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1805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47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docx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课题

第一讲运动的世界

本节

第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考纲要求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难点

重点: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

速度计算分析。

方法器材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

教师点拨、点评

定标导学

设疑激趣

1、学习目标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中考命题·导向

自主复习

(一)知识梳理

认真梳理第一讲的知识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

①__________等.对于特殊长度的测量可以采用等效替代、化曲为直、化小为大、几何测量等方法.

(2)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②_________,符号是③_________.常用单位制中,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换算关系是1km=④__________m,1m=⑤_________dm=⑥__________cm=⑦__________mm=⑧__________nm.

2.测量活动

(1)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

卷尺、⑨__________、游标卡尺等.刻度尺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a.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⑩__________被测物体(如图1所示);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⑪__________(如图2所示,正确读数的视线是乙);

c.读数时注意⑫__________(如图3所示,估读值为0.05cm,测量值为10.4cm+0.05cm=10.45cm);

d.客观记录测量结果;

e.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时间测量

(1)时间的测量工具:

⑬__________等.实验室常用停表(或秒表)来测量时间.

(2)时间的国际单位:

⑭_________,符号是⑮_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时(h)”“分(min)”,换算关系是1h=⑯__________min=⑰__________s.

知识点2:

动与静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1)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_______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观察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该物体是_____的;若不发生变化则说明该物体是_____的.

(3)运动和静止是: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不同.

知识点3:

快与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____.

(2)相同路程比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____.

2.速度

(1)定义:

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_____的比称为速度,用字母v表示.

(2)物理意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3)公式:

v=__

变形式:

求时间t=,求路程s=vt.

单位换算:

1m/s=___km/h.km/h=___1m/s。

(4)常考速度估测: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____m/s,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5m/s,民航客机的速度约为25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

 

 

选取原则:

a.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b.所选择的参照物必须是题中给出的,不能超出题中范围.

1.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下: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选取参照物时,可以根据与被研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

(1)如果说物体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与被研究物体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

(2)如果说物体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只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其中之一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就可以了.

重点实验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命题点: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①用刻度尺测物体运动的路程,②用停表测物体运动的时间,③用公式求平均速度)

3.刻度尺和停表的读数

4.金属片的作用(确保小车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计时)

5.放置斜面时,倾角不宜过大或过小的原因(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不易判断速度变化)

6.测量小车运动距离(要“头到头”或“尾到尾”测量)

7.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

8.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运动状态的判断(做变速运动,速度逐渐变大)

9.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误差)

10.小车从斜面顶端(不计摩擦)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针对训练

小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的.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考点突破

命题点1:

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例1】(2016遵义26题2分)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壮观的战机编队整齐飞过天安门上空,如图所示,以领航的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________的.

命题点2:

速度计算

【例2】(2017遵义26题4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C919的最大载重为77.3t,最大巡航速度为980km/h,最长航程为5555km.我国版图的最大横跨距离为5027.4km.2017年5月5日,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以浦东机场指挥塔为参照物,C919是______的.若C919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横跨我国最大版图仅需________h.

中考回放

1.(2016遵义29题2分)伴随道安高速的通车,遵义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步入“高速时代”.正安至贵阳相距280km,一辆质量为400kg,车轮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800cm2的轿车,从正安到贵阳用时2小时48分,则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km/h.

2.(2015遵义27题4分)今年5月15日,中国茶海山地自行车赛第一站在遵义市凤冈县的田坝茶山开赛,来自遵义市绥阳县的选手余光伟在180名精英选手中以1小时09分34秒的成绩夺得30km茶海赛道冠军.在比赛过程中,以余光伟骑行的自行车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在赛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2013遵义27题4分)遵义市正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为了宜游,正在加快建设遵义到赤水的高速公路.“遵赤”高速由三段组成,已建成的遵义到白腊坎30km,设计最大时速100km/h,白腊坎到仁怀60km,设计最大时速80km/h,正在建设的仁怀到赤水160km,设计最大时速80km/h.我们坐在汽车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周围的景物向后退去,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来描述的,若“遵赤”高速全程通车后,按规定时速行驶,从遵义到赤水最快需__________h.

作业布置

 

板书

设计

☞知识点1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2动与静

☞知识点3快与慢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讲声的世界

本节

第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考纲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

乐音的特征。

方法器材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

教师点拨、点评

定标导学

设疑激趣

1、学习目标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中考命题·导向

自主复习

(一)知识梳理

认真梳理第二讲的知识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①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②__________.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③__________.

4.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1.乐音:

发声体④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三要素:

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的⑧__________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⑨__________.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⑩__________大小有关,还跟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音色:

声音的⑫_____________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知识点3: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1.噪声: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⑬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

可以在⑭__________(消声)、⑮______________(吸声)和⑯__________(隔声)减弱.

知识点4:

超声和次声

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⑰______________Hz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内的声音人耳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⑱__________,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⑲__________.

 

【备注】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是声源,都在振动.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③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归纳整理】

音调、响度、音色的对比

 

重点实验

考点突破

命题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2013遵义21题3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伤亡,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生地震时没有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若一个人在发生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下面,以下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

A.就地静止等待

B.大声呼喊

C.使劲向有缝隙的地方钻爬

D.用硬物敲击墙壁、水管等物传出声音

命题点2:

声音的特征

【例2】(2016遵义26题2分)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壮观的战机编队整齐飞过天安门上空,战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里的“震耳欲聋”指声音特性中的________.

命题点3:

声学综合

【例3】(2015遵义21题3分)广场舞(俗称坝坝舞)风靡各地,在广场上,跳舞的人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对此,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D.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中考回放

1.(2017遵义19题3分)下列措施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B.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

2.(2014遵义19题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B.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开始做上课准备,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18预测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设置在街头的噪声监测仪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B.有声源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声音特性的辨识

作业布置

 

板书

设计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3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知识点4超声与次声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讲 多彩的光

(1)

本节

第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考纲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4.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重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方法器材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

教师点拨、点评

定标导学

设疑激趣

1、学习目标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中考命题·导向

自主复习

(一)知识梳理

认真梳理第三讲的知识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1.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我们把那些正在①__________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空气、玻璃等透明均匀物质中是沿②__________传播的.

(3)可用光线来表示光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光路是④__________的.

(4)光的传播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⑥_________m/s,用字母c表示;不同的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c气>c液>c固.

知识点2:

光的反射

(1)定义: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⑦_________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常考现象举例:

楼台倒影入池塘、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池塘中看到“白云”等.常考应用举例:

光纤通信利用光的反射传递信息.

(2)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和法线都在⑧_____________;

2)两线分居:

反射光线OB、入射光线AO分别位于⑨______两侧;

3)两角相等:

反射角γ⑩______入射角i.

(3)光的反射可分为两类:

⑦__________和⑧__________.它们都遵循光的⑨__________.

知识点3: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见重点实验突破)

2.平面镜作图

(1)运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知识点4: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物质⑩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⑪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在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⑫__________射向介质表面时,⑬________________.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⑭__________的.

知识点5:

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光的三原色:

__________.

2.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光的颜色决定的.

【备注】光的反射规律可巧记为: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备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异同

 

【备注】作图步骤

(1)光的反射、折射作图

a.由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确定入(反、折)射点;

b.过入(折)射点作反(折)射面的垂线,即法线(用虚线);

c.由“三线共面”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所在的平面;

d.由“两角相等”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位置;由“两角不等或空气方向的角度大”确定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位置,并用实线画出.

 

重点实验

实验一: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实验器材:

光源、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激光笔(不同颜色的笔).

2.实验步骤:

(1)按照如图所示装置装配好实验器材.

(2)让入射光线沿光屏投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3)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光屏上是否仍然存在反射光,若光屏上不存在反射光,说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4)研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5)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3.实验结论: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针对训练1(略)

实验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

2.实验器材: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玻璃板支架、纸、光屏、刻度尺及火柴.

3.实验方法:

等效替代法、观察比较法.

4.实验步骤: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没有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在点燃的蜡烛的一侧观察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正立、等大).

(4)在玻璃板下所铺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5.实验结论:

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针对训练2(略)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训练指导

 

考点突破

命题点1:

光现象辨识

【例1】(2017遵义22题3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楼台倒影入池塘 B.风吹草低见牛羊C.潭清疑水浅D.云生结海楼

命题点2:

光现象作图

类型一 光的反射、折射作图

【例2】【2016遵义31

(1)题2分】如图是一条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类型二 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例3】(2014遵义31

(1)题2分)小蕊家在装修房子时,为了美观,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一块平面镜,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命题点3:

光现象实验

【例4】(2015遵义34题6分)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法(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2)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变为________cm.

中考回放

1.(2014遵义23题3分)下列事例及现象中,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是(  )

A.小孔成像实验B.海市蜃楼

C.在公路的急转弯处安装的“拐弯镜”能帮助司机提前知道弯道前方的情况

D.城市里的一些高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光污染”

3.【2013遵义31

(2)题2分】如图所示,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一束与水平面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请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并标出相应的反射角及度数.

注意事项:

反折射作图

作业布置

 

板书

设计

☞知识点1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点2光的反射

☞知识点3平面镜成像

☞知识点4光的折射

☞知识点5光的色散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讲 多彩的光

(2)

本节

第2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考纲要求

1.认识凸透镜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重难点

重点: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

凸透镜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发散作用。

方法器材

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

教师点拨、点评

定标导学

设疑激趣

1、学习目标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中考命题·导向

自主复习

(一)知识梳理

认真梳理第四讲的知识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1.透镜

1.初识透镜

(1)凸透镜:

中央厚、边缘薄,凸透镜对光有①__________作用.

(2)凹透镜:

中央薄、边缘厚,凹透镜对光有②__________作用.

2.焦点与焦距

一般把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如图中的O点),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如图中的直线MN).

如图甲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③__________,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④__________,用f表示.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见重点实验突破)

4.实像与虚像的主要区别:

实像⑤_______呈现在光屏上;虚像⑥__________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

知识点2:

神奇的眼睛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⑦___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⑧__________、倒立的⑨__________.

2.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⑩__________,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需用⑪__________矫正;远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折光能力⑫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