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630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docx

到10年教育计划教育大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六)明确政府职责(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实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表: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图表:

专栏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

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

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保护学生视力。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

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

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

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