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14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docx

化工安全与环保复习题

七、讨论与心得

1、实验中不必扣除水的电导。

因为经测定,实验所使用的去离子水的电导与待测溶液的电导相差几个数量级,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溶液配制时的问题:

溶液时由大浓度向小浓度一瓶一瓶稀释过来的。

一旦某一瓶配制出现偏差,则将影响到后面的几瓶,因此在溶液配制的时候要及其小心,我认为这也是影响实验准确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浓度较小时,信号不明显,即某个电阻改变一个大阻值,其示波器的变化不大,可能会导致大的偏差。

思考题:

1、如何定性地解释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

答:

对强电解质而言,溶液浓度降低,摩尔电导率增大,这是因为随着溶液浓度的降低,离子间引力变小,粒子运动速度增加,故摩尔电导率增大。

对弱电解质而言,溶液浓度降低时,摩尔电导率也增加。

在溶液极稀时,随着溶液浓度的降低,摩尔电导率急剧增加。

2、为什么要用音频交流电源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交流电桥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答:

使用音频交流电源可以使得电流处于高频率的波动之中,防止了使用直流电源时可能导致的电极反应,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3、电解质溶液电导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电解质溶液导电主要与电解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测量环境的温度有关。

4、测电导时为什么要恒温?

实验中测电导池常数和溶液电导,温度是否要一致?

答:

因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与温度有关,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电导的变化。

实验中测电导池常数和溶液电导时的温度不需要一致,因为电导池常数是一个不随温度变化的物理量,因此可以直接在不同的温度下使用。

早年多用PH法,为了使繁琐、耗时的实验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图形表达变得容易和快捷,减少数据处理的误差,提高结果的统计性和准确性,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图的能力,本文对于将Excel电子表格用于电导(率)法测定醋酸解离常数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值法、cΛm-1/Λm线性回归分析-图解法和本文提出的lg{Λ2m/[Λ∞m(Λ∞m-Λ∞)]}-lgc线性回归分析-图解法处理两组实验数据,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第一章绪论

1.事故/安全的概念?

事故是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意外事件。

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伯克霍夫认为: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安全表示“免于危险”或“没有危险”的状态。

是不会引起死亡、职业病、设备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的一种状态。

国家标准(GB/T28001)对“安全”给出的定义是: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2.安全工程的基本内容?

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技术、安全生产管理

3.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方针、“三同时”和“四不放过”原则分别是?

(1)安全生产方针1952年:

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1958年: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006年: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三同时:

198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重申:

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这就生产与安全“三同时”原则(3)四不放过:

我国在处理伤亡事故时提出的处理原则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4.事故特性?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在安全上的意义?

(1)特性:

因果性、偶然性、潜伏性、

(2)意义:

事故因果链锁理论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链锁中断,从而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5.常见的伤亡事故致因理论有哪些?

海因里希的因果链锁、轨迹交叉论、能量转移论

6.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3E”措施?

(1)原则:

事故原因主要包含技术原因、教育原因、管理原因但方面,采取相应防止对策为:

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教育措施(三级教育厂级、车间、岗位)、安全管理措施

(2)3E:

技术(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管理(Enforcement)措施又称为“3E”措施,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三个方面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第二章防火与防爆

⒈燃烧“三要素”?

什么是燃烧“四面体”?

充要条件

燃烧燃料与氧化剂在空间激烈的发生发热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1)三要素:

氧化剂、燃料、点火源

(2)四面体:

氧化剂、燃料、点火源、连锁反应不受抑制

充要条件外加热可燃物质氧或助燃剂合理配比火源要有一定的强度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

⒉燃烧的类型及过程?

燃烧机理是什么?

(1)类型:

闪燃、着火、自燃

(2)燃烧的过程根据可燃物的性质有所不同

①可燃气体:

最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分解所需的热量,便能燃烧,其燃烧速度很快。

②可燃液体:

首先发生蒸发,在火源作用下,然后蒸汽/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③可燃固体:

简单物质:

如硫、磷等,受热后首先熔化,然后蒸发、燃烧。

复杂物质:

在受热时分解成气态和液态产物,其蒸汽着火燃烧。

(3)机理:

用连锁反应理论来解释燃烧机理。

连锁反应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都由3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

 

 

⒊闪燃、闪点、自燃、自燃点、着火、着火点、氧指数、最小点火能量、最小氧气浓度?

闪燃: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表面所产生的蒸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产生瞬间的燃烧。

原因液体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

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饱和蒸气压越大,其闪点越低

自燃:

可燃物质不需要接触火源便能着火的自发燃烧现象。

自燃点:

可燃物质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着火:

在氧化剂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与明火接触能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去以后仍能保持燃烧的现象。

着火点:

又叫燃点,是指可燃物质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时,其蒸汽、助燃剂气体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并能持续燃烧5秒以上时的最低温度。

氧指数:

即临界氧浓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能维持固体材料进行有焰燃烧的在O2-N2系统中最低氧气浓度(v%)小于22易燃材料22~27可燃,大于27难燃。

最小点火能量:

引起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着火所需的最小能量

最小氧气浓度:

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能发生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⒋闪点、自燃点值测量的影响因素?

(1)影响闪点:

点火源大小与点火源离液面的距离、加热速率、试样的均匀度、试样的纯度、测试的容器、大气压力的影响。

(2)影响自燃点:

a.压力:

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b.浓度:

当混合物的比例符合该物质氧化反应的化学计量式时,其自燃点最低。

c.容器的影响:

容器的直径、材质以及表面的物理状态对自燃点都有影响。

d.添加剂或杂质e.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f.分子结构的影响

Ⅰ.同系物:

分子量增加而自燃点减小。

Ⅱ.正构与异构物:

正构物自燃点<异构物自燃点。

Ⅲ.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相应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Ⅳ.苯系化合物的自燃点>相同碳原子数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

⒌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

(1)影响因素①可燃物性质②管径:

管径↗,火焰传播速度↗。

但当管径达到某个极限值时,速度就不再增加了。

③混合气中可燃物的浓度:

存在最佳值④混合气的初始温度:

初始温度↗,火焰传播速度↗⑤混合气的压力:

P↗,火焰传播速度↙

(2)原理:

混合气在容器或管道中燃烧时,通道越窄、比表面越大,分子和器壁碰撞从而使链终止的几率越大,通过器壁散失的热量越多。

当通道尺寸小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就会停止蔓延,燃烧停止。

⒍爆炸的分类?

按爆炸产生原因和性质: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按爆炸物质:

凝聚态爆炸、气体爆炸、液体爆炸、粉尘爆炸

按爆炸地点:

地面爆炸、空中爆炸

⒎爆炸极限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爆炸的威力取决于能量的释放速率。

爆炸的特点:

产生爆炸声、高温和冲击波。

爆炸极限可燃的气体、液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最低浓度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通常用关于氧化剂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

Ⅰ.单一组成的可燃气

⑴闪点法(可燃液体蒸汽)

⑵化学计量式估算

常温和常压下,链烷烃的爆炸下限:

L下=0.55C0

C0:

100mol混合气中氧和可燃组分的含量恰好满足计量式时可燃组分的摩尔数。

对于碳氢化合物:

Ⅱ.组成复杂的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

 

LL,LH:

混合气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LLi,LHi:

混合气中组分i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yi:

混合气中组分i的摩尔分数

影响因素:

初始温度、初始压力、氧含量、惰性气体含量、点火源能量、火焰的传播方向、通道尺寸和形状

8.通风的类型及注意事项?

(1)类型:

通风类型动力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

(2)注意事项:

①易燃易爆物质的容许浓度<0.25LL;②对有火灾爆炸危险厂房,通风气体不能循环使用;③T>80℃,通风设备应用不燃烧和不产生火花的材料;④设备的一切排气管(放气管)都应伸出屋外,高出附近屋顶;排气不应造成负压,也不应堵塞;⑤对局部通风,应注意气体的密度。

9.火源的种类及控制措施?

(1)种类:

①火焰点燃可燃物(火焰与可燃物接触或间隔②高温物体点燃可燃物(烟囱表面及其火星、烟头、发动机排气管、烧红的钢铁制件、高温金属焊渣、其他高温物体③电气火花(电火花)④绝热压缩点燃可燃物⑤撞击与摩擦点燃可燃⑥日光照射与聚焦点燃可燃物⑦化学反应放热点燃可燃物⑧静电点火⑨雷击起火

(2)措施:

(一温度控制①除去反应热②防止搅拌中断③正确选用传热介质④防止传热面结疤⑤热不稳定物质的处理

(二)控制压力(三)控制投料速度、加料比及加料顺序(四)超量杂质和副反应的控制

10.生产的火灾的分类?

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

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11.灭火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常用灭火剂及其灭火原理?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救?

(1)方法:

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化学中断法

(2)原理:

断绝可燃物→隔离法降低着火系统温度→冷却

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窒息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化学中断法

(3)灭火剂及灭火原理

①水与水蒸气1kg水的温度升高1℃需4.18kJ的热量,其汽化潜热为2.26×106J.kg-1。

→冷却作用水蒸气的还可使火场氧含量减少,以阻止燃烧,空气中含水蒸气浓度不低于35%时,可有效地灭火。

→窒息作用

②泡沫灭火剂:

窒息作用

③惰性气体灭火剂:

液态CO2冷却可燃烧物;CO2气体能隔绝和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能使燃烧因缺氧而熄灭

④干粉灭火剂:

产生水蒸气、CO2,反应吸热,起到一定的冷却和稀释作用。

(4)不能用水扑救的火灾

①遇水燃烧物品不能用水扑救:

如钠、钾、电石等;②储存硫酸、硝酸、盐酸区域着火,不可用强大水流冲击,宜用沙土、CO2扑救;③未切断电源的电气火灾;④高温化工设备;

⑤比重比水小的易燃液体。

第三章化工工艺热风险及评估

⒈反应失控的根本原因及存在形式?

反应失控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应热的失去控制。

解释:

反应系统因反应放热而使温度升高,在经过一个“放热反应加速-温度再升高”,以至超过了反应器冷却能力的控制极限后,反应物、产物分解,生成大量气体,压力急剧升高,最后导致喷料,反应器破坏,甚至燃烧、爆炸的现象。

存在形式反应性化学物质热失控化学工艺过程中的反应失控失控反应分两部分:

目标反应和由于温升引发的非所需反应

⒉绝热温升?

最大反应速度到达时间?

两者如何和热风险评估相结合?

(1)绝热温升:

假设系统是绝热的分解或反应所放出的热完全用于系统温度的升高,根据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得到绝热条件下试样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绝热温度Tf)及绝热温升△T

(2)最大反应速度到达时间:

试样或物料到达最大反应速度的时刻tm与在某一温度下的时刻t之差,相当于绝热系统的等待时间或诱导期,可用下式表示

(3)与热风险评估的结合:

严重度–基于绝热温升

–高△Tad>200oC–中oC>△Tad>50oC低△Tad<50oC

•可能性–基于最大反应到达时间–低TMR>24hrs–中8hr>TMR<24hr

–高TMR<8hr

3.Semenov模型对反应热失控的描述,临界温度、自反应加速温度?

A点为稳定点,B为不稳定点。

Ta为能够保证系统稳定运转的冷却介质上限温度。

相当于绝热体系的SADT,即自加速分解温度。

TNR为不回归温度或热失控(临界)温度,是反应体系的温度。

△TNR称作临界温度差。

4.化工工艺热风险评估实验的常用仪器及热分析?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一类技术。

指标主要有反应开始温度、自加速分解温度、不回归温度、反应速率以及发热量等。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放热开始温度(Ta、To或TDSC)、放热量(QDSC)、最大放热加速度(tanθ)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反映反应性化学物质热危险性的三个独立的指标)、C80微量量热仪、加速量热仪(ARC)

5.化学工艺过程热危险综合评价程序?

哪些温度共同用来评估热危险性,它们是如何组合来表征不同程度的热危险性的?

(1)热危险综合评价程序:

假设在滴加原料或反应中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此时未反应物料还存在于反应器中,反应将会在绝热条件下继续进行到完成。

同时目标反应的反应热会使系统升至最高到达温度MTSR。

在最坏的情况下,未反应完的原料或生成物的分解反应也在绝热条件下开始,此二次放热效应将带来反应系统进一步的绝热温度升高。

(2)①反应温度Tp;

②目标反应的最高到达温度MTSR(TMAX);

③在生成物的分解(二次失控反应)中,使最大反应速度达到时间TMR=24h的温度ADT24;

④技术原因允许的最高温度TB(对于开发体系而言是物料的沸点,对于封闭体系而言则表示最大允许压力,如安全阀或爆破片的设定压力所对应的温度)。

第一级危险程度:

MTSR

MTSR

第三级危险程度:

Tb

Tb

第五级危险程度:

ADT24

6.工艺的热危险性比较/一些措施.

①第一级危险程度:

目标反应最高到达温度达不到技术温度并且不会触发副反应。

措施:

不需要特别的措施。

溶剂蒸发冷却起到防止失控的冷却作用,当然反应物料不应在热积累条件下超期置放。

②第二级危险程度:

目标反应最高到达温度达不到技术温度并且不会触发副反应,但是,在热积累条件下,可能触发副反应。

措施:

不需要特别的措施。

虽然溶剂蒸发冷却起不到防止失控的冷却作用,但能减缓失控。

反应物料不应在热积累条件下超期置放。

③第三级危险程度:

虽然目标反应最高到达温度达到技术温度,但不会触发副反应。

这种情况下,工艺安全取决于温度达到技术温度时目标反应的放热速率。

措施:

对系统进行设计,采用溶剂蒸发冷却或减压来控制反应物料。

需要考虑备用的冷却系统。

④第四级危险程度:

目标反应最高到达温度达到技术温度,且会触发副反应。

措施:

对系统进行设计,采用溶剂蒸发冷却来控制反应物料。

需要考虑备用的冷却系统。

在设计冷凝器和冷却系统时,还必须考虑分解过程的热排放问题。

⑤第五级危险程度:

在系统温度达到技术温度前,开始触发副反应。

技术温度作用(如溶剂的蒸发冷却)起不到安全屏障的作用。

措施:

采用备用的冷却系统。

在工艺设计过程中采取安全措施,如在线检测和骤冷槽。

对工艺进行重新设计,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严重度和可能性:

将间歇式反应改为半间歇式反应、对半间歇式工艺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积累度等。

第四章化工设备安全

⒈储罐的分类?

储罐的附件有哪些?

(1)分类:

a.按建造材料分:

非金属储罐和金属储罐

b.按建造位置分:

地上、地下、半地下储罐等

c.按储罐的结构和外形分:

①立式圆筒型储罐:

固定顶储罐和浮顶储罐②卧式圆筒型储罐③球型储罐

(2)附件:

浮顶及密封装置、盘梯与栏杆、人孔、透光孔、量油孔、保险活门、放水管、排污孔、清扫孔、胀油管和进气支管、机械呼吸阀(重力式/弹簧式)、液压安全阀、阻火器、起落管

⒉《容规》中如何界定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的分类。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

(1)《容规》根据工作压力、容积、介质状态,界定了压力容器

①最高工作压力≥0.1MPa;②内直径≥0.15m,容积≥0.025m3;

③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2)分类:

a.按存在形式①固定式压力容器;②移动式容器。

“容规”不适用

b.按设计压力①低压容器:

0.1≤P<1.6MPa②中压容器1.6≤P<10MP③高压容器:

10≤P<100MPa④超高压容器P≥100MPa

c.按工艺功能

①反应容器:

用于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压力容器

②换热容器:

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压力容器。

③分离容器:

用于完成介质的流体压力平衡和气体净化分离等的容器

④储存容器:

用于盛装生产或生活用的原料气体、液体、液化气体

d.按安全监察管理分类:

根据容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压力高低和介质危害程度(指易燃介质、毒性介质)将容器分成三类,“容规”并对不同类别的容器在设计、材料、制造检验与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具体划分见表4-2。

 

(3)主要工艺参数:

a.温度:

温度→材料的机械性能→容器的机械强度

b.压力①压力容器的工作压力: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②容器的设计压力:

设定的容器顶部的最高压力。

③计算压力:

在相应的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承压元件厚度的压力。

④试验压力:

压力试验时容器顶部的压力。

⑤公称压力,即标准化后的压力数值。

0.1、0.25、0.6、1.0、1.6、2.5、4.0…(MPa)

c.直径:

钢板卷制的容器壳体的公称直径系指内直径。

⒊压力容器有哪些主要破坏形式及其分类?

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应力腐蚀破裂、蠕变破裂

韧性破裂1、原因①容器超压:

如过量充装;操作失误;未设置超压泄放装置或泄放装置选用不当或失灵;②容器的承载能力降低:

容器未正常维护,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不当或结构不合理。

在其器壁上产生的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而发生破裂。

2、特征:

容器发生显著塑性变形,破裂时一般不会产生碎块,而是沿容器轴向撕开较长裂缝。

韧性越好、壁厚越薄的容器,破裂的断口宏观特征为无金属光泽、暗灰色的纤维状当壁厚较厚或材料强度较高而韧性较差时,断口出现纤维区、放射纹与人字纹区、剪切唇区等三部分3、预防压力容器韧性破裂的措施①正确设计和规范操作压力容器;②正确设置超压泄放装置,保持其状态完好;③加强压力容器的检查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容器可能表现出来的如宏观变形等爆破预兆。

脆性破裂容器总体薄膜应力低于制造容器材料的抗拉强度,在不发生或未发生充分塑性变形下发生的破裂类型。

1、原因①容器材料的问题,即材料本身的脆性②容器材料或其结构部件存在严重缺陷③容器存在较高的附加应力2、特征:

脆性破裂在发生断裂前外观没有明显的预兆和塑性变形,断裂时器壁内的应力较低,且破坏的容器常断裂成碎块飞出。

3.预防脆性破裂的措施①防止发生脆性破裂条件的存在,即防止高应力场、防止采用有脆性倾向的材料和防止脆裂引发源的存在,如裂口或裂纹等。

②合理选材,规范制造,正确操作,定期检查

疲劳破裂压力容器常在交变载荷下运行,经受长期作用后,容器的承压部件发生了破裂或泄漏。

1、按机理分为:

①高应力低循环疲劳:

指材料所受的交变载荷循环次数在102-l05,而相应的应力水平较高,接近或超过材料的屈服点。

②低应力高循环疲劳:

发生疲劳破坏的构件的应力值在材料的弹性极限以下,材料所受的交变载荷循环次数在105以上。

2.疲劳破裂的特征①疲劳破裂常发生在结构局部应力较高或存在材料(包括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缺陷处,容器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压力容器材料强度偏高而韧性较差时,则要发生爆破事故;当用强度较低而韧性较好的材料制造容器时,不一定发生破裂,而是疲劳裂纹穿透壁厚发生泄漏。

②疲劳破裂的断口:

裂纹萌生、裂纹扩展区和最终断裂三个区。

.3、疲劳破裂的预防①对新设计的容器,选择抗疲劳材料,采用抗疲劳结构②严格控制容器的制造和检验,减少附加的应力集中③减小频繁开停车、压力或温度波动,维持设备稳定运行

应力腐蚀破裂。

1、应力腐蚀破裂:

容器材料在特定介质环境中,并在拉应力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发生开裂和破断的现象①特定腐蚀介质与材料的组合,例如碳钢与苛性碱溶液、奥氏体不锈钢与含氯离子溶液才发生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与介质种类、浓度、环境温度和湿度等有关,介质浓度、环境温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应力腐蚀。

②拉应力的存在。

拉应力包括装配应力、残余应力或腐蚀产物引起的内应力等。

通常应力越大,发生应力腐蚀开裂的时间越短。

③材料纯度和组织状态的影响。

2、特征①无宏观的塑性变形,断口可见到腐蚀产物;②发生在结构的应力集中部位或腐蚀介质富集区③断口存在两个区域,一是腐蚀裂纹扩展区;二是快速断裂区。

3、预防措施①选择对介质不敏感的材料②设计时避免应力集中③加缓蚀剂(循环冷却水

蠕变破裂1.原因:

在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当操作温度超过一定极限,材料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经过长期的累积后,最终会导致材料破裂。

如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发生蠕变温度为300-350℃,合金钢发生蠕变温度为400-450℃。

2.特征:

有明显塑性变形和蠕变小裂纹,断口无金属光泽,呈粗糙颗粒状,表面有高温氧化层或腐蚀物

⒋压力容器质量控制手段?

耐压试验及气密性试验?

(1)手段:

宏观检查、焊接工艺评定和产品焊接试板、无损检测(射线超声波涡流检测)、耐压试验、气密性试验

(2)耐压试验:

①液压试验:

试验介质为洁净水或无燃爆危险的液体,试验压力对固定式钢制压力容器而言,取1.25倍设计压力,并乘以容器材料在试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与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之比值。

②气压试验:

试验压力取1.15倍设计压力,并乘以容器材料在试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与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之比值。

(3)气密性试验:

气密性试验的试验压力为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

当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设计上不允许有微量泄漏的压力容器,必须在液压试验后进行气密性试验。

⒌裂纹的分类?

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

a.热裂纹:

焊接接头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处于(700~1000℃)时产生的焊接裂纹。

主要出现在焊缝金属中,原因是由于焊接熔池在结晶过程中存在偏析现象b.冷裂纹:

焊缝冷却到(200~300℃)或以下温度时产生的裂纹,也称为延迟裂纹、氢致延迟裂纹。

c.再热裂纹:

当对容器进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退火处理(500~700℃)或经历多道焊或长期高温下使用时,在焊接热影响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