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9189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docx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

 

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一级课题:

课程体系改革协同工作及成果动态完善信息化研究

二级课题: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

完成人员:

朱蓉

完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完成日期:

2014年10月10日

目录

一、前言2

二、中职课程体系框架2

(一)课程体系的概念2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3

(三)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分析研究3

三、常见的协调方法3

(一)目标协调法3

(二)组织协调法4

(三)经济协调法4

四、中职课程体系协调方法的信息化方式5

(一)目标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5

1.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包5

2.精品课程6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6

(二)组织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7

1.远程教育7

2.社交工具8

3.评价系统8

(四)经济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9

1.个性化教学软件9

2.虚拟现实技术9

五、小结10

参考文献10

课程体系动态化中的协调方法及信息化方式

1、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培养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满足医药卫生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2、中职课程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的概念

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

其体系结构的组织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需正确地反应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前者是课程体系内部各门专业课程及课程群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后者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及制订依据,即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

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要靠结构优化来实现。

将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的分析研究

建立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就是要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时进行如下两个方而的分析研究:

1)分析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背景和制订依据,制订科学可行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规格;即课程体系形成的科技发展背景、社会经济需求、学制学时制;

2)分析课程体系内部的结构,即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或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整体功能最优、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

3、常见的协调方法

(一)目标协调法

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不管如何动态优化,首先都要受到培养目标的制约。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定量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应当在德育、能力、智育、体能、利育、情商、美育方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国家的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目的是否与国家、与社会偏离。

一旦出现偏离,那么课程体系的改革则是有问题的、退步的,不适合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发展的。

要时时刻刻进行检查和反思,确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这样课程体系最终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组织协调法

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离不开组织的协调。

这里的组织有不同的范围。

第一种是指国家级别的代表性组织,如教育部等等。

这些组织在每次课程体系优化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协调,如召开论证会等,主要是针对方案的编写的可行性、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进行论证讨论的会议。

论证会需要一次次的召开,以此来跟进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第二种组织级别稍低,是实施决策的组织——就是各个院校。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是通过学分和学时来进行协调。

如果比较重要的课程,就可以设置较高的学分引起学生们的关注,或者是通过比较长的学时来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和巩固,达到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三)经济协调法

经济协调法指的是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来拟定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课程体系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协调,在该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4、中职课程体系协调方法的信息化方式

(1)目标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职业学校应当培养出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的学生。

这种类型的学生需要丰富的知识,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信息化手段在对这个目标进行辅助协调时,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拓展传统的知识信息来源,把课程体系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和协调。

以下3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对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1.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包

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是指将整门课程所需要用到的各类教学内容与素材进行电子化、多媒体化,存放在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上,供教师日常教学时使用。

数字教学资源包,可以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训指导、PPT课件、教学动画、授课录像、实训录像、课程题库、教学案例、行业资料等各类教学素材。

目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大量所需的知识。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受制于很多条件,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主要来自于纸质书籍和教师。

而纸质书籍的阅读量有限,通过教师学习也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学生学习受限很大。

而通过现在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学生可以大量并且高效的查找所需资料。

课程体系自身的信息化可以使教学过程从本质上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2.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开发,是指将课程的全部或部分优秀电子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集成到一个精品课程网站之中,并且增加一些课程建设信息,供教师及学生在网上进行浏览、交流与学习,也可以参加精品课程评审。

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依托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同时在引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个别化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其特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念与方法。

精品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使之效应惠及更多人。

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作用、互为影响。

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共享又将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职业院校网络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能够用来进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开展网络教学服务、自主学习服务、实践学习管理、虚拟实践学习、企业培训服务、社会培训服务等各项教学及社会化服务。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始全面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校级“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进行学校资源建设信息、教学及实践成果的网上展示;可以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教学及课件资源的共建共享、按需下载;还可以以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为本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提供网上教学环境,并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和组织网上测试。

(2)组织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

从组织上来讲,要用信息化方式实现组织协调,就必须弥补原有组织协调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组织协调法都是通过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等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协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协调准确的。

而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学生自身可以成为一个组织,可以自由的操控、安排自身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间和地点,从时间、空间和方式上都打破了原有组织协调法的弊端。

1.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

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

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

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2.社交工具

传统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主要是通过面授,面授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学习效果也比较高,但是面授课程的时间地点相对固定,师生之间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并且联系时间短,在课下时学生不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实时的反馈,教师也不能及时的答疑。

而近年来盛行的各种社交工具在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时,却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各种社交工具,如:

QQ、微信等,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沟通,并且教师可以在社交工具中组建相关的学习群组,这样不止师生之间可以实现互相沟通和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解惑,学习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3.评价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提升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作为教育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有了评价系统后,学生可以快捷、方便并准确的反映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态度,不再需要通过教师来充当反馈中介。

而信息化的课程教学评价系统,首先有利于评价的规范性,传统评价体系的指标量化需要大量人工计算,过程繁琐,计算结果可能出现误差。

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评价体系采用智能计算,相同输入得到同一结果,避免了误差的存在。

其次,信息化的评价系统有利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多数不对外公开,而这个评价过程的封闭性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公正。

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能够将每个指标的评价过程记录,并公布于网络,评价过程可以在网络中清晰的展示,供评价对象和社会参考,评价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评价过程的干预,得到的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公正。

(4)经济协调法的信息化方式

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来拟定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而在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协调时,就要牢记需要根据市场所需来培养人才。

以下2种信息化手段,都可以帮助所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1.个性化教学软件

现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都忽略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现有基础和不同特长来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这都容易使学生学习课程又多又杂,学习效率低,不能实施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

但是越来越盛行的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弥补现有教学的弊端。

这些软件把学习目标数字化,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先做前测,测试出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弊端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设置自己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可以实现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高效学习。

这样因材施教的方式才更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2.虚拟现实技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这种技术可以使学生迅速的提高操作能力,迅速的学会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困难,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这符合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使得学生可以在校习得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岗位。

5、小结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实现良好的协调,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处于动态优化的状态。

传统的协调方法与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协调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两者综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最终才能培养出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定量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德育、能力、智育、体能、利育、情商、美育方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2-3.

[2]陈维华.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模式[J].才智,2009(29):

31-41.

[3]陈冰鸣.信息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11-15.

[4]周博,王红梅.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探究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02):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