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621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1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表格式

第一单元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水的教学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观察记录本。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游戏激趣

(4分钟)

1.写字游戏。

(1)提问:

同学们,我现在拿的是一杯水,谁能说出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2)除了同学们说的用处之外,水还可以写字,同学们觉得可以吗,(出示图片“老人写地书”)同学们在哪里看见过这样的场景,

(3)是的,老师同样可以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在黑板上写一个大的“水”字,并用粉笔用水滴形状圈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字,每过30秒中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一次。

2.提出问题:

同学们,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

解喝、洗衣裳、洗菜、洗澡洗脸、浇花........

生2:

文化广场.......

生3:

这个字在30秒时变得模糊,1分钟时已看不清楚,1分半钟时已看不出了。

生:

渗到黑板里去了。

生:

跑到空气中去了。

……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整理信息。

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二、聚焦

(2分钟)

过渡语:

有一部分水会渗到黑板里去,但平时我们在窗户玻璃上写字画画,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那么水会渗到玻璃中去吗?

聚焦:

大家都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有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学生结合聚焦的问题自由回答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描述

三、探索

(24分钟)

1、试着解释下列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示PPT)

2、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

(出示课件):

如炎热的夏天,小水坑里的水在很短的时间里干涸了;洗完的衣服经过晾晒之后变干,新收的玉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变干......那么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讨论)

师:

在我们的周围,你还知道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请举例说一说。

(说一说“煮食物”现象)

3.探讨后得结论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水怎样变成水蒸气的?

它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5.出示实验要求: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另一种做法:

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6.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示韦恩图)

1.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2.举例生活中的经历。

3.学生进行讨论、举例说明

 

4.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1.学生有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实验

3.组内分工是否明确

 

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研讨交流

(10分钟)

出示三个问题整理活动记录并做好交流: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4、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再组织小组代表班级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暴露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会较容易地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学生讲述并倾听参与交流

学生依据运用实验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五、课后拓展

回家烧一壶水: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教学难点】

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2分钟)

谈话:

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

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1.学生表达出自己有烧过(或是没有),并且表达出水烧开时他看到的现象。

 

2.学生思考

用日常生活存在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很好的调查学生对沸腾的原认知水平。

 

二、探索

(13分钟)

 

三、研讨

(20分钟)

 

(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

讲解:

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

《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

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

(1)介绍: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

(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

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

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一)实验一: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1.出示:

(活动手册表格)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时间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温度计的示数

水的

变化

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师生总结

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100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变。

(二)实验二: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1.出示:

(活动手册表格)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

水沸腾时的温度

水沸腾时水中的现象

水沸腾时水面的现象

水沸腾时水面之上的现象

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师生总结

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三)讲解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教师演示:

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

(1)说明了什么呢?

(2)讲解: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一)学生回答(会冒气)(会冒气泡)(水会越来越少)等答案。

 

(1)学生听讲

A.学生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一次点燃酒精灯和盖灭酒精灯的过程。

 

B.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用酒精灯的外焰来给石棉网上的烧杯加热。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各组汇报

 

2.学生实验

3.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回答(变大,或是不变等。

 

(1)学生回答:

说明体积会变大。

用日常生活存在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很好的调查学生对沸腾的原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学会操作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学会操作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学会操作的原理。

 

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记录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证据的能力。

并进行汇报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

 

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记录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证据的能力。

并进行汇报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

 

学生根据以住的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四、小结

(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

 

下课。

学生回答......

通过学生的表述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所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表述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第一单元

第三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并且向周围释放热量。

教学难点:

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在实验中更多地发现由水结成冰的各种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试管、纯净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教师出示一杯热水。

让学生估计并测量这杯水的温度。

2.师:

10分钟之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会如何变化呢?

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呢?

聚焦问题:

3.师:

“如果一直把这杯水冷却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

 

1.一名学生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再实际测量。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为后续探究打基础。

评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探究水变成冰的过程。

(预设25分钟)

 

教师提问:

1.你有什么好方法让水变成冰吗?

2.除了把水放到冰箱里冷冻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

教师分别出示碎冰、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

3.利用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片,启发学生水结成冰实验如何操作?

(教师引导如何进行实验,分三步:

第一,直接让学生说出水结冰的方法;第二,出示准备的实验材料,再启发学生说出实验操作过程;第三,出示课本中的操作图片,再说如何进行实验。

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水在什么温度下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注意观察水与冰的不同。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1)持续观察记录水温的变化,重点关注两次温度:

试管刚插入烧杯时的温度,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2)在放入烧杯之前用记号笔标记水的位置。

全部结冰之后冰在试管中的位置。

(3)温度计在试管中位置不变,不触碰杯底和杯壁。

(4)观察记录及时。

(5)注意分工合作。

(让温度计的位置处于试管的水中,而不碰触底壁,时间过长,容易疲劳,因此学生可合作替换)

6.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积极评价小组及个人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注意掌控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的想到可以把水放到冰箱里。

2.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让水结成冰的方法。

3.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及出示的书中主题图片,小组讨论,说出实验操作方法。

学生互相补充之后力求形成如下操作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纯净水(为了结冰更快,效果明显,根据试管大小,控制水量。

为节省时间教师也可提前完成)。

(2)先用温度计测量试管水中的温度。

(3)将试管插入放入食盐的碎冰当中。

(冰与盐的比例约为3:

1)

(4)观察记录水温的变化。

(5)……

4.学生针对注意事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学生记录单。

1.评价学生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能否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操作计划来。

2.评价学生能否利用多种感官,工具获取更多数据信息,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记录,整理信息并陈述。

3.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分工合作情况。

 

 

实验活动的时间。

 

0分钟时温度:

()

2分钟时温度:

()

开始结冰时温度:

()

持续结冰时温度:

()

我们的发现:

6.学生分组实验。

 

三、研讨交流(预设7分钟

 

在完成实验操作基础上,幻灯片出示,三个研讨交流的问题。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冰还是水吗?

 

学生针对研讨的问题展开交流。

在讨论完成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活动手册冰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

之后,共同研讨:

冰还是水吗?

评价学生能否顺利对前期实验的总结交流,能否在表达交流中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

(预设3分钟)

1.解释冰箱中的矿泉水为什么会结冰?

2.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冰天雪地的美景

水的温度下降,也是释放热量的过程,当温度下降到0摄度时,水开始结冰。

板书没计:

水结冰了

放热

水一一一一一一冰

(液态)0℃(固态)

第一单元<<水>>

第四课<<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认识冰融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3分钟)

 

二、探索

(30分钟)

 

三、研讨

(9分钟)

 

四、拓展

(3分钟)

1.出示冰块,引导思考:

这儿有一块冰,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2.师生交流。

活动

(一):

加快冰块的融化

1.讨论:

(1)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

(2)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

2.交流,汇报。

3.学生活动,并记录。

4.教师小结。

活动

(二):

冰融化成水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思考。

2.讨论:

(1)那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呢?

(2)怎么来做这个实验?

3.学生活动,并记录。

4.师生交流,并小结。

活动(三):

“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1.学生自主完成转化关系图。

2.交流,汇报。

1.讨论:

(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2)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2.交流,总结收获。

课后活动:

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呢?

学生思考、交流。

 

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2.明确实验内容。

3.小组实验。

4.交流、汇报发现。

 

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2.明确实验内容。

3.小组实验。

4.交流、汇报发现。

 

学生明确本课重点探究的内容。

 

学生是否认识到,冰块融化的速度与热量这一重要因素的关系。

 

学生是否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这一现象的变化。

 

学生能否认识到水有三态,它们之间的异同。

学生是否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温度变化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第一单元

第五课水能溶解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盐和小苏打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食盐20克,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克,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

老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PPT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3分钟)

 

二、探索(15分钟)

一、师:

(出示一小袋盐)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盐,老师将它放入水中会怎样?

把盐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使之溶解?

提问:

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化了)

在我们科学课中这种现象是“溶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当回科学家,研究溶解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1.师: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2.如果老师将这些物质不断的放入水中会不断的溶解?

2.我们如果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是否正确?

(生:

做实验)

三、1、师: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食盐和小苏打两种材料,怎样设计对比实验?

(小组交流设计实验操作)

3.PPT出示实验方法

4.小组实验操作并完成P3页活动手册

5.教师注意巡视和指导

(1)是否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

(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

生:

盐化了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

生:

生:

味精

生:

小苏打

   生:

奶粉......

预设:

生:

不会不断溶解

小组设计实验过程

1份

2份

3

4

5份

6份

7份

8份

食盐是否溶解

小苏打是否溶解

我的发现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操作

 

三、研讨(15分钟)

 

四、拓展(2分钟)

 

五、小结(5分钟)

1.在研讨中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分食盐?

多少份小苏打?

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的实验室时,要一份一份的加入?

组织全班的小组,汇报自己组记录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从的数据中得出结论,

2.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它们的溶解能力是相同的吗?

回家后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对食盐和小苏打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

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通过学生课上的参与,已经掌握了水能溶解那些物质,从生活中继续研究寻找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单元

第六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教学难点:

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方法,知道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1.师:

上节课我们在水中溶解食盐的过程中,用到了搅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