噤若寒蝉

B.坼裂泥淖皈依脍炙人口以警效尤

C.羸弱消弭遴选管窥蠡测毋庸置喙

D.联袂木讷剽悍草菅人命箪食壶浆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现在不少大款,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怎么花谁也管不着,常常挥金如土,一饭千金,他们还觉得这才有派,这才叫潇洒。

B.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C.在灾害面前,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三人成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D.2009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罗京因病离世,这让他的老搭档邢质斌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平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

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新闻周刊》第二十六期披露的招生内幕令人触目惊心,定向招生以往无序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中介人或组织明目张胆地贩卖指标。

D.为抗议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决定撤回准备在8月中上旬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3部影片。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是:

青瓦、白壁、黑墙边。

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呈现出质朴的自然美。

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这一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

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

徽州民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色彩素雅淡秀,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徽州民居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分的部分,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

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

多数设楼上楼下两层:

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所。

正面“太师壁”上高悬匾额,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

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

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岁岁安详”。

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各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楹联。

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氛围,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利,而知足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

这种氛围给人的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又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因此,徽州民居村落受着千百年来徽州古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室内的环境艺术语言也凝聚着不同时期的建筑追求,确实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

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

徽派建筑集徽州大地山川之灵气,融古徽州社会风俗之精华,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黄山脚下新一代的徽州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要“做好徽文章”,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从原文看,下列对“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保持材料的质地感;建筑色彩摒弃浓墨重彩,以黑白相问为整体色彩,呈现出对东方美学“道法自然”观点的追求。

B.徽派建筑讲究宅内陈设,如挂名人书画,挂制楹联,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表现出古徽州居民恬淡、宁静、幽清的生活情趣。

C.徽派建筑在宅内设计中,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岁岁平安”这一民俗文化津体现了徽州居民消极的迷信思想。

D.徽派建筑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宅内陈设,均显现出徽州文化传统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表现了古徽州居民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6.从原文看,下列对“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古老的艺术,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

B.建筑艺术的占老与否是衡量其价值大小的标准,徽派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古老。

C.徽派建筑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因人文意蕴丰厚而能“引起心理的饥渴”。

D.徽派建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意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派建筑不仅给人审美上的愉悦,还能陶冶人的心灵,使人率真超脱,因此,必将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B.徽派建筑虽然风格独特,意蕴丰厚,但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生活价值也将逐渐丧失,而仅作观赏之用。

C.徽派建筑“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掘并研究它,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D.徽派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旅游开发上极具价值,合理科学地开发,必将推动黄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

张骞,汉中人。

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留之,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我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

“若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万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

有蒲陶酒。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有城郭屋室。

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

其兵弓矛骑射。

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穼、于田。

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多玉石,河注中国。

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

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阴隔汉道焉。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注中国注:

流入

B.道必更匈奴中更:

经过

C.在汉正西,去汉万里去:

距离

D.殊无报胡之心报:

报答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②骞以郎应募,使月氏③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连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

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D.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出相应的许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26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2分)

(2)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3分)

(3)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3分)

12.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6分)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③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

在今安徽省休宁西。

②结束:

穿着。

③穗:

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

(1)有人认为颔联中诗人在写清晨跨马山行的见闻和感受时,“冲”和“放”用得妙,请你简要分析。

(3分)

(2)颈联和尾联描写了诗人路过农庄的见闻。

请问描绘了哪些画面?

结合全诗来看,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及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罗曼罗兰是(国别)作家,代表作有《》《贝多芬传》。

⑥《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属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伞外听西塘

叶文玲

①未去西塘前,耳鼓里回响起别人对它的许多赞语,频率最高的是这样的形容:

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②我想跳出这些熟络了的“常言”去看看西塘,因为,我很欣赏对它的另一个比喻:

西塘是一坛陈年黄酒。

仔细想想,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随手一抬便得的,因为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就产自西塘,那日日弥漫的酒香随着老酒厂的名声,早就香出了百里千里之远。

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很奢侈地用来做烧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两半斤。

哦,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③慢慢地在雨中走着,西塘的雨是飘飘如丝的,绵软如糯的,拿了伞也不撑,不是懒得撑,而是觉得不撑比撑着更好。

  

④在伞外听西塘,真个是别样意趣,那一顶顶在帘纤小雨中被别人撑着的伞,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风景,伞和西塘是那样天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组合!

在伞外听西塘,那似有若无的雨声,切切地好似远远传来的洞箫和陶埙,这箫和埙,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

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歆享,真是令人游兴倍增。

    

⑤看着那小雨,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那黑瓦白墙只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益发成了一幅幅最耐套印的版画。

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

怪了,莫不是天公亦知本属嘉善的西塘人生性和善,所以即便是落雨,便也落得格外轻盈格外温柔,将那有可能发出的声响都掩在深巷里、廊棚下,一古脑儿化作报时的更漏檐滴的叮咚么?

  

⑥知情人说西塘的廊棚,始自明清,因为那时作为商业小镇的西塘,得水上交通之便,镇上的商店大多开在临河的街。

那时的西塘,虽然有水乡小镇的闹热,但店主和做生意的对象,也大抵是小镇水乡的农家百姓。

小船是水乡人的靴鞋,那有着一级级石台阶的河埠头,便是起船篙停桨橹的地方,于是,宽宽长长的廊棚也就应势而生,有了它,或在岸上或在船里的买卖双方,就有了交易的地场。

  

⑦作为也是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

西塘的廊棚棉延相接,据说有1300多米长;二是在于它别致的形状。

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一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

许多“顶”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

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棚”,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而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化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⑧无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

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下的回龙棂,那廊脚的木栏杆,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

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⑨看着那西塘河面,那雨线儿雨珠儿,不是照是钱丝般闪亮么?

那大而圆的笑涡儿,不还是一个接一个么?

手中的伞,虽然依然未曾打开,身上却依然不觉着多少濡湿。

哦,原来,下在西塘的雨并非是雨,它是一丝丝一线线,都化作最可沁心的清凉露,点点滴滴滋润进我的心田了。

  

⑩走着看着听着伞外的西塘,我不能不再次觉出了自己的痴呆——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那么,你还这呀那呀伞外伞内的絮叨个甚?

  

⑪西塘的廊棚,真个是天下最美妙的独一无二的伞!

(选自《今晚报》)

15.第一段说“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而第二段并没有紧承此句来写西塘的美景,而是写了“嘉善黄酒”,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16.作者为什么对西塘的廊棚情有独钟?

(6分)

17.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请在②⑤段各选取一个句子,从修辞的角度来简要

赏析。

(6分)

第②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怎样理解“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这句话的含意?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6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19.“山寨”是目前引起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以下是一个搜索引擎中对于“山寨”一词的解释,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4分)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等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

20.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

(4分)

据有关部门对北京汉白玉石雕的实地调查:

位于北京远郊明十三陵的石雕,大部分浮雕花纹仍较清晰,普遍有地衣覆盖;而位于市区的明清故宫的石雕,普遍受到严重腐蚀,有的已面目全非。

从1925年拍摄的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故宫石雕虽已有几百年历史,但浮雕花纹还很清晰,多覆盖有地衣;而相隔仅80年,现在的花纹却变得模糊了,见不到地衣,有的栏杆柱的顶部花纹已几乎被蚀平。

21.我们在诗歌学习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在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4分)

浔阳江天姥山钓鱼城歌乐山峨眉山都江堰

上联:

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的云彩

下联: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

“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

”王先生肯定地回答:

“有。

”盗贼反问:

“怎么能证明呢?

”王先生对他们说:

“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

”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

盗贼喊道:

“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

”王先生说:

“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由此可见,“知耻”是有良知的一个方面。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些都叫有良知。

请你以“良知”为题目作文,自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高2010级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A、绯闻fēi,C、拘泥nì,D、汗流浃背jiā)

【2】B以儆效尤

【3】B(A:

一饭千金: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B.如履薄冰,履:

践、踩在上面。

像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C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这个成语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属望文生义。

D“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4】D(A项成分残缺,应在“不高”后加上“的现状”或“的现实”;B“受……等因素的影响”和“是由……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很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造成的”;C项“更加变本加厉”重复赘余)

【5】C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内涵的能力。

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岁岁平安”,不是迷信思想,而是体现古徽州居民对美好安康生活的期盼。

【6】D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A“古老的艺术”与“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之间元必要条件关系。

B“徽州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古老”,而在于“人文意蕴”。

C.“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错,两者之问无因果关系。

【7】B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仅作观赏之用”错,徽派建筑的人文意蕴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有助于实现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

【8】D(报:

报复,报仇)

【9】B(①句是出使的结果。

②③句是客观介绍张骞应诏出使的情况。

【10】A(第三段中“亡”意为“逃走”,而非“死亡”。

【11】

(1)在路经匈奴时。

匈奴将他们抓获。

就将他们带到单于那里。

(2)在匈奴居住久了,匈奴看管他愈来愈宽松。

张骞于是与他的手下人向月氏逃亡,向西跑了几十天才到大宛国。

(3)现在我逃亡到你们这里,只有请大王你派人引导护送我。

如果我能到达月氏,返回汉朝,汉朝赠送你的财物,将难以说尽。

【参考译文】

去大宛国的足迹,出自于张骞。

张骞是汉中人氏,建元(汉武帝年号)中做了郎官。

此时,汉武帝询问了匈奴投降汉朝的人,那些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骨作饮酒器具。

月氏人逃跑了,时常仇恨匈奴,却没有人与他们一起去攻打匈奴。

这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说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

但是,去月氏必然要经过匈奴的地方。

于是,便招募能够担任出使的人。

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而出使月氏,他与堂邑县一家人从前名甘父的胡人奴仆一同走出陇西。

在路经匈奴时。

匈奴将他们抓获。

就将他们带到单于那里。

单于将他们扣留住,说:

“月氏国在我的北面,汉朝怎么能够通往使臣。

假如我出使越国,那汉朝肯听从我吗?

”于是,把张骞留在匈奴十多年。

给他娶妻,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并没有丢失手中所拿的出使符节。

在匈奴居住久了,匈奴看管他愈来愈宽松。

张骞于是与他的手下人向月氏逃亡。

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国。

大宛国早就听说汉朝物产富饶,打算相通而没有办到。

见了张骞,很高兴地问道:

“你打算往哪里去啊?

”张骞说:

“我替汉朝出使月氏国,途中被匈奴捉去,阻止我前行,而今我逃亡到你们这里,只有请大王你派人引导护送我。

如我能到达月氏,返回汉朝,汉朝赠送你的多财物将难以说尽”大宛也认为是这样,便遣送张骞。

为张骞发出驿站向导,一直到康居。

康居又转送他到大月氏。

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了,立了国王的太子为王,已经臣服大夏国而为君主。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很少贼寇,其志向是安居乐业。

月氏又自认为远离汉朝,一点没有要报复匈奴的意思。

张骞又从月氏到大夏,竟然得不到月氏的复仇意向。

张骞在此留住一年多,便返回汉朝,经过南山,打算从羌人地界回归,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一年多。

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太子而自己立为王,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便和他的胡人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

汉朝封张骞做了太中大夫,堂邑父做了奉使君。

张骞人力气很大,待人宽厚大量,讲信用,西域国的人很喜欢他。

堂邑父本来是胡人,善于射箭,在出使途中,每遇到穷途末路时,他就射猎禽兽作为食物。

当初,张骞出行时,所带的人是一百多,外出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返回,张骞亲身所到达的地方是:

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

而且,听说这些国的旁边还有大国五六个。

所有这一切,张骞都对武帝作了汇报,说:

“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汉的正西面,离汉可能有万里。

他的习俗是务农,百姓种由,田中种稻子和麦子,产葡萄酒,多良马,马出的汗是血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