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549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必修科目说明解析《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考试说明解析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考点一:

[A]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③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考点二:

[A]货币的含义、本质

1.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三:

[B]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①含义: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

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

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

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④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四:

[A]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1.纸币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考点五:

[A]信用卡的功能

1.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功能及优点: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考点六:

[A]外汇与汇率的含义:

1.外汇的含义:

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考点七:

[C]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

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从获取金钱的手段上看:

要取之有道。

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从用途上看:

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反对金钱无用论与金钱万能论。

考点八:

[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考点九:

[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决定因素不同:

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联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般来说,二者成正比关系。

考点十:

[B]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重点理解“等价交换”。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对个别商品生产者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个别劳动时间降低,甚至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对整个社会来说,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十一:

[B]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替代品:

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

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

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变化规律:

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十二:

[A]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居民的收入影响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反是。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反是。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考点十三:

[A]消费的类型

1.按产品类型:

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

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

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十四:

[B]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变化原因:

①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

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2)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十五:

[C]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

是一种理性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辨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十六:

[B]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2)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十七:

[A]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1)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2.重要性:

(1)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十八:

[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十九: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考点二十:

[A]企业的含义

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考点二十一:

[A]公司的含义及形式

1.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形式:

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二十二:

[C]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就业的意义:

就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就业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可灵活选择。

考点二十三:

[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考点二十四:

[A]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1.劳动者:

(1)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3)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加以维护。

(4)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2.企业:

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国家:

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考点二十五:

[A]储蓄存款的种类

1.活期储蓄:

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

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

2.定期储蓄:

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作为投资对象,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考点二十六:

[A]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1、含义:

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地位:

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

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考点二十七:

[C]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1.共同点: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区别:

(1)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2)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3)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

3.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或投资应遵循的原则):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分散性。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考点二十八:

[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考点二十九:

[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特点: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主要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考点三十:

[B]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的存在决定了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考点三十一:

[B]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表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举措: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考点三十二:

[B]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

考点三十三:

[A]财政收入的来源

来源:

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考点三十四:

[A]财政支出关系的三种情况

财政支出的种类:

种类: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支出关系的三种情况: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考点三十五:

[A]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点三十六:

[A]税收的基本特征

1.内容: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关系: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三十七:

[B]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3)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4)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怎样对待税收:

(1)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三十八:

[B]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主要由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来安排和调整生产。

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价值规律或者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2)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三十九:

[B]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考点四十:

[A]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局限性: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市场也调节不了。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①自发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

②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

③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2.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1)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2)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3)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四十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考点四十二:

[A]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

1.含义:

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四十三:

[B]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①含义:

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

A.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经济计划:

有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

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法律手段:

①含义: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表现:

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实现。

(3)行政手段: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点四十四:

[B]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考点四十五:

[C]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