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7376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docx

第七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

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

综合学习古已有之,现代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的课程形式强调了出来,语文综合学习是综合学习的一种形式,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语文综合学习,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的心理进行研究,现在这方面的心理研究还不够,这里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供参考。

第一节中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依据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查阅资料,还要参观、访问、实验、调查、表演等,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只是一种间接经验。

学科教学存在着脱离实际生活,忽视直接经验积累等局限,学生所学的不是完全的知识。

而综合性活动的内容很多都是立足于生活实践,它能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实践使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相结合,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关注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实现社会化。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书本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参与和了解,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

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个体的主题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

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提出“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依次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

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心理依据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强调要把儿童当儿童看;要做大自然的学生,接受大自然的教育;要培养儿童的兴趣;要使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通过观察、体验来学习。

卢梭在《爱弥儿》的序言中就痛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指出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各种学问,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纷纷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爱好学问的方法。

卢梭甚至强调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的教训。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倍尔进一步综合并发展了卢梭等教育家的思想,强调自然教育、生活教育和活动教育,在福禄倍尔看来,儿童通过亲自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口头说教所不可替代的。

他强调教育应当以儿童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

他要求教育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以儿童的自动为评价尺度,使教育与生活、知与行、能力与意识品质的发展统一、协调。

美国著名教育家,活动——经验课程的创始人杜威高度评价卢梭重视直接经验的学习。

杜威还在卢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在杜威看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价值远甚于知识。

所以,知识不便于直接传授给儿童,它很难作为儿童学习的起点。

教育过程中应将致使“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正如杜威指出的那样,现代心理学已经指出,人的固有的本能是人学习的工具。

一切本能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也就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法。

杜威把儿童的本能分为四类:

即语言与社交的本能,如儿童的谈话、亲身交流和交往;制作和建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

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该满足儿童的本能需要,重视儿童的多方面的活动,否则就会抑制儿童的本能、抹杀儿童的天性,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吸取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语文综合学习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

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个教育观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以上智能:

言语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综合性学习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依据

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

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多种内容;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功能上,语文学科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和文化的重任。

可见,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科间、课内外、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自己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之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设计综合性学习,是因为仅仅强调学科或课程之间的整合还不够,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内部也必须加强整合,从而更加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

从理论发展来说,不但要吸收外来教育理念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论的精华,并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事业,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出: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也就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爱语文、知语文、用语文中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学习语文的实践载体,就不仅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大课程,更应该包括旨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这样,语文课程才真正会“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以“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而达成两方面功能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现实土壤上提出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有发展上的承接关系,并被当作课程的一部分,理所当然要被纳入学科教学中来,要进入课堂,这就使得综合性学习,比课外活动更有实践效益。

第二节:

影响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影响语文教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态度

1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首要因素是语文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和态度。

如果语文教师不能理解和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形成对这一学习方式的价值认同,就很难有效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反,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对语文综合学习有一个正确和准确地认识,那么,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所以说提高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2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又一心理因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学习的惧怕心理。

因为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从理念到实施的过程和我们通常习惯了的以课文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本质的不同。

教师要实施这个教学就面临较大的挑战,要重新学习、重新调整,语文教师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掌握这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有畏惧的心理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个学法的规律和相关的促学的技巧。

(二)语文教师组织和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对语文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涉及面很广,有对自然的感受与探索,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思考,有对情感的品味,还有对自我的反思等等,几乎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等各领域,横跨历史、地理、生物、天文、艺术甚至理化等各学科。

即使表面看似简单平常的话题,也是多方内容的“综合”。

如七年级上册的话题“月亮”,就可生发出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由联想到常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从而进一步去拓展阅读;

(2)广泛搜集积累“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代相关诗词并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了解人类一直以来对月亮、对宇宙的不懈探索以及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联系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4)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大胆设计未来的太空城市等等。

正是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宽泛,开放性强,相对应的,我们在具体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活动形式同样是异彩纷呈,讲故事、采访、演讲、辩论、游戏、手抄报、节目表演、电脑课件的制作与展示、不同文体的写作等,各自闪亮登场。

如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文学作品与战争”,学生可根据他的个人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加,或介绍有关战争的著名文学作品,或背诵并默写有关描写战争的诗词,或以著名战例、战争英雄、战争武器为话题作讲演,或编排有关战争的话剧等等。

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联系了课内和课外,融合了语文和生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在一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与阅读积累、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和发挥他们主动学习、团结合作以及探究创新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将听说读写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前面所谈到的“月亮”和“文学作品与战争”两个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锻炼。

著名的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指出:

“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

”无疑,综合性学习具有通往这个环境条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一个个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在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乃至家长评价相结合,实施评价手段的多向性和互动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某校在“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评价当堂进行,一小组按自选的方式演示了自己的作品之后,即根据主题、表现形式、现场效果等方面的所占比例,由同学点评,全班评分,最后加入老师的评分,形成评价结果,并以百分之五的分值直接记入期末成绩。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综合,但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姓“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整体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2)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能力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角色,它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种学习要求教师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

然而,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为活动作了开场白和小节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做的后果是:

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

如,某校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思。

其实,教师的指导工夫应花在以下方面:

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

教师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创造性特点要求教师备课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

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也应更上一个台阶,对超出备课范围的突发情况,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

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理想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

如某校,在小学二年级“找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这个主题进行二度加工:

首先学生“寻找秋天”,交流见闻。

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张春天的画,展示在班里的墙报上。

这样,学生通过看、说、画等不太复杂的探究活动,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

对学生来说评价以前的学习评价是通过考试和排榜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

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

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所以说,语文教师能否形成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组织和设计评价的教学能力就成为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的因素。

二、影响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态度

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他们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就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如果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就可能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应该尽可能的符合学生那个年龄段的特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如果学生对语文综合性活动本身缺乏兴趣,那么,我们所希望实现的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有效的实现。

就会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兴趣的产生受多个因素制约,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是不是能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是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不是能够让学生觉得更能产生兴趣。

三是学生的合作是否愉快。

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方式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进行这一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是学生如果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选择的权利,学生如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则对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有极大的激发作用。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

(三)学生的意志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与一般的学习相比,学生往往要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可能不仅仅是学习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同学合作遇到的困难、有的可能是与社会上的人交往遇到的困难,也有时可能是要克服自然的环境带来的不便,有时是活动受挫,有时也可能所作和所想有距离。

等等这些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更会遇到的问题。

为了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意志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第四节: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策略

尽管语文综合学习开展的时间不长,但也还是总结了不少的经验。

下面列出一些有效学习的策略更参考:

一、语文综合学习应更多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的策略

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线、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本材料所无法涵盖的。

因为在综合性学习中会不断生成各种教育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此,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标准》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

教师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道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学要的切合点的过程。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包括课内和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影视、文艺活动、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家庭生活等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要做的重要的工作。

1关注生活热点。

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生活、思想和国内外大事。

例如广州申亚期间,让学生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网上报道来关注此事,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课前5分钟以此为话题进行口头表达训练,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以学生撰写的文章为主的手抄报,老师给出一些评比标准作参考由小组互评,由学生代表宣布评比结果并说明理由,所有作品全班展示交流。

再如就最近关于学生应否佩带校徽的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自圆其说即可。

非原则性错误老师无须过多纠正,只要适当提醒,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成文并投稿发表。

2抓住机会结合其他学科特色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职中因其办学特点比较强调和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也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作为文化课老师应清楚认识这一事实。

正因如此,文化课老师更要懂得抓住机会通过专业课渗透本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

这方面语文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因为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不失时机的利用其专业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笔者教的服装工艺专业班要搞一场服装设计展示会,专业老师要求从主持到时装表演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且展示过程中设计者要说明设计意念和特色。

笔者抓住这次机会与专业老师合作,服装设计展示会同时也是语文能力实践的活动。

与语文能力相关的内容,如主持稿的撰写、设计意念的文字表达、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普通话的标准发音等都作了精心的指导,整个活动过程师生合作非常愉快,学生兴致很高。

结果这次展示会很成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笔者也得到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