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951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docx

教材常考实验选择

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

(1)计算

(2)称量:

 4.0g (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

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

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 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

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

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

(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

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

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

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

方法:

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

(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命题角度:

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

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

四步曲:

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Fe3++3H2O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

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

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是物理性质

4 、Na,K的焰色:

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可能有K  

6、命题角度:

实验操作步骤及Na,K的焰色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

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3、注意事项:

(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

(2)滴定管须插入液以下,

(2)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

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 

 

五、硅酸的制备

1、步骤:

在试管中加入3—5mL饱和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

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  

3、化学方程式:

NaSiO3+2HCl=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  

4、NaSiO3溶液由于SiO32-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六、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

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2、SO42-的检验:

先加入盐酸,若有白色沉淀,先进行过滤,在滤液中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即可证明。

若无沉淀,则在溶液中直接滴入BaCl2溶液进行检验。

  

3、命题角度:

检验方法、除杂、沉淀洗涤及相关纯度的计算

  

七、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收集:

向下排空气法(管口塞一团棉花,避免空气对流)  

3、验满:

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出现大量白烟,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4、干燥方法:

碱石灰干燥(不能无水氯化钙)  

5、装置图:

固体和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与制氧气的相同  

拓展:

浓氨水或浓铵溶液滴到生石灰或烧碱中制氨气,或浓氨水直接加热也可制氨气  

6、命题角度:

因氨气作为中学化学实验制取气体中唯一的实验,其地位不可估量。

主要角度为:

反应原理、收集、干燥及验满等,并以此基础进行性质探究实验。

 

八、喷泉实验

1、实验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气(1:

700),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上面的烧瓶,  

故NH3、HCl、HBr、HI、SO2 等气体均能溶于水形成喷泉。

2、实验现象:

产生红色喷泉(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酞遇碱显红色)  

3、实验关键:

①氨气应充满 ②烧瓶应干燥  ③装置不得漏气  

4、实验拓展:

CO2、H2S、Cl2 等与水不能形成喷泉,但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九、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实验原理: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现象:

加热之后,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或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溶液由黑色变成蓝色。

  

3、原因解释:

变黑的物质为被浓硫酸氧化生成CuO,CuO与冲稀的硫酸反应生成了CuSO4溶液。

  

【提示】由于此反应快,利用铜丝,便于及时抽出,减少污染。

  

4、命题角度:

SO2的性质及产物的探究、“绿色化学”及尾气的处理等。

  

   

十、铝热反应

1、实验操作步骤:

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实验现象:

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2Al 2Fe+Al2O3  

4、注意事项:

  

(1)要用打磨净的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2)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3)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

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4)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

  

5、命题角度:

实验操作步骤及化学方程式。

十一、中和热实验(了解)

1、概念: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注意:

(1)酸、碱分别是强酸、强碱对应的方程式:

H++OH-=H2O△H=-57.3KJ/mol        

(2)数值固定不变,它与燃烧热一样,因具有明确的含义,故文字表达时不带正负号。

  

2、中和热的测定注意事项:

  

(1)为了减少误差,必须确保热量尽可能的少损失,实验重复两次,去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计算依据  

(2)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H+或OH-稍稍过量的方法  

(3)实验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引种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十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了解)

(以一元酸与一元碱中和滴定为例)

1、原理:

C酸V酸=C碱V碱  

2、要求:

①准确测算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3、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

①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端,注入液体后,仰视读数数值偏大②使用滴定管时的第一步是查漏③滴定读数时,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④滴定时一般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不用石蕊试液。

④酸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如酸、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一定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4、操作步骤(以0.1molL-1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例)  

①查漏、洗涤、润洗  

②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注液(放入锥形瓶中)  

③滴定:

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到最后一滴,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且半分钟内部不变色即为滴定终点  

5、命题角度:

滴定管的结构、读数及中和滴定原理。

十三、氯碱工业

1、实验原理:

电解饱和的食盐水的电极反应为:

2NaCl+2H2O===2NaOH+H2↑+Cl2↑  

2、应用:

电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2OH-+H2↑+Cl2↑,阴极产物是H2和NaOH,阴极被电解的H+是由水电离产生的,故阴极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阴极区溶液呈碱性。

若在阴极区附近滴几滴酚酞试液,可发现阴极区附近溶液变红。

阳极产物是氯气,将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试纸变蓝。

  

3、命题角度:

两极上析出产物的判断、产物的性质及相关电解原理 

十四、电镀

(1)电镀的原理:

与电解原理相同。

电镀时,一般用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作电镀液,把待镀金属制品浸入电镀液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用镀层金属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金属溶解,成为阳离子,移向阴极,这些离子在阴极上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覆盖在镀件的表面。

  

(2)电镀池的组成:

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阳极反应:

M–ne- =Mn+(进入溶液),阴极反应Mn+ +ne- =M(在镀件上沉积金属)

十五、铜的精炼

(1)电解法精炼炼铜的原理:

阳极(粗铜):

Cu-2e-=Cu2+、Fe-2e-=Fe2+ 阴极(纯铜):

Cu2++2e-=Cu  

(2)问题的解释:

铜属于活性电极,电解时阳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

粗铜中含有Zn、Ni、Fe、Ag、Au等多种杂质,当含有杂质的铜在阳极不断溶解时,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以前的金属杂质,如Zn、Ni、Fe、等也会同时失去电子,但它们的阳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铜离子弱,难以被还原,所以并不能在阴极上得电子析出,而只能留在电解液里,位于金属活动性表铜之后的银、金等杂质,因失去电子的能力比铜更弱,难以在阳极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溶解,所以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电解槽底,形成阳极泥(阳极泥可作为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原料)。

  

(3)命题角度:

精炼原理及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十六、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方法(取代反应、消去反应)

1、实验步骤

2、若为白色沉淀,卤原子为氯;若浅黄色沉淀,卤原子为溴;若黄色沉淀,卤原子为碘  

3、卤代烃是极性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只有卤原子,并无卤离子,而AgNO3只能与X—产全AgX沉淀,故必须使卤代烃中的—X转变为X—,再根据AgX沉淀的颜色与质量来确定卤烃中卤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4、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前,须加入硝酸酸化中和掉混合液中的碱液方可。

5、用酸性KMnO4溶液验证消去反应产物乙烯时,要注意先通入水中除去乙醇,再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也可用溴水直接检验(则不用先通入水中)。

  

 

十七、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制取原理:

C2H5OHCH2=CH2↑+H2O  

2、液液加热型,与实验室制氯气制法相同。

  

3.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脱水剂  

4.注意事项:

①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

3  

②向乙醇中注入浓硫酸;边慢注入,边搅拌   

③温度计水银球插到液面以下  

④反应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  

⑤该实验中会产生副产物SO2,故检验乙烯时,一定先用碱液除去SO2,再通入KMnO4或溴水  

5.本反应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C2H5OHCH2=CH2↑+H2O     

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十八、乙酸乙酯的制备

注意事项:

1、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和乙酸的混合液;

2、低温加热小心均匀的进行,以防乙酸、乙醇的大量挥发和液体剧烈沸腾;

3、导气管末端不要插入饱和Na2CO3液体中,防液体倒吸。

  

4、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主要优点:

①吸收乙酸,便于闻于乙酸乙酯的香味②溶解乙醇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分层,观察乙酸乙酯  

5、本反应的副反应:

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6、命题角度:

加入药品顺序、导管的位置、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及考查运用化学平衡提高乙酸乙酯转化率的措施。

 

 

十九、醛基的检验(以乙醛为例)

A:

银镜反应  

1、银镜溶液配制方法: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

(2)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

   

反应方程式: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实验注意事项:

(1)沉淀要恰好溶解

(2)银氨溶液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3)加热过程不能振荡试管(4)试管要洁净  

3、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用稀HNO3清洗

1、Cu(OH)2悬浊液配制方法:

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2、注意事项:

(1)Cu(OH)2必须是新制的

(2)要加热至沸腾(3)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NaOH要过量)

二十、蔗糖与淀粉水解及产物的验证

1、实验步骤: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几滴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几分钟,然后用稀的NaOH溶液使其呈弱碱性。

  

2、注意事项:

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酯化反应则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在验证水解产物葡萄糖时,须用碱液中和,再进行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高考真题

1、(2016·课标Ⅱ,12,6分)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

【答案】C

【解析】NaHCO3、Al(OH)3 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无固体存在,A项错误;AgCl不溶于酸,固体不能全部溶解,B项错误;BaCO3不溶于水,加入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再将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BaCO3反应生成BaSO4沉淀,C项正确;Na2CO3、CuSO4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D项错误。

2、(2016·课标Ⅰ,10,6分)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答案】C

【解析】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与乙酸、乙醇混溶,A项错误;NO易与空气中的 O2反应且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项错误;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气体,但又混入H2O,D项错误。

3、(2016·课标Ⅲ,9,6分)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浓硫酸稀释应该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A项错误;实验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发生倒吸,B项错误;气体产物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否则水蒸气不能除去,C项错误;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所以先从下口放出有机层,再从上口倒出水层,D项正确。

 

4、(2016·天津,5,6分)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C

【解析】A中电石与水反应剧烈应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错误;B中锥形瓶构成了密封环境,液体无法流出,错误;HCl能够与饱和亚硫酸氢钠反应,SO2不反应,C正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应该选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下端的乳胶管会被腐蚀,D错误。

5、(2016·四川,2,6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A项,溶液中可能含HCO

等,错误;B项,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钝化属于化学反应,错误;C项,KIO3与淀粉不反应,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错误;D项,苯酚钠和乙酸反应生成苯酚和乙酸钠,说明乙酸酸性比苯酚强,正确。

6、(2016·北京,9,6分)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

【答案】B【解析】甲苯变二甲苯是甲苯的苯环上的氢被甲基代替,属于取代反应,故A正确;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B错误;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冷却后容易形成固体,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D正确。

7、(2016·北京,7,6分)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答案】C

【解析】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故A错误;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故B错误;箅渣取液属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灌装是液体转移,故D错误。

8、(2016·江苏,6,2分)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

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C

【解析】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氯化铵固体,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A错误;应该从右侧导管通入CO2气体,B错误;从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用过滤的方法,C正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该装置干燥碳酸氢钠,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