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629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docx

黄河流域泥沙运动概述

黄河流域泥沙治理概述

1.黄河简介与概述

黄河(Yellow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主峰雅拉达泽峰,呈”几”字形,曲折东流注入渤海,黄河的源头叫约古宗列曲。

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的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1.1黄河上中下游划分及主要支流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但是传统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也有人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

  

1.1.1.黄河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

上游河段全长3472km,流域面积38.6万km2,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m,平均比降为1‰;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m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

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

1.1.2.黄河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孟津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km,流域面积34400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m,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

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1.1.3.黄河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km,流域面积仅2300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km。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

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

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向渤海延伸2.2km,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1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天增加一个足球场的面积。

1.2黄河忧患

黄河是著名的高含沙河流,平均沙水比为37kg/m3。

由于河床迅速淤高经常发生水灾,从公元前602年到1950年,洪水破堤1593次,大河以郑州为顶点改道26次,其中8次(3次人工,5次天然)改道造成流入黄海或流入渤海的交替,平均三年两决口,100年一次大改道,世界江河之中,黄河大概是最暴虐的一条河流。

这些洪水灾害造成几百万人死亡。

1.2.1荒漠化

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目前荒漠化扩展速率为2.2%,高于全国1.32%的平均速度。

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黄河源头。

并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

草地植被退化严重,全省约有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总面积达833万多公顷,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两倍多。

1.2.2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黄河支流多,水量大。

含沙量大。

河道上下段为峡谷落差大。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

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1.2.3“地上河”

河道宽浅,水流平缓,泥沙淤积,河床升高为地上河。

如图所示: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要低于其流经的地面的。

而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而所经地段植被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而到了下游,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几千年常此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

河南省的地上河最为典型。

1.2.4凌汛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

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

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

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1.3黄河治理概述

人们在与黄河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理高含沙河流的经验。

古代的大禹,汉朝的王景,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和陈潢都是治黄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黄河防洪的主要方略是修建大堤。

有两种主要的理论和实践,其一是宽河分洪;其二是束水攻沙。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没有发生大的决堤和伤亡。

黄河治理总投资大约80亿元,防洪效益达到40000亿元。

半个世纪来,除了河口段局部改道,黄河下游基本稳定,只是随着河口淤积延伸平行抬高。

1.3.1黄河主要治理方略

①水库调水调沙。

黄河干流上共修建了11座水库,其中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是控制黄河水沙的主要水库。

小浪底有70亿m3拦沙库容,可在20年内将中游来沙拦在库内,减缓下游淤积。

如何联合调度运用这些水库实现调整河床演变、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洪、发电、灌溉的最大综合效益是主要研究方向;

②宽河固堤。

黄河下游河南段两岸堤距宽达20km。

1946年以来已加高了9m,近年来又做了混凝土防渗墙加固。

一旦大洪水发生,宽阔的河谷提供了几十亿槽蓄库容滞蓄洪水,减小洪水对人口密集的下游的直接威胁。

但是,只有几百米宽的枯水河槽在宽阔的河谷里游荡。

如何治理这一河段形成相对稳定的宽滩窄槽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③束水攻沙。

下游山东河段,河宽仅0.4~5km,河道窄深使水流保持较高流速,泥沙保持悬浮随水入海。

此河段的治理方向是规顺、单一、平衡、不抬高的输水输沙通道;

④滞洪区建设。

从50年代开始建设分滞洪区,现有封丘大功、北金堤、东平湖、北展和南展5个分滞洪区,分别担负分滞特大洪水、防凌汛、控制进入山东河段洪水不超过10000m3/s的任务。

其中东平湖在1954、1957、1958和1982年自然分洪和控制分洪,起到了减小下游洪水的作用。

由于水库建设减小了洪水威胁,可以研究解放部分滞洪区用于经济建设。

⑤稳定河口。

由于河口延伸河床抬高,河口60~110km河段自1855年改道10次。

1976年从钓口河改道清水沟后采取了稳定河口方略,东营市基础建设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1996年河口段18km改道汊河,将部分浅海油田淤积出水面促进了胜利油田的开发。

长期稳定河口、利用泥沙资源造陆、和保护新生的陆地是主要研究方向。

1.3.2黄河治理的研究方向

近20年来,黄河出现了新的问题。

尽管来沙大量减小,黄河河槽的淤积速率没有降低,洪水水位抬高的速度甚至超过以往。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压力使得居住在黄河滩地上的人口增加到170万。

1996年发生两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只有7860m3/s,但是洪峰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并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小水大灾”的思考。

异常的高水位一是由于河床淤积,有的河段河槽淤平;二是长期低流量改变了河势,洪峰到来不能适应。

50年代同流量洪峰从花园口传播到河口仅需7~8天,1996洪水传播了17天。

另外,经济发展导致大量引用黄河水,年引水量已增加到300亿m3。

河水减少,流到利津站的年水量从300亿m3降到100多亿m3。

下游经常断流,1997年下游700km河段断流226天。

为了解决水少沙多的矛盾,水利工作者正在探索新的治理方略来解决这些矛盾:

(1)疏浚。

经济发展使我们有能力较大规模地疏浚黄河泥沙,减缓河道淤积。

研究发现,在某些特殊河段疏浚减沙很有效,如河口,疏浚可起到降低拦门沙,减少溯源淤积的作用。

在一般河段疏浚,回淤速度很快,效果不佳。

目前,研究工作者正在通过实验寻找疏浚效益与疏浚部位和疏浚时机的关系;

(2)引海水冲沙。

根据林秉南建议,用水泵抽海水通过人工渠道,在河口上游110km或者70km处注入黄河,连续不断冲刷河床泥沙入海。

再通过洪水期溯源冲刷使山东以下河道不再淤高。

目前正在研究冲刷入海后形成异重流的条件,发生溯源冲刷的可能,以及对环境生态的负作用和减小负作用的措施。

(3)采用节水农业增水减沙。

建议国家投资50亿元,用滴灌、喷灌设备将大量耗用黄河水的内蒙古、宁夏灌区中1000万亩改造成节水灌溉农田,每年节水30亿t。

黄土高原是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又是缺水干旱地区,耕作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和蒸发耗水。

免耕法特别适合这一地区。

美国1/5的农田采用了免耕法,特别是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半干旱地区。

根据试验结果,免耕法保护了土壤根系,单位体积土壤生物量显著增多,减少了水的损耗。

风蚀和降雨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从5830t/km2yr,降到100t/km2yr。

三年大面积野外对比观测说明,常规耕作法土壤侵蚀量为2407t/km2yr,采用免耕法后降到73t/km2yr。

(4)南水北调。

从长江流域大规模调水入黄河和黄河供水区将大大减轻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

2.维持黄河健康状况

黄河健康状况是全流域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

人类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对黄河健康生命有显著影响的是那些可能改变入黄水沙形势(包括径流、洪水、泥沙级配、数量及其时空分布和水质等)和河床边界条件的活动。

因此,要实现现阶段黄河的各项健康指标,必须调整和规范全流域及相关区域人类涉水涉沙活动的方式,使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的洪水、径流、含沙量及其级配、入黄水质等条件得以实现,核心途径是增水、减沙、科学调控水沙。

2.1多途径增水

黄河天然河川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35亿m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站天然径流量减少至430亿m3,人类用水却一直维持在290亿m3左右。

黄河输沙、自净和生态用水量年均不足140亿m3,其中1/3以上的年份不足100亿m3。

按照1990年以来花园口站5亿t的年均来沙水平,黄河环境需水量(输沙、自净和生态需水的耦合水量)应为215亿m3,其中汛期需水152亿m3(含输沙需水100亿m3)。

环境用水的严重短缺,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黄河健康状况严重受损。

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必须增加黄河水量,主要途径是节约用水、涵养水源、外流域调水和减少水污染。

2.1.1 严格控制用水

在外流域调水入黄措施生效前,控制河川径流的关键是在用水、配水和节水等环节充分挖掘黄河自身水资源潜力。

1)调整水分配思路

(1)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应以黄河平枯水年年均天然径流量作为分水基础。

(2)明晰黄河各支流水权和地下水水权分配方案。

(3)人类应与黄河共同分担水损耗。

2) 强化用水管理

(1)改革用水监测和评价方法。

(2)高度重视节水管理的机制和政策。

(3)充分利用洪水及时补充地下水。

2.1.2 涵养黄河水源

黄河河源区海拔在3km以上,湖泊和沼泽湿地众多,面积12.2万km2,占流域面积的16%。

源区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约占96%,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

年均天然径流量205亿m3,占黄河天然径流量535亿m3的38%。

近20年来,黄河源区草场和湿地严重退化。

源区玛多县的湖泊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77个减至目前的不足2000个;2000年的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了近3000km2。

1996年、1998~1999年,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2次出现断流。

黄河源区的主要产水区,玛曲湿地草场退化程度达30%,表现在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地优势种群退化、草群结构变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

伴随着湿地萎缩,黄河源区径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降水虽仅较以前减少5.36%,但唐乃亥水文站实测径流减少了22%。

为了保护源区湿地、涵养水源,必须科学调控不同季节牲畜放养量及其方式,严格控制在湿地内开挖排水设施和修建建筑物,探索利用生物或其他措施减少鼠害,严格控制源区的开矿和采药活动等,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构建源区监测网络。

2.1.3实施外流域调水

黄河现阶段健康生命需水量约655亿m3(利津断面),但黄河天然河川径流量只有535亿m3,相差约120亿m3。

水量的短缺大部分体现在汛期。

增加黄河地表径流量的可行途径包括:

(1)从外流域调水。

目前正在重点论证的方案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小江调水工程,前者可兼顾黄河上中游健康对流量的需求,后者则可兼顾渭河健康对流量的需求,具体方案仍需深入论证。

鉴于利津以下河段生态需水量严重短缺的局面,近期应考虑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富余供水能力向黄河相机补水。

(2)2010年中东线南水北调生效后,需要重新分配黄河水资源。

届时在研究新的分水方案时,东、中线南水北调与黄河的关系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前提。

在黄河健康状况严重恶化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利用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向黄河相机补水,以补充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防止断流。

2.1.4 严格入黄排污管理

对比黄河干流自净流量和1999年以来各断面逐月平均流量发现,近年来黄河水质严重超标主要原因是流域达标排放程度过低。

目前,黄河上中游入黄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仅60%,超排和偷排现象仍十分严重。

未来,流域内工业将进一步发展,新企业仍将增加,要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必须严格入黄排污管理,并实施省(区)入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实现黄河水质达标,关键在于调整流域内人们的用水方式、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上下游相互配合意识。

2.2减少入黄泥沙

据分析,如果没有外部水源补充,即使考虑非汛期可节约的水量,未来黄河下游汛期径流量也难以超过130~150亿m3,在基本保证环境和人类用水(约60亿m3)情况下,用于输沙的水量难以超过90亿m3。

在维持黄河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前提下,90亿m3水最多可输送5亿t泥沙入海。

因此,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必须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而稳定地控制入黄泥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其中的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多年平均(1954~1969年)输沙量达11.82亿t,来水量37.7亿m3,分别占黄河同期总输沙量的62.8%、来水量的6%;粒径大于0.025mm的中粗泥沙输沙量6.22亿t,占黄河同期中粗沙输沙量的65.5%;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输沙量3.19亿t,占黄河同期粗沙输沙量的72.5%。

在多沙粗沙区中,面积为1.88万km2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虽只占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但对黄河下游主槽淤积危害最大的粒径大于0.05mm的粗沙产沙量却占多沙粗沙区粗沙产沙量的47.6%。

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应该首先重点考虑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淤地坝能够持续而稳定地拦沙,是减少入黄泥沙的主要措施。

在淤地坝建成前期,拦沙作用明显,如20世纪70~80年代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量约占水土保持措施总拦沙量的70%,随着库容的淤满,其拦沙作用逐渐减小,至90年代前期,其拦沙作用已经降低到50%以下。

为了有效推动淤地坝建设,今后必须以持续而稳定地拦沙为目标,深入研究坝系中大、中、小型淤地坝的数量和功能搭配、坝系的施工顺序、坝系运行方式、坝地利用方式和坝系管护政策等问题。

控制坡面侵蚀是延长淤地坝坝系运行年限的重要环节。

2.3合理调控洪水泥沙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问题之症结。

水沙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汛期洪水的水沙搭配不合理。

当花园口流量大于2300m3/s时,黄河下游才有可能实现主槽不淤。

但据1986~2002年潼关水文站实测资料,7~10月份流量小于2000m3/s的天数约占84%,其径流量占汛期总水量130亿m3的2/3以上。

黄河下游这些年主槽萎缩和二级悬河加剧,正是因为遭遇了这样的平枯水沙过程,且在洪水调度期间没有充分兼顾到泥沙调控。

因此,要维持黄河下游主槽不萎缩,必须进行洪水泥沙调控,而且要兼顾延长水库长期有效利用、滩区及河口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环境。

2.3.1 加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到2050年,黄河年输沙量仍将达8亿t,在维持黄河下游主槽不萎缩的前提下,至少需要140亿m3的输沙水量,当然,相应的洪水输沙过程可以根据天然和人工洪水情况分1~3个阶段完成。

但即使如此,因小浪底水库的防洪库容只有50.5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亿m3,故在小浪底水库淤积到一定程度后,仅靠小浪底水库仍难以达到协调水沙关系对调控库容的要求,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的调控必须依靠多库配合。

因此,建设以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等七大控制性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实现黄河下游主槽不萎缩并兼顾延长水库拦沙期的目标,势在必行。

2.3.2 深入研究小浪底出库水沙关系调控技术

20世纪50年代,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2.6kg/m3。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用水增加和水利水保工程的作用,已经使洪水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表1):

1986年以后,流量大于5500m3/s的洪水出现时段大幅度减少;流量为2500~5500m3/s的洪水含沙量明显增大。

外部水源补充黄河前,洪水量级减小的趋势难以显著改变,依靠漫滩洪水淤滩刷槽的机会将很少。

因此,未来黄河下游洪水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通过中游水库群的联合调控,改善中常洪水水沙搭配,以维持下游主槽不萎缩。

实践表明,要调配出下断面一定含沙量的洪水比调控流量难度更大,其技术难点涉及小浪底枢纽不同孔洞闸门的调度技术、中游其他水库与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运用方式、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等,这些技术虽在过去的调水调沙实践中均做了大量探索,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生产运行的需求。

如何调控小浪底水库出库的水沙过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已恢复到3500m3/s以上。

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下游年均来沙仍可达到7.5亿t左右。

为使小浪底水库长期发挥拦沙作用,减少进入下游的泥沙,特别是中粗泥沙,仍需要对水库的拦粗排细关键技术、水库降水冲刷时机及冲刷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2.3.3 多途径处理或安置入黄泥沙

泥沙在河床的淤积是难以避免的。

一方面,受有效输沙水量和现有技术的限制还难以准确控制小浪底水库的出库含沙量,即使来沙量能够控制在8~10亿t、有效输沙水量能够保证,仍难以保证黄河下游主槽完全不淤积。

另一方面,虽然1980年以来下游仅发生过4次汛期来沙量大于7.5亿t的年份,但其中2次(1994年和1996年)均属高含沙中常洪水,这样的洪水必将造成下游河床淤积。

此外,未来发生大漫滩洪水的几率仍然存在,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目前并未因人类活动而发生显著改变,所以滩区的淤积不可能避免。

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水沙调控技术水平并保障输沙用水,使非漫滩洪水的洪峰、洪量和含沙量尽可能满足主槽冲刷所需要的洪水条件。

另一方面,在控制洪水水位不超过设防水位的前提下,要创造条件使有利于淤滩刷槽的洪水得以漫滩,有计划地使高含沙中小洪水用于淤填滩区低洼带,而这些均需要滩区的沉沙功能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滩区沉沙和滞洪作用十分明显,天然条件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70%分布在滩区,其滞洪容量达24亿m3以上,历代治黄都把滩区作为黄河洪水泥沙处理的重要场所。

即使考虑滩区放淤、水库拦截和引水引沙等,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结束后,年均进入河口的泥沙仍可能达5~6亿t。

因此,要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黄河长治久安两方面需求兼顾河口湿地对黄河径流的需要,将黄河河口一定范围划为可控制的“泛滥区”,限制规模开发,恢复尾闾“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自然特性。

2.3.4 尽快制定滩区防洪管理政策

滩区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

黄河与其他江河相比,下游滩区情况特殊,滩区内居住着181万群众,为了生存和发展,滩区群众在20世纪70年代后在主槽附近修了生产堤,同期,为控制黄河下游的游荡河势,陆续修建了控导工程,这些工程大约在80年代后期基本形成规模。

80年代后期,黄河水沙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洪水大幅度减少、高含沙中小洪水频频出现。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二级悬河急剧恶化、主槽严重萎缩。

黄河下游滩区群众的生存、发展与黄河防汛安全是一对矛盾,主要反映在滩区修筑生产堤、与河争地等问题上。

滩区是黄河下游沉沙的重要空间,也是发生大洪水时的洪水调蓄空间,具备蓄滞洪区的性质,因此受淹后应争取比照国家蓄滞洪区淹没补偿政策处理;要加强滩区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使群众在洪水漫滩时能及时撤、撤得出。

另一方面,滩区群众也应根据滩区环境的特点,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

2.4推进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践既涉及流域的自然属性,又与相关区域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一方面,流域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合体,其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关联,周而复始的水循环把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资源利用、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保护等多种活动联系在一起。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类、黄河及其生物群落共享黄河水资源,实际上是流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再调整过程,核心是在不过多损害黄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改进黄河流域水、土地和相关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方式,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往往是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代价的,因此,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必须通过黄河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使流域内人类活动与黄河生命保护和谐起来。

所谓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是指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协调管理,以公平的方式,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条件下,促进水、土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与管理,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这里的“一体化”不仅要体现自然系统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如综合考虑淡水区和近海海域、土地和水资源、绿色水和蓝色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关系等,而且要综合考虑人类系统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如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以流域为单元的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是推进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的基础。

无论是水资源管理、水土流失治理、河源区生态恢复,还是河流生态保护和水质恢复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省(区)或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行动协调和监督协调。

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推进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的保障。

要制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流域重大水问题决策的机制,并为之提供参与平台;努力改善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环境,建立流域信息披露和发布制度,培养和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流域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流域机构的协调能力,并逐步走向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离。

法律法规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

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应修改现有各项法律制度中有关流域管理的相关内容,明确流域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人们在流域内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为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提供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