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658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docx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五行

  篇一: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含干支、五行)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

  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位于24节气表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

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

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这天

  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

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

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

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

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

有顺口溜这样说: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

  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

“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

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

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

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广州传统:

吃糯米饭,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附录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十二月节气歌

  正月(寅)立春雨水节;二月(卯)惊蛰及春分;三月(辰)清明并谷雨;四月(巳)立夏小满方;五月(午)芒种及夏至;六月(未)小暑大暑当;七月(申)立秋还处暑;八月(酉)白露秋分忙;九月(戌)寒露又霜降;十月(亥)立冬小雪张;十一月(子)大雪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风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接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风,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农业生产,立春时要及时灌溉追肥,促进生长

  立夏农事活动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雨水时节要农事活动培土施肥、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防病虫害

  春分农事活动作物及时灌溉与播种清明农事活动肥水管理、病虫防治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农事活动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病害防治

  立夏农事活动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在芒种时,就是三夏时节即夏收夏种夏管了。

这期间种水稻,收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

  夏至农事活动蓄伏前雨水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处暑农事活动抢收抢晒农事活动灌水保温“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秋分农事活动秋收、秋耕、秋种寒露农事活动浅水勤灌

  霜降农事活动适时收割,耕翻农田,种春作物

  立冬农事活动耕肥水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小雪农事活动贮藏蔬菜、农闲副业大雪农事活动培育壮苗、保暖工作冬至农事活动施好腊肥、加强防冻小寒农事活动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兴修水利

  大寒农事活动加强牲畜、越冬作物防寒防冻

  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立春(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

及时检查薯窖、菜窖。

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篇二: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

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

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

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

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

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  

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

  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

  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

  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

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

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②

  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

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

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

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

“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

金星昼见?

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

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

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

”③乘西学东渐之机遇,西方天文学知识得以乘虚而入!

西方传教士不仅使用西洋历法改造中国历法,而且梦想把诞生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据为他有。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耶稣会士认为:

中国本土的“五行说”和佛教“轮回说”由希腊传来:

  有些概念是从我们西方哲学家那里得来的。

例如,我们只承认四元素,而中国却很愚蠢地加进了第五个。

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

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一样,他们相信世界的多重性。

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听起来很象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只是他们加进了许多解说,产生了一些更胡涂、更费解的东西。

这种哲学似乎不仅是从西方借来的,而且实际上还从基督教福音书得到了一线启发。

④可见最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把当时中国人推崇的五行学说当作炫耀他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宝物的。

[1]

  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

  包容着天,又包容

  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①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

  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2]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

尤其是今天的的中国学术界,反而出现了有的学者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的学者将五行解释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就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至于“八卦”,也称卦经。

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

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

”③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其余为六子。

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

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

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④

  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

《释支干》认为:

“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

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

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