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0549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土方工程

1.1.1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将使填土场地、地基在荷载下变形量增大,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或导致不均匀下沉。

2.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和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夯)实遍数不够,或机械碾压行驶速度太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密实度降低。

3.预防措施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

(2)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来控制。

(3)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振动碾压为2km/h手足碾为3km/h),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使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1.1.2边坡失稳

1.现象

(1)基槽(坑)坡顶土面出现裂缝或局部下沉。

(2)边坡土方滑坡、坍塌。

2.原因分析

(1)边坡坡度值选用不当,坡度过陡。

(2)对地表水没有采取截流和排除措施,导致土中含水率升高,抗剪强度降低。

(3)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时,特别在易发生流砂条件区域施工时,不采取降低地厂水位的施工方法。

(4)边坡顶部附近堆放大量土方或材料、设备,或坡顶附近有振动设备作用。

(5)选用不适当的开挖顺序和方法。

(6)基槽(坑)土坡长期暴露,在日晒、雨淋或外力作用下造成坍塌。

3.预防措施

(1)基槽(坑)开挖、基础工程施工和土方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免边坡塌方;同时还应做好地面排水设施,避免边坡附近土体内积水,而造成边坡塌方。

(2)挖方边坡不放坡作成直立壁并不加支撑时,要求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坑)底面标高,挖土深度应符合规定。

基槽(坑)土方开挖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应按规定放坡或作成直立壁加支撑。

(3)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坑)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规定。

(4)在软土地区开挖基槽(坑)时,必须事先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应降低至基底以下0.5~1.0m后,方可开挖。

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回填完成。

(5)当建筑场地不允许放坡开挖而需设置坑壁支撑时,应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支撑必须牢固可靠,确保安全施工。

(6)在基槽(坑)边坡顶上侧堆土或材料,或设置施工机械时,应与槽(坑)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边坡或直立壁的稳定。

当土质良好时,堆土或材料距边缘0.8m以外,堆高不宜超过1.5m。

(7)开挖土方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自上而下、分层分段地进行。

禁止采用先挖坡脚的方法。

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

1.1.3基坑(槽)泡水

1.现象

基坑(槽)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造成地基松软,承载力降低,地基下沉。

2.原因分析

(1)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3.预防措施

(1)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

(2)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槽)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流入基坑。

(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

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或虽为同一种土,但上部地下水较旺时,应采取分层明沟排水法,在基坑边坡上再设1~2层明沟,分层排除地下水。

基坑(槽)除明沟排水以外,亦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槽)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4)施工中保持连续降水,直至基坑(槽)回填完毕。

1.1.4基槽(坑)位置、尺寸偏差过大

1.现象

(1)基槽(坑)轴线错位。

(2)基槽(坑)开挖尺寸偏小。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轴线错位。

(2)土方边坡坡度太陡,开挖线尺寸太小。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建立与施工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网,作为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确保其正确。

(2)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应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控制桩或标志板。

(3)基槽(坑)开挖前,应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并计算确定最小的开挖线尺寸。

(4)土方开挖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长宽尺寸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1.1.5基底标高或土质不符合要求

1.现象

(1)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

(2)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

(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挖至设计规定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

(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

3.预防措施

(1)当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

(2)防止超挖。

采用机械开挖基槽(坑)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其厚度应根据施工机械确定。

(3)基槽(坑)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二、桩基工程

1.2.1人工挖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干作业成孔较为理想;在有较丰富的上层滞水或地下水的土层中,不宜选用。

1.2.2孔底虚土多

1.现象

遇到较复杂的地层及各工序操作不当出现孔底虚土过多。

2.原因分析

(1)达到持力层时,人为造成原状土被过多扰动。

(2)局部出现上层滞水,又遇到砂层土,出现塌孔造成。

(3)孔口回落土过多。

(4)有时设计要求底部扩大直径,在扩底部位遇到砂土层。

(5)雨季施工措施不当。

(6)有运输车辆碾压或孔口堆土多而又靠近孔口,孔口板又未及时盖上。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孔桩要有详细的地质报告,特别是水文地质报告,以便预先制定出有效措施,减少孔底虚土超标。

(2)严格控制孔深超挖,完孔后,孔底虚土必须全部清除,见到坚实的原状土。

(3)扩底部位遇到砂土层时,应采取支护措施。

(4)孔口堆土应距孔口至少2m以外,并及时运出,避免施工车辆碾压。

成孔后,立即盖好孔口盖板,以防过多掉入回落土,造成孔口坍塌。

(5)保护孔口坚实,防止回落土拧入孔底。

(6)雨季施工,孔口做防水圈,高出地面20cm以上,防止雨水灌孔,造成虚土增多。

(7)成孔验收后,立即放钢筋笼,慢、稳下入,不得碰撞孔壁,虚土过多应清除,立即浇筑混凝土。

当天成孔,成桩必须当天完成,不得过夜。

1.2.3成孔困难,塌孔

1.现象

人工挖孔过程中,出现塌孔,成孔困难。

2.原因分析

(1)遇到了复杂地层,出现上层滞水,造成塌孔。

(2)遇到了干砂或含水的流砂。

(3)地质报告粗糙,勘探孔较少,出现突发情况,使得施工方案未能考虑周全,施工准备不足,特别是直径大、孔深又有扩底的情况下。

(4)地下水较丰富,措施不当,造成护壁困难,使成孔更加困难。

(5)雨季施工,成孔更加困难。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孔要有详细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报告,必要时每孔都要有探孔,以便事先采取防治措施。

(2)遇到上层滞水、地下水,出现流砂现象时,应采取混凝土护壁的办法,混凝土强度等级同桩身,并使用速凝剂,随挖随验随浇筑混凝土。

(3)遇到塌孔,还可采用预制水泥管、钢套管、沉管护壁的办法。

(4)混凝土护壁的拆模时间应在24h之后进行。

塌孔严重部位也可采取不拆模永久留入孔中的措施。

(5)水量大、易塌孔的土层,除横向护壁,还要防止竖向护壁滑脱,护壁间用纵向钢筋连接,打设护壁土锚筋。

必要时也可用孔口吊梁的办法。

(6)雨季施工,孔口做混凝土护圈,防止水灌孔。

(7)护壁混凝土应随挖随验随浇筑,不得过夜。

(8)必要时采取降水措施。

(9)正式开挖前要做试验挖桩,以校核地质、设计、工艺是否满足要求。

及时制订出可行性技术措施。

(10)人工挖孔桩应采取跳挖法,特别是有扩底的挖孔桩,应考虑扩孔直径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塌孔贯穿。

(11)扩底部位遇到承压水,可选用高压旋喷技术,进行人工固结方法再行扩挖。

(12)扩大头部位若砂层较厚,地下水或承压水丰富难于成孔,可采用高压旋喷技术进行固结,再进行挖孔。

1.2.4桩孔倾斜及桩顶位移偏差大

1.现象

桩孔倾斜超过垂直偏差及桩顶位移偏差过大。

2.原因分析

(1)桩位放得不准,偏差过大,施工中桩位标志丢失或挤压偏离,施工人员随意定位,造成桩位错位较大。

(2)挖孔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认真吊线进行挖孔,挖孔直径控制不严。

(3)扩底未按要求找中,造成偏差过大。

(4)开始挖孔时定位圈摆放不准确或画得不准。

(5)发现桩孔偏斜度超过规定,纠偏不及时、不认真,特别是支模时未吊中。

3.防治措施

(1)应严格按图放桩位,并有复检制度。

桩位丢失应正规放线补桩。

轴线桩与桩位桩应用颜色区分,不得混淆,以免挖错位置。

(2)开始挖孔前,要用定位圈放挖孔线,或在桩位外设置定位龙门桩,安装护壁模板必须用桩心点校正模板位置,并由专人负责。

(3)挖孔过程中,应随时用线坠吊放中心线,特别是发现偏差过大,应立即纠偏。

要求每次支护壁模板都要吊线一次。

扩底时,应均匀环状开挖进尺,以防局部开挖过多造成塌壁。

(4)成孔完毕后,应立即检查验收,紧随下一工序,避免晾孔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塌孔;雨季或有渗水的情况下,成孔不得过夜。

1.2.5吊放钢筋笼与浇筑混凝土不当

1.现象

成孔后,吊放钢筋笼不顺利,标高有误,混凝土灌量密实度差,保护层不均。

2.原因分析

(1)桩孔有垂直偏差局部超偏,挖孔护壁不规格。

(2)钢筋笼局部变形过大,吊放过快、过猛,撞孔、刮孔,造成回落土增多。

(3)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出现初凝或离析现象。

(4)未按操作规程要求浇筑,浇筑不连续,晾孔时间过长,出现塌孔,造成夹泥出现。

(5)渗水量过大,未采取措施,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3.防治措施

(1)成孔验收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发现标高不够时,应测孔深,把多余的孔底虚土、回落土清除掉,保证有效桩长。

(2)吊放钢筋笼要选择好吊点位置。

吊立时,要慢起,速度均匀,若起吊较长的钢筋笼,要采取加固措施,避免出现变形。

(3)吊放钢筋笼,要均匀慢放,不得撞孔、刮孔、猛放,遇到卡笼时,要找出原因,排除故障,正常放入。

(4)吊放钢筋笼前,对超偏的混凝土护壁进行处理,以保证钢筋笼顺利吊入,吊放钢筋笼前,就要放好孔口护孔漏斗。

(5)混凝土出现初凝要重新搅拌,不得随意加水。

(6)浇筑混凝土前,要放孔口漏斗,并再次测孔内虚土厚度。

浇筑混凝土时,必须通过溜槽,当高度较大时,应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

当浇筑扩底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特别是浇筑桩顶以下5m范围内混凝土时,应随浇随振捣,每次浇筑高度不得大于1.5m。

(7)当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8)浇筑混凝土要连续进行,不得过夜,否则晾孔时间过长,造成局部塌孔,易出现夹泥现象。

1.2.6钢筋笼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1.现象

钢筋笼变形,保护层不够,深度、位置不符合要求。

2.原因分析

(1)堆放、起吊、运输没有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当,造成变形。

(2)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是垂直缓缓放下,而是斜插人孔内。

(3)清孔时孔底沉渣或泥浆没有清理干净,造成实际孔深与设计要求不符,钢筋笼放不到设计深度。

3.防治措施

(1)如钢筋笼过长,应分段制作,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再分段焊接。

(2)钢筋笼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每隔2.O~2.5m设置加强箍一道,并在钢筋笼内每隔3~4m装一个可拆卸的十字形临时加劲架,在钢筋笼吊放入孔后再拆除。

(3)在钢筋笼周围主筋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垫块,混凝土垫块根据保护层的厚度及孔径设计。

(4)用导向钢管控制保护层厚度,钢筋笼由导管中放入,导向钢管长度宜与钢筋笼长度一致,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再分段拔出导管或浇筑完混凝土后一次拔出。

(5)清孔时应把沉渣清理干净,保证实际有效孔深满足设计要求。

(6)钢筋笼应垂直缓慢放入孔内,防止碰撞孔壁。

钢筋笼放入孔内后,要采取措施,固定好位置。

(7)钢筋笼吊放完毕,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立即浇筑水下混凝土。

三、地下防水工程

1.3.1防水混凝土工程

1.3.1.1混凝土裂缝渗漏水

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或环形裂缝。

当裂缝贯穿于混凝土结构本体时,即产生渗漏水。

2.原因分析

(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很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散发,但混凝土表面散热快,这样就形成较大的温差,表面拉应力增大,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混凝土就会在表面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升温阶段。

(2)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内部拌合水逐渐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胶凝作用,使混凝土硬化时产生收缩。

当混凝土收缩时,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就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

此种收缩裂缝,有时会贯穿全截面而成为有害的结构性裂缝,由于表面裂缝处截面削弱,且易应力集中,助长了收缩裂缝的开展,因此,地下压力水从裂缝中渗漏出来。

(3)大体积防水混凝土施工中,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裂措施,把防水混凝土等同于一般混凝土,造成开裂。

(4)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混凝土质量优劣,却是关键所在。

由于一些混凝土生产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目前商品混凝土供应存在如下质量问题:

1)厂家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偏向于加大水泥用量。

如C40、C45混凝土采用52.5级硅酸盐水泥用量都在400kg以上。

这样,因水泥浆过剩,为收缩裂缝提供了可能。

2)为防止泵送堵管过分强调大坍落度混凝土,由于水分大,振捣时浆水飞溅,楼板不能下棒,只能蘯平,这样的混凝土不但达不到高密实度,而且还会影响其耐久性。

3.预防措施

(1)施工方面

1)施工前为测得混凝土体内外温差,在承台底板内设置一定数量的PN结,作温度传感器,使用PN128型遥感温度巡测仪进行测温。

当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测点处埋设钢管,在管内上下位置用温度计进行施测,作好测温记录,以掌握实际温度场的变化。

测温一般从混凝土浇筑12h开始,温升阶段1~3d,每2h测温一次。

2)为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防水混凝土用的水泥,宜优先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内掺适量超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可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但应注意延长搅拌时间。

3)基础底板和围护墙可采用240~370mm厚的砖模,混凝土浇筑后,砖模不拆即回填土。

(2)采用钢模或木模时,在模外挂草帘或麻袋浇水,并于28d后拆模,有条件的建筑,拆模后立即回填土。

混凝土表面覆盖双层草袋或麻袋浇水养护;或在混凝土表面用砖做浅水池,池内放30cm深的水等,可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能得到充分养护。

1)基础底板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利用预应力筋张拉后的弹性回缩,消除结构裂缝。

2)防水泥凝土必须使用同一品种水泥。

当有若干个商品供应站供应同一施工区段时,应由主包供应站运送同一配合比所使用之原材料,按同一配合比用料拌制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砂率38%~145%,输送高度60~100m时,坍落度160~180mm,100m以上时180~230mm。

3)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泵送混凝土每层厚度300~500mm,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固,板面应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排除泌水,进行二次收浆。

4)供应商品混凝土采取投、招标,其质量指标,以合同条款固定下来,施工时应加强现场监控力度,专人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时间。

5)防水混凝土及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养护,严重影响结构的抗渗性,特别是早期养护更为敏感。

因此应及时纠正“不覆盖养护”的错误倾向。

一般养护要注意:

应立即覆盖双层草帘或麻袋养护,3d内每3h浇水一次,3d以后,每天4h浇水一次,浇水湿润时间不少于14昼夜;不应过早拆模,一般达到70%强度等级时,才能拆除,避免混凝土表面裂缝。

1.3.1.2变形缝渗漏水

1.现象

地下工程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和位移等部位,如地下室与车道联接处。

不少变形缝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水。

2.原因分析

(1)施工无构造详图。

(2)原材料未能抽样复检。

(3)金属止水带焊缝不饱满,橡胶或塑料止水带接头没有挫成斜坡并粘结搭接。

(4)变形缝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预防措施

(1)地下工程的变形缝宜设置在结构截面的突变处、地面荷载的悬殊段和地质明显不同的地方,不得设置在结构的转角处。

(2)地下防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低于防水混凝土以下500mm以上,并应排除地下水。

变形缝施工应注意以下各点。

1)用木丝板和麻丝或聚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填缝材料时,木丝板和麻丝应经沥青浸适。

填缝前,先于缝内涂热沥青一道。

2)橡胶或塑料止水带,应经严格检查,如有破损,须经修补。

金属止水带,焊缝应满焊严密。

3)埋入式橡胶或塑料止水带,施工时,严禁在止水带的中心圆圆环处穿孔,应埋设在变形缝横截面的中部,木丝板应对准圆环中心。

止水带接长时,其接头应挫成斜坡,毛面搭接,并用相应的胶粘剂粘结牢固。

金属止水带接头应采用相应的焊条仔细满焊。

4)采用BW膨胀止水条嵌缝,止水条必须具有缓胀性能,规格一般为20mm×30mm,亦可按缝宽在工厂预先订货。

BW止水条运输、贮存不得受潮、沾水,使用时,应防止

先期受水浸泡膨胀。

5)底板埋入式橡胶(塑料)止水带,要把止水带下部的混凝土振捣密实,然后将铺设的止水带由中部向两侧挤压按实,再浇筑上部混凝土。

墙体内的橡胶止水带,用成型的钢筋夹固,夹固的钢筋应与结构钢筋绑扎或焊固,防止位移产生渗漏水。

浇筑混凝土时,采用和易性较好的混凝土,避免止水带周围骨料集中。

6)墙体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并用小捧头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振捣,切勿漏振或过振。

棒头不得碰撞止水带。

7)变形缝两侧预埋角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得高低不平,底板和侧墙的转角处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预埋螺栓位置要紧靠转角,止水带应按实际螺栓间隔打孔,压铁应按实打成直角,防止拐角处造成空隙和压紧空档。

其压紧螺母应多次拧紧,以防变形后松动。

8)表面附贴式橡胶止水带的两边,填防水油膏密封。

金属止水带压铁上下应铺垫橡胶垫条或石棉水泥布,以防渗漏。

9)底板变形缝顶部空腔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覆盖;立墙和顶板的背水面,用可伸缩的镀锌钢板或铝板封盖,锚钉固定。

1.3.1.3混凝土施工缝渗漏水

1.现象

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混凝土酥松,接搓明显,沿缝隙处渗漏水。

2.原因分析

(1)施工缝留的位置不当,如把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2)施工缝混凝土面没有凿毛,残渣没有冲洗干净,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

(3)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4)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粘结。

(5)施工缝未做企口或没有安装止水带。

(6)下料方法不当,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7)混凝土墙体单薄,钢筋过密,振捣困难,混凝土不密实。

(8)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造成接搓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3.预防措施

(1)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少留置施工缝。

当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

定:

1)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底拱、顶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

2)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当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但必须加强防水措施。

3)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2)墙体不宜留凹口缝,因难于清理。

此外,也可以在平口缝的迎水面外贴防水止水带,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

金属止水带接头应满焊,不得有缝隙。

固定后墙体暗柱处,常在止水带上割洞扎箍筋,封模前应补焊。

BW止水条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浸入水中,最大膨胀倍率为150%~300%。

应用BW止水条时,须将混凝土粘贴面凿平,清扫干净后,抹一层水泥浆找平压光带,利用材料本身的粘性,直接粘贴于混凝土表面,接头部位钉钢钉固定。

(3)认真清理施工缝,凿掉表面浮粒,用钢丝刷或剁斧将老混凝土面打毛,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

冬季为避免余水结冰,应用压缩空气清扫。

(4)混凝土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在混凝土中按水泥重量掺入UEA或WG-HEA微膨胀剂。

其掺量一般为水泥重量的10%。

(5)浇筑上层混凝土前,木模润湿后,先在施工缝处浇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

(6)高于2m的墙体,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

(7)施工缝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1.3.1.4后浇带部位渗漏水

1.现象

后浇带分基础底板、外墙和楼板后浇带,并相互贯通,有的在后浇带两侧的接合部位产生渗水,有的湿渍斑斑,严重的渗漏水成线状。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底板和墙体后浇带两侧未做企口带或没有安装金属止水带。

有的虽已安装了金属止水带,止水带位移,两侧混凝土厚度不一致。

(2)底板和墙体均系双层钢筋网,后浇带还有加强筋,两侧支模困难。

有的底板两侧用密孔钢筋网、钢板网或纱窗布(埋入混凝土中)挡混凝土,当混凝土浇筑捣固时,水泥浆大量流失,沿缝两侧多为石子,混凝土酥松。

有的在木条下,以聚苯乙烯泡沫板塞缝,泡沫板一压即碎,碎渣散入混凝土中,不易清除干净。

(3)由于浇水养护,后浇带内的钢筋,经水泡及雨淋,锈蚀严重。

底板缝内灰渣积聚,施工前没有彻底除锈、清渣、排水,且两侧旧混凝土也未凿毛,铺浆后即浇筑混凝

土。

(4)后浇带使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等级没有提高,微膨胀剂掺量少,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严,振捣不细致,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固。

(5)养护未及时覆盖,浇水次数少,养护期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提早拆模。

3.预防措施

(1)后浇带两侧宜用木模封缝,尽量减少混凝土水泥浆流失。

(2)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用钢丝刷除去钢筋或钢板止水带上的锈皮,经压力水冲洗后,再用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