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0394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docx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

 

开槽埋管监测方案

 

2016年3月

 

1概述

1.1工程简介

1.2DDH1.1标工程概况

2水文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开槽工程拟建场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现状车行道下,拟建场地两侧为沿路行道树、电杆及民房(住房或商铺),。

拟建场地地势较低平,地貌形态单一,场地属滨海平原相地貌类型。

2.2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拟建工程范围主要由饱和的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组成,属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土层由上至下分为:

①杂填土、

粉质粘土、③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砂质粉土、③j砂质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④淤泥质粘土,②、③、④层土为Q4沉积物。

1、第①层杂填土,上部由砖块、碎石等组成,下部以灰-灰黄色粘性土为主,夹碎石、煤渣、砖块等,土质不均、松散。

2、第②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中压缩性,含铁锰质结核和氧化铁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显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3、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砂质粉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夹薄层和团块状粉土,层厚0.5-2cm,无摇振反应,稍显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4、第③j层砂质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土质松散,中压缩性,含云母,夹较多薄层粘性土,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5、第④层淤泥质粘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夹少许有机质条纹及少量薄层及团块状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2.3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

拟建场地浅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2、潜水

地下水位为浅部土层潜水水位,地下水位埋深1.0~2.2m。

据上海地区经验,潜水位埋深一般为地表下0.3~1.5m,年平均地下水位为地表下0.5~0.7m。

3、地下水、土的腐蚀性

本工程拟建场地地下水含量较高,最高值为42.9%。

地下水和地基土对Ⅲ类环境中的混凝土无侵蚀性;当混凝土处于干湿交替时,地下水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当混凝土长期浸水时,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4不良地质现象

1、拟建场地填土厚度较大,最厚处达4.90m,且局部夹较多建筑垃圾、碎砖,对管道开挖施工不利。

2、开槽埋管工程,当在③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中施工,可能会发生工作面坍塌问题;在③j粉性土中,管道顶进阻力较大。

由于土性不同,土层软硬不均,可能会造成顶管轴向偏移、地表沉降。

3、根据工程地质特性,夹泥夹砂现象可能会引发沿软弱点、面的流砂、管涌现象。

且拟建场地浅部分布③j层,该层渗透性较强,施工时需做好止水工作,确保安全。

4、由于本工程开槽埋管轴线邻近现有道路、已有建(构)筑物或穿越大量地下公用管线,施工前需探明具体情况,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施工中要加强监测工作,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和依据

3.1监测目的

(1)在开槽埋管施工过程中,由于一定范围内土体受扰动,土体产生流失变形、土体挤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等变化,波及邻近施工范围的土体,从而对周边地下管线及建构筑物等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采取有效的监测手段,可以对基坑支护体系及施工区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

(2)通过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控,汇总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实行信息化施工,进而有效降低施工的风险。

(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可以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2监测依据

执行的规范标准

(1)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及相关图纸资料;

(2)《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G/TJ08-236-2006);

(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4)《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5)《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08-61-2010);

(6)《顶管工程施工规程》(DG/TJ08-2049-2008);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

(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9);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1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4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及各监测点布置图

4.1监测范围

开槽埋管施工期间周边环境监测范围为开槽轴线两侧3倍管径宽度范围;

4.2监测项目

根据《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TJ08-236-2006)及《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等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工程本体的结构情况,确定本次监测项目如下:

Y15~Y1区间开槽埋管施工期间周边环境安全监测:

(1)地下管线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

(2)地表垂直位移监测和裂缝监测;

(3)建(构)筑物垂直位移、倾斜和裂缝监测;

4.3监测点布置要求及安装方法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各类周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地表的监测。

建(构)筑物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地下管线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地表监测内容为垂直位移、裂缝。

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施工内容、周边邻近建(构)筑物性质、地下管线现状等确定。

施工前应收集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地下管线(类型、年代、分布与埋深等)资料,并组织现场交底。

对于重大管线、保护性建(构)筑物的监测点设置,应依据相关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确定。

周边环境安全监测

1、地下管线垂直位移、水平位移

A、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15m~25m,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B、影响范围内有多条管线时,宜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质、管径等情况,

综合确定监测点,且宜在内侧和外侧的管线上布置监测点;

C、上水、煤气管宜设置直接观测点,也可利用窨井、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D、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转弯处宜布置监测点;

E、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管线上地表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l5~25m;

F、管线监测点布置方案应征求管线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对有阀门、窨井的管线可用测杆等设直接观测点;对某些重要管线应布设直接监测点,采用人工挖井,把管线暴露出一段,采用抱箍的形式布置直接点,如图5.3.1-1;或用小螺钻钻孔取土,钻至管顶,用相应长度的钢筋,一端垂直焊接在一块小圆形钢板上(尺寸稍小于套筒内径),然后用特制胶水把小钢板粘贴在管顶,外加PVC套管保护,套筒外侧回填粘土进行布设,如图5.3.1-2。

图5.3.1-1采用抱箍形式的监测点安装示意图

图5.3.1-2采用小螺钻形式的监测点安装示意图

经过实地调查,本次开槽埋管区间周边有电力、给水、雨污、电力四类管线,共布设监测点68个。

2、建(构)筑物监测

建(构)筑物垂直位移监测

A、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构)筑物连接处的两侧;

B、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

C、建(构)筑物的角点、中点应布置监测点,沿周边布置间距宜为6~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个;

D、圆形、多边形的建(构)筑物宜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

尽可能利用建(构)筑物上原有的测量标志,如果没有测量标志,可采用在离墙角50cm处的墙面钻孔,埋入弯成“L”型的Φ10mm圆钢筋,用混凝土浇注固定,或用射钉枪直接打入钢钉于相应部位,高度以高出地坪0.2m~0.5m为宜。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

A、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承重柱(墙)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必要时中部加密;

B、当采用垂准法观测时,下部监测点为测站,则上部监测点必须安置接收靶;

C、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时,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点高差的1.5~2.0倍;

D、当采用精密水准观测时,可按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有关规定成对布置。

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施工前应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裂缝现状进行目测调查及拍照记录,对典型裂缝布置监测点。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裂缝的首末端和最宽处应各布设一对观测点;

B、观测点的连线应垂直于裂缝。

对重要建(构)筑物进行布点监测,监测点具体数量视现场情况而定。

Y26-Y15号井区间在临近开槽一侧共布设房屋沉降监测点28个。

监测点布置图

根据以上监测点布置原则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对该段周边环境监测点进行布设,并绘制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各监测点具体以平面位置详见附图。

4.4监测方法及精度

监测方法

1、沉降监测

采用上海吴淞高程系,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稳固水准点,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水准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观测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主要技术参照表5.4.1-1:

表5.4.1-1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

中误差(m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1

2

DS1

铟条码瓦尺

往返测各一次

4

注:

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观测措施:

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NA2光学水准仪及配套铟瓦条码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方法: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表5.4.1-2:

表5.4.1-2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表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下丝读数)

铟瓦

DS1

≤50m

≤1.0m

≤3.0m

0.3m

●测站观测限差见下表

表5.4.1-3测站观测限差表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0.4mm

0.6mm

3.0mm

1.0mm

●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2、水平位移监测

选用2″级或以上全站仪,采用轴线投影法(准直线法)进行观测。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较为稳固的工作点A、B,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仪器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3、倾斜监测

选用2″级或以上全站仪,采用竖向投影法进行测量,每次观测时先瞄准上部测点P1,然后投影到下部监测点P1’位置(见右图),在P1’位置处水平安放标尺,读取P1’点至竖向投影面的距离,本次读数与初读数之差即为该房屋在该测点处的倾斜量。

在施工开始前测定其初值,后按现场需求进行观测,以作为评判建筑物倾斜度和处理与相关纠纷的公正依据。

4、裂缝监测

裂缝宽度的监测宜在裂缝两侧粘贴平行标志,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裂缝长度的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进行观测。

裂缝宽度的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的的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精度要求

(1)垂直位移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lmm,水平位移测量中误差不应大于2mm;裂缝观测仪的最小读数不大于0.1mm;

4.5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的确定以准确反应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为前提,必要时,进行跟踪监测。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及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本次监测频率暂按表5.5进行安排(最终监测频率须与业主、监理、设计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表5.5监测频率计划表

顶管区间监测

监测频率

进出洞

1次/4小时

顶管推进

2次/天

如遇报警加密

1次/小时

4.6监测报告提交时间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输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日报表。

(1)监测成果在监测外业结束后二小时内汇总;

(2)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安全性,并通过抽测等方法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有疑义部分或数据异常部分再进行复测验证;

(3)现场监测工程师在监测结束半个工作日内把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及分析评价意见提交建设方、监理及施工单位;

(4)阶段报告根据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的要求,对一特定施工阶段提出中间汇总报告,为安全施工分析提供依据;

(5)监测工程结束后三周内提供一套完整的监测总结报告。

5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

5.1报警指标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

本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见表6.1.1(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

表6.1-1报警指标一览表

监测内容

报警指标

变化速率(mm/天)

累计变化量(mm)

地下管线垂直位移、水平位移

2

10

地表垂直位移监测

3

30

邻房沉降监测

3

20

5.2报警流程

沉降监测预警值的设定与预报是沉降监测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沉降监测过程中,应设定预警值,对于超过预警值的沉降观测值应认真分析,增加监测频率,并及时向业主设计等有关单位进行汇报。

报警流程如下图6.2-1所示:

图6.2-1报警流程示意图

6本项目人员及设备情况

6.1组织机构图

6.2仪器设备的精度和数量

根据本监测项目的特点,拟投入以下仪器设备(见表7.2-1):

表7.2-1主要仪器及设备一览表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电子全站仪

2

2

电子水准仪

2

3

测斜仪

2

4

水位计

2

5

频率读数仪

2

6

游标卡尺

2

7

台式电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