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911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docx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习重点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1、判断一项研究的优劣:

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一)、效度

是指结论可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

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

指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先决条件

(二)、信度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外在信度、可重复性),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内在信度、一致性)。

·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

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如多人收集资料,能否有一致的选择标准?

多人观察并纪录,是否能达成一致意见?

•外在信度:

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三)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效度高信度高

·信度不高效度不高

·信度高效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二、教育研究的分类:

1.按照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

A.基础研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B应用研究——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C发展研究——回答“如何让改进”的问题

D评价研究——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E预测研究——回答“将会怎样”的问题

2按照研究方法分:

A历史研究:

以往事件,解释现在,预测未来

B描述研究:

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实证研究)

C相关研究:

判断相关或者用于预测

D比较研究:

彼此有联系的事物

E实验研究:

“假设”“创造”“控制”(内在效度最高)

F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加以。

3、研究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

发生了什么【例】张洪语文成绩下降了

2.探索原因水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3、迁移推广水平: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吗?

4.理论研究水平:

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4.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特征(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P7

1.研究方法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创新性原则(选题新,方法新,结论新,)

2.研究的伦理原则表现:

(1)尊重被试的权利(不参与协作权、保持不署名权、保密权、要求研究人员承担相关责任权)

(2)研究活动不给被试造成不恰当的压力

(3)慎重的解释研究材料或者研究结果

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核心:

换位思维、情境性、整体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2、研究者的角色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

3、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

4、研究的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是归纳法的运用

5、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

6、整体性与全局性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1、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哲学,其研究传统是一种形而上、思辨的传统;而质的研究理论基础主要是人种学、现象学、解释学、实证主义理论,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色彩

2、定性研究的方法包括历史学法、个案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而质的研究除了上述定性研究方法外,还包含实证研究方法

3、对于研究的结果,定性研究偏向于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质的研究则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

3.课题来源P39(直接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经验向教育技术理论的转化;来源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向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转化;来源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本身的偶然发现;来源于教育技术理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和移植)

4.收集和发掘问题的途径

(1)咨询专家

(2)文献研究

(3)深入实践

(4)学术活动

(5)教育实验

(6)了解规划

(7)跨科浏览

4.教育技术学研究课题的类型:

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包括扩展性发展、批判性发展、移植性发展、综合性发展)

C争鸣性研究

5.课题选择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6.选择的过程与方法:

(1)过程:

受到启发,发现问题,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动机,然后广泛查阅资料,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成果、方法、被关注的程度)。

经过思考,对初步形成的问题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的初步思路,最后确定下研究课题

(2)方法:

对问题进行分解

7.课题论证:

(1)选题论证: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最终成果等

(2)开题论证:

具体的研究进程、预期结果、任务分配、经费预算、甚至包括具体的管理措施

研究问题的陈述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假设与之相联系。

假设是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依据,对未知事实是假定解释。

研究假设:

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结论。

假设的表述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P48(存在式表述;条件式表述;差异式表述;函数式表述)

假设的陈述涉及到:

变量、操作性定义、条件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者特征具体化。

8.研究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

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特征:

·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因变量:

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

特征:

·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干扰变量:

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很难控制。

例如,有些被试者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等。

•例1:

•不同教育水平的师生课堂交流研究

一个问题的陈述包括假设、操作性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可能的有有机变量(可能的控制变量)

有机变量:

用来表示研究中个体的先天特征,如:

性别、智力

中间变量:

可推断其存在,但它不能被控制或测量,如学生的学习风格

控制变量:

是一个不同于起主要作用的自变量,它的效果可由研究者控制

9.操作性定义:

为了成功地测量,必须有加工或操作过程,这样的定义称为操作性定义。

简单地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文献和查阅文献的意义P53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直接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的不系统性和不完善性。

人类活动和认识的无限性与个体生命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科学研究者在研究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时必须借助文献。

1.文献:

用一定方式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知识都称为文献。

查阅文献的意义:

1、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

2、更具体的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3、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4、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

6、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2.按教育技术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

(1)一级文献

(2)二级文献(目录、题录、文摘、索引

(2)三级文献(辞典、年鉴、手册等

3.常用的检索方法:

(1)常用法

(2)追溯法

(3)循环法(常用法与追溯法的结合)

4.文献综述概念: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间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2、文献资料的概括与整理

1、集中和总结信息:

浏览---->相关程度(如果无关的话,就剔除)——>(如果有关)

细读,(然后排序或分类——>总结——>保存

(1)书目登记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M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

电子参考文献:

【文献类型和标示/载体类型和标示】一般用【OB/OL】、【EB/OL】

磁带----MT

磁盘----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L

(2)摘要和总结

形式:

1提纲:

纲要的形式2摘录:

直接引用3摘要:

用自己语言简明扼要的记下来。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宗旨与假说,研究方法,结果或结论

2、解释和利用信息

(1)组织信息:

编制适宜的分类系统

(2)写文献综述:

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文献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和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北京和基础。

文献综述:

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文献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和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文献综述的组成部分:

1问题提出部分,主要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研究的重要性等2文献检索的范围与方法3文献研究的结果与结论4参考文献

文献资料不等于参考文献

3、问卷

1、结构性问卷

优点:

①适用范围广②回收率和信度较高③便于统计分析④匿名性好

缺点:

①难以发现特殊问题难以获得深入、详尽的资料②被试只有选择的自由

2、无结构性问卷

优点:

①被试可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

缺点:

①资料分析较准②对被试要求较高③匿名性较差

3、半封闭式问卷

设计开放式问题:

不必留过多空白,要从小问题着手,言之有物

一般结构

1、题目:

反映问卷的目的和内容

2、前言:

简要说明问卷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以此引起研究对象的重视和兴趣,消除戒备心理

3、指导语:

说明填表的方法要求时间主义事项等

4、问题和答案

5、结束语

六、设计问卷问卷的构成P110—112(前言部分;个人资料特征部分;事实性问题部分;态度行问题部分)

七、问卷调查的实施

1、选择被试2、分发问卷

问卷的分发方式:

分发式、访问式、邮寄式、报刊是、电话式、网络式

3、回收问卷4、审查问卷

四、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五、问卷设计的步骤P115

准备、初步设计、试用和修改

问卷分析:

1、选项排序问题,熟悉程度,横向排列,选项个数固定,作表格

2、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明确,可有专业术语

3、问卷选项分析:

态度问题(主观性强)——细化、具体

4、问题和答案的突破口(基础)

5、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目标、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查阅)

6、能力问题设计

7、多选单选排列:

尽量不混牌、在逻辑思维之下

访谈人员的来源于类型:

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工作人员、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中小学老师

访谈法

1、访谈法的特点和类型

1.定义: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法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的特点:

(1)口问耳听、

(2)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3)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只见到关系为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4)特定的科学母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3、访谈法的类型

(1)根据访谈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来划分:

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为面对面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面对面的交谈

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谈

(2).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来划分:

一般访谈、特殊访谈

一般访谈是指对一般访谈的对象或者是正常的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

特殊访谈是指对某些特殊对象或有神心肌病的非正常对象进行的访谈

(3)根据同时参加交谈的被访者人数来划分:

个别访谈、集体访谈

2、访谈法的设计:

1、详细说明访谈的目的与变量。

2、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

3、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4、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

4.试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1》要做好试谈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试谈对象应与以后访谈对象是一类人

B.在访谈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做详细的记录

C.如果可能,把访谈过程记录下来会比较好

《2》对访谈设计进行修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A.首先检查有无遗漏、疏忽之处

B.重点分析提问顺序、文化本身

C.考虑有无必要在某些问题后面添加提示语或者进一步询问的附加问题

D.修订访谈设计之前,再分析一下试谈对象的代表性

E.根据访谈设计的改动情况,考虑是否要再做访谈。

5.访谈人员的选择

《1》访谈人员选择的基本标准:

A.对工作认真负责

B.对方谈研究有兴趣

C.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能力、

D.能吃苦耐劳

E.在性格和气质方面有一定的交际意识和能力

《2》选用访谈人员的数量

A.研究样本的大小B.每次访谈所需要的时间长短C科研经费是否足够

D研究课题的时间性强弱E访谈问卷的复杂程度

6.访谈对象的培训

《1》培训的主要内容:

A.研究的目的、意义、时间和安排B有关的理论知识C方法训练

《2》培训的步骤和方法:

A.访谈研究一般情况简介与说明

B.阅读性访谈试卷与重点讲解。

C示范与模拟D现场实习访谈

《3》培训注意问题:

A、集中培训

B、说明被访谈结果进行保密的重要性

C、强调访谈人员间的互动与合作

D、注意谈话技巧与方式,善于观察和记录

E、写访谈工作日记

F、独立工作的能力

G、培训方法因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而异

H、有些受训人员不予录用

3、访谈法实施的过程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

a。

充分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

B.带齐进行访谈时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C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d选择好访谈的时间、地点与被访谈者

2.接近访谈对象:

称呼、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研究的目的。

意义、内容、完成访谈所需要的时及选择访谈对象的原因。

3.谈话与提问技巧:

非研究性问题——>研究性问题

4.追问的技巧:

A.追问的功能:

全面、精确的回答问题。

回答结构化

5追问的种类:

详细式追问说明性追问、系统追问、假设追问、情感反应性追问、正确追问

6.追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1)意外收获是什么

(2)记录什么

(3)记录的形势不重要

(4)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相对位置

(5)交流与联系

(6)访谈结束后尽快整理访谈记录

7.访谈结束与再次访谈

A.访谈时间的严格性与灵活性

B.感谢合作C为以后访谈做好铺垫与安排

设计: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信息设计、教学系统设计

利用:

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法规

 

开发:

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

管理:

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

理论实践

评价:

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评价研究

一、评价含义P273(评价就是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对象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评价研究的关键是依据目标利用收集的资料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二、评价研究的特征:

评价的目标性、价值性的判断

三、评价研究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P274(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判者)

1、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及重要程度而建立的量化系统

2、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项系统、权重和等级标准

3、设计指标项系统应坚持的原则P277(与目标的一致性;直接的可测性;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指标的可比性;可接受性)

内容分析法(特征:

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量化)

定义:

内容分析法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

客观:

排除人为地主观偏好与成见P231

公式。

R=

n*K

1+(n-1)*K

 

类目,分析单元P230

系统:

1、采用系统的抽样方法2、遵循系统的程序建构类目和编码

编码指的就是给资料贴上卷标,简单的说就是分类的工作,依据制定的类目将资料分别归类,并加以记录。

采用参与观察策略的注意事项:

1、所记录的资料最好在短期内进行分析和总结

2、结果的呈现应遵循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量化:

P229

观察法

一、定义|P149(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的分类及各自的优缺点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观察的参与者和参与的观察者)

1)采用参与观察时需考虑下列条件:

A观察者本身:

时间、与人相处的能力、科学的态度、观察的技巧

B观察者的研究目的:

全面、综合的了解,动态的过程,自然情境。

C被观察者的条件:

开放的、封闭的,与观察的差异程度

2)采用参与观察策略的注意事项

1、所记录资料最好在短期内进行分析和总结。

被观察者的真实意图、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果的呈现应遵循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三、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1、定义: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观察记录确定好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2、适用条件

A经常发生或出现的行为(次/15min)

B只适用于易被观察到的一些外显行为

3、实施步骤

1)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行为

2)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3)确定所要记录的信息

4)设计、使用记录表和代码系统

四、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定义: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观察记录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的全过程,包括行为发生的背景、原因、变化以及结果等

3、特点(与时间取样相比较)

A考察的单位

B行为发生的频率

C适用的研究者

D行为目的

五、行为核查表策略

1、行为核查表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

(个体型和团体型)

儿童心理发展四个阶段:

感知0~2岁------物体永存

前运算2~6\7岁------表象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7~11、12岁)

形式运算(11、12~)

2、编制步骤

1)确定所要观察的内容

2)将观察内容具体化为观察的目标行为

3)组织、排列目标行为

4)确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抽样技术

一、所谓抽样,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是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出部分单位来加以研究,并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算,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二、抽样的特点

1、根据部分推断总体

2、随机性原则

三、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包含有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群,并作为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事物称为总体的单位,简称单位

由有限单位构成的总体简称有限总体,由无线单位构成的总体简称无线总体

2、标志:

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或特征

3、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代表总体的那部分单位

4、样本容量:

样本中所包含单位的个数。

30是大样本小样本的分界点

四、变量总体与样本指标

1、指标:

在总体或样本中,根据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特征进行计算,反映总体或样本某种属性的参数。

2、变量总体的指标:

1)各单位的标志可以用变量来表示的总体,称为变量总体

2)总体平均值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表明总体中各单位变量的集中趋势,常用U0表示

3)总体方差和标准差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表明各单位标志值对平均值离差的平均水平

五、抽样的意义

1、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2、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4、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

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方法。

六、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方法、非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又叫等距离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群体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分为编号抽签法、随机数表取样法,属于无限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又叫等距离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群体抽样属于限制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有目的抽样、配额抽样、简便抽样。

七、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

1、抽样误差:

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可能相差范围;

2、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三方面:

1)样本的容量

2)总体内各单位特征参数的差异程度(又称为标识变异程度)

3)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

样本大小:

样本单位数n越小总体标准差δ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大

公式表明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度

3、希望预期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度t的大小

4、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以及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统计分析上的要求

八、实验研究P172

1、定义:

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

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实验和观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验包括观察活动,但科学的实验和简单的观察不同,简单的观察是在自然状态条件下考察对象,科学的实验是在人为造成控制或改变对象状态和条件下考察对象

2、作用(特点)P172(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它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以便分析某一特定因素的效果;它便于测量,并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他便于重复验证)

3、实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操作控制刺激干预

实验者实验手段实验对象

信息收集反应测量

 

4、实验变量的控制

1)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纵-----原则是要有系统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因此,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或取其最佳值,或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值作为实验刺激的条件;

2)对干扰变量的有效控制;

3)对反应变量的有效测量。

控制干扰因素的方法:

恒定法(外在效度低)、纳入法(较高)、平衡法(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唯一能有效控制所有无关变量干扰的方法)、循环法(轮组实验)。

轮组实验:

是指把各个实验因素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件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变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

平衡法:

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唯一能有效地控制所有无关变量干扰的方法。

5、教育技术实验的类型:

1)判断性实验------“有没有”“是不是”

2)对比性实验------实验组、对照组(对等组实验)

3)析因性实验------起主要的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轮组实验

1

2

3

A

B

C

B

C

A

C

A

B

把各个实验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件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作用所引用的变化总

和来决定实验结果。

6、教育技术实验的类型:

1)单组前侧后测设计

2)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3)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4)所罗门四组设计

九、准实验研究

1、定义:

指在无需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类型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1)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G1O1XO2

G2O3-------O4

2)时间序列设计

GO1O2O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