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753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docx

临床心理学中西外90学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供四年制临床心理学专业用90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以及怎样学习外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二)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怎样学习外科学

1.外科学的范畴

(1)损伤

(2)感染

(3)肿瘤

(4)畸形

(5)其他性质的疾病,如结石病、器官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

能衰竭需要再植等。

2.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怎样在中医院校学习外科

(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

(4)加强对危、重、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一节中医外科疾病命名及专业术语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

2.熟悉外科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2.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

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3.讲解外科专业术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中医外科疾病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

2.熟悉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致病因素:

阐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的致病特点。

2.发展机理:

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中医外科疾病诊法与辨证

【目的要求】

熟悉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

掌握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了解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了解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强调详询病史、全面体检、局部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在临床辨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1.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条辨别:

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范围;⑦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⑾全身症状;⑿预后顺逆。

2.辨肿:

(1)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2)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

3.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4.辨痛

痛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症状,是病势进退的标志,虽然痛总由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但是各

种外科疾病造成经络阻塞疼痛的病因病机各异,因此每种疾病甚至一种疾病的各个阶段的疼

痛各有其特性。

(1)以疼痛原因来辨有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等。

(2)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3)以疼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抽掣痛等。

(4)疼痛与肿临证中可结合起来辨证。

5.辨痒

痒亦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所致。

所谓甚者痛,微者痒是也。

为皮肤病、疮疡的常见症

状。

(1)以其原因来辨有风、湿、热、虫、血虚。

(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有肿疡作痒、溃疡作痒。

6.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

由于病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

7.辨脓

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

(1)辨成脓特点。

(2)辨成脓的方法有:

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B超等。

(3)辨脓的部位深浅。

(4)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8.辨溃疡

(1)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阴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陷。

(2)溃疡的形态有化脓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岩性溃疡、疮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

9.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常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节治法与方药

【目的要求】

1.熟悉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症。

2.熟悉中医外科内治十一法的具体应用。

3.掌握外用药物疗法的辨证施治特点。

4.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5.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消、托、补三大法外科疾病治疗的总则。

2.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3.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4.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5.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

6.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章无菌术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与无菌的基本概念,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教学内容】

(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机械的方法

2.物理的方法

3.化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了解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和灭菌

【教学内容】

(一)化学消毒法

1.药物浸泡消毒法

2.甲醛气体熏蒸法

3.环氧乙烷(过氧乙烯)熏蒸法

(二)物理灭菌法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煮沸灭菌法

3.干热灭菌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见习

第三节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教学内容】

(一)手术人员的准备

1.一般准备

2.手臂消毒法

(1)肥皂刷手法

(2)碘尔康刷手法

(3)聚烯吡酮碘手臂消毒法

(4)灭菌王刷手法

(5)紧急手术简易洗手法

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1)穿无菌手术衣

(2)戴无菌手套

(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1.手术前皮肤准备

2.手术区皮肤消毒

(三)手术区铺无菌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见习

第四节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教学内容】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见习

第五节手术室的设置、消毒和管理

【目的要求】

了解手术室的设置、消毒和管理。

【教学内容】

(一)一般手术室的设置及要求

(二)手术室的消毒法

1.紫外线照射灭菌

2.乳酸熏蒸消毒

3.甲醛、高锰酸钾消毒

4.过氧乙酸熏蒸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章麻醉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临床麻醉的方法及麻醉前准备

(二)了解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三)掌握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四)熟悉椎管内麻醉和全麻的特点、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五)熟悉麻醉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

临床麻醉的方法:

可分针刺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复合麻醉等。

(一)概述

1.麻醉方法的分类

2.麻醉方法的选择

(二)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1.麻醉前访视

2.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2)常用的麻醉前用药

(三)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

1.对针麻的评价

2.针刺镇痛的实施

(四)局部麻醉

1.局麻药的药理

(1)局麻药的作用原理

(2)局麻药的代谢

(3)常用的局麻药

2.局部麻醉的方法

(1)粘膜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麻醉

(4)神经阻滞麻醉

①颈丛神经阻滞

②臂丛神经阻滞

3.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全身毒性反应’

(2)过敏反应

(3)特异质反应

(五)椎管内阻滞麻醉

1.椎管内麻醉的有关解剖生理

(1)椎管解剖

(2)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生理

(3)硬膜外麻醉的生理

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实施

(1)脊麻局麻药的药理

(2)适应证与禁忌证

(3)麻醉前准备’

3.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实施

(1)常用局麻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3)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4)硬膜外麻醉穿刺技术

(5)骶管麻醉穿刺法

(6)硬膜外麻醉的管理

(7)椎管内复合麻醉

(六)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方法

2.吸人麻醉

(1)吸入麻醉药的摄入与分布

(2)吸入麻醉的方法

(3)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乙醚、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氧化亚氮等。

3.静脉麻醉

硫贲妥钠静脉麻醉、氯胺酮麻醉、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等。

(七)气管内插管术

1.气管内插管适应证

2.气管内插管术的器具

3.气管内插管术的术前准备、麻醉方法

4.气管内插管术

5.拔管术

6.气管内插管术并发症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见习

第五章重症救治与监测

第一节心、肺、脑复苏

【目的要求】

熟悉复苏的概念,认识急救复苏的重要性和掌握常用的外科急救方法。

【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心、肺复苏

(三)脑复苏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目的要求】

(一)了解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了解MSOF的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三)了解MSOF的防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APF)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四)应激性溃疡

(五)肝功能衰竭

第三节重症监护

【目的要求】

(一)了解重症监测及治疗设备

(二)了解ICU人员组成

(三)了解熟悉循环系统的监护

(四)熟悉呼吸系统的监护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重症监测及治疗设备

(三)人员配备

(四)循环系统的监护

(五)呼吸系统的监护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六章外科疼痛与治疗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一)了解疼痛的分类

(二)了解疼痛的测定与评价

【教学内容】

(一)疼痛的分类

1.按疼痛的程度分

2.按病程长短分

3.按部位深浅分

4.按解剖部位分

(二)疼痛的测定及评估分级法

1.主诉分级法

2.划线法

3.数字分级法

4.程度积分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慢性疼痛的治疗

【目的要求】

(一)了解慢性疼痛的诊治范围

(二)了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诊治范围

(二)常用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神经阻滞

3.椎管内注药

4.痛点注射

5.针灸疗法

6.按摩疗法

7.物理疗法

8.心理疗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手术后疼痛与治疗

【目的要求】

了解手术后镇痛的药物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镇痛药物

(二)镇痛方法

1.口服给药

2.硬膜外腔镇痛

3.胃肠外给药

4.病人自控镇痛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节癌性疼痛与治疗

【目的要求】

(一)了解癌性疼痛的病因

(二)熟悉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法

【教学内容】

(一)癌性疼痛的病因

(二)癌性疼痛的治疗

1.三阶梯止痛疗法

2.几种止痛新药的应用

3.皮下输液泵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七章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一、二、三、四节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

【目的要求】

(一)了解水、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代谢及其平衡失调的处理

(二)熟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掌握外科补液的特点及其原则

【教学内容】

(一)水、电解质平衡及失调

1.水、电解质平衡

2.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二)酸碱平衡及失调

1.酸碱平衡的调节

2.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酸碱平衡失调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重点讲述代谢性酸中

毒与代谢性碱中毒)

(三)外科补液

1.补液量的计算及液体的选择

2.如何补充液量

3.补液的注意事项及监护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五、六、七、八节外科营养支持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反应与营养支持的关系

(二)熟悉外科病人营养状态的评定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三)了解完全胃肠外营养和胃肠内营养

(四)熟悉外科营养支持的管理与监测及并发症防治

【教学内容】

(一)饥饿、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反应与营养支持的关系

(二)营养状态的评定和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三)胃肠外营养和胃肠内营养

(四)外科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五)外科营养支持的管理与监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八章输血

【目的要求】

了解外科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输血方法和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血型、血源及血液的保存

(三)外科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输血的方法

1.适应证:

出血、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严重创伤和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及手术时。

2.禁忌证:

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肾功能衰竭出现氮质血症、肝功能衰竭及

各种黄疸等。

3.输血的方法

4.输血的注意事项

(四)输血反应与并发症

1.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细菌污染反应

2.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

(1)循环超负荷

(2)出血倾向

(3)枸橼酸盐中毒

3.输血传播的疾病

4.与输血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1)空气栓塞

(2)微血栓堵塞

(五)血浆和血浆增量剂

(六)自体输血与成分输血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九章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手术前准备

(三)手术后处理

(四)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

1.术后出血

2.切口并发症

3.肺部并发症

4.尿路感染

(五)中医中药在围手术期的处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章休克

【目的要求】

(一)了解休克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分类

(二)了解休克对主要脏器功能的影响

(三)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监测

(四)熟悉休克的预防和治疗

(五)熟悉外科常见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休克对主要脏器功能的影响

(三)休克的临床表现和监测

(四)休克的预防和治疗

1.休克的预防

2.休克的治疗

(1)一般紧急处理

(2)消除病因

(3)血容量的扩充

(4)酸碱度的调整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7)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8)防治呼吸衰竭

(9)防治心力衰竭

(10)处理脑水肿

(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12)营养支持

(13)防治感染

(14)免疫治疗

(15)低温治疗

(16)外科处理

(17)动态监测

(五)外科常见休克

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外科感染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一)熟悉外科感染范围、特点、分类、病因、人体的不同反应过程、疾病的转归过程

(二)熟悉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熟悉外科感染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外科感染的分类

(二)外科感染的病因病理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2.全身症状

(四)诊断

(五)治疗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六)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局部感染

【目的要求】

熟悉各种软组织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疖: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

(二)痈: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局部全身治疗

(三)急性蜂窝织炎: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四)丹毒: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五)急性淋巴管炎: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六)急性淋巴结炎: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包括原发病灶的处理)

(七)脓肿: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切开引流的原则、注意事项)

(八)急性乳房炎及乳房脓肿:

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目的要求】

了解手指及手的解剖特点,熟悉手指与手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正确切开引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甲沟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脓性指头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四)手掌深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四节全身性感染

【目的要求】

熟悉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认识其严重性,重视其预防处理。

【教学内容】

(一)概念(败血症、脓血症、菌血症、毒血症)

(二)临床表现(败血症、脓血症、毒血症的不同点)

(三)诊断要点

(四)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五节特异性感染

一、破伤风

【目的要求】

(一)了解破伤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熟悉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治疗原则

(三)了解破伤风的预防

【教学内容】

(一)病因病理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2.狂犬病

3.其他

(四)治疗

(五)预防

1.尽早处理伤口

2.自动免疫

3.被动免疫

三、颈淋巴结结核

【目的要求】

(一)了解颈淋巴结结核的病因

(二)熟悉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六节抗生素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

(一)了解外科感染中抗生素治疗的适应证

(二)熟悉选择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三)了解抗菌药物选用、给药途径及方法

【教学内容】

(一)适应证

(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三)选择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四)抗生素的分类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六)给药途径

(七)停药指征

(八)抗菌药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七节中医药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要求】

(一)了解内治法在外科感染中的三种方法及应用原则

(二)了解外治法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二章损伤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一)了解损伤的病因、病理、分类及致伤因素和损伤程度

(二)熟悉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一)病因病理

(二)分类原则

1.按致伤因素分

2.按损伤部位和组织器官分

3.按损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完整分

4.按损伤严重程度分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2.全身症状

(四)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急救措施

2.局部处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损伤修复与伤口处理

【目的要求】

(一)了解损伤组织的修复与伤口愈合

(二)熟悉伤口处理的原则

(三)熟悉清创术的原则

【教学内容】

(一)损伤组织的修复与伤口愈合

1.损伤组织的修复

2.伤口的愈合

(二)伤口处理

1.伤口的分类

2.伤口的处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腹部损伤

【目的要求】

(一)了解腹部损伤的原因

(二)熟悉腹部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分类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1.有无内脏损伤

2.何种脏器损伤

3.是否为多发性损伤

(五)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节泌尿系损伤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肾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膀胱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一)了解尿道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一)肾损伤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二)膀胱损伤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三)尿道损伤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五节烧伤

【目的要求】

(一)了解伤情评估、病理及临床病程

(二)熟悉烧伤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病理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烧伤面积的估计

(1)中国九分法

(2)儿童面积计算法

(3)手掌法

2.烧伤深度的估计:

三度四分法

3.烧伤严重性的分度

(1)轻度烧伤

(1)消除烧伤原因

(2)保护创面

(3)镇静止痛

(4)并发症的处理

(5)转送

2.小面积烧伤的治疗

3.大面积烧伤的治疗

(1)休克的防治

(2)创面处理:

创面初期处理、暴露疗法、焦痂处理、植皮、感染创面处理。

(3)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4)烧伤合并症的防治

(5)营养治疗和护理工作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十三章肿瘤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肿瘤的发病因素、分类及病理

(二)熟悉肿瘤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熟悉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及临床分期

【教学内容】

(一)病因:

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二)病理

1.分类: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2.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

(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

(3)接种转移

3.肿瘤的病理形态和组织学特点

(三)临床表现和分期

1.恶性肿瘤的局部症状

2.恶性肿瘤的全身症状

3.恶性肿瘤的分期:

临床上根据肿瘤的局部和转移情况分为4期,不同肿瘤有

分期标准,目前大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制定的恶性肿癌TNM分期标准。

(四)诊断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免疫学诊断‘

5.x线检查

6.光敏技术诊断

7.内窥镜检查

8.超声波检查

9.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10.核磁共振成像术诊断(MRI)

11.放射性核素检查

12.肿瘤细胞学检查

13.病理组织学检查

14.基因诊断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2.化学疗法

3.放射疗法

4.免疫疗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常见的体表肿物

【目的要求】

熟悉常见体表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等)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一)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二)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

(三)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四)皮脂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五)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六)血管瘤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七)黑痣及黑色素瘤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八)淋巴管瘤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九)皮肤癌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胃癌

【目的要求】

(一)了解胃癌的病因、病理、扩散转移方式

(二)了解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症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一)病因

1.饮食习惯

2.幽门螺旋杆菌

3.某些胃部慢性疾病

4.遗传及其他

(二)病理

1.大体类型

2.组织学类型

3.发生和扩散转移

(三)临床病理分期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1)胃脘痛

(2)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3)恶心呕吐

(4)出血和黑便

(5)其他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