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文件医院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包含附表.docx
《投标文件医院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包含附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标文件医院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包含附表.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标文件医院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包含附表
一、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1
1、第一节编制依据及说明1
二、第二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
1、第一节总体布置1
2、第二节项目施工总目标6
3、第三节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7
4、第四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8
5、第五节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9
6、第六节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方案20
7、第七节内外装饰工程21
8、第八节安装施工方案24
9、第九节电气工程27
10、第十节施工工期安排及保证措施32
三、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51
四、第四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64
五、第五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68
六、第六章工程进度与措施40
七、第七章施工总平面设计39
八、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44
1、第一节项目部组成33
2、第二节施工技术准备计划37
3、第三节主要机械准备计划38
4、第四节主要劳动力准备计划38
5、第五节主要材料准备计划38
九、第九章危险性较大的专项方案45
1、第一节土方开挖与支护
2、临时用电
3、高空作业
4、脚手架
5、大型模板
十、第十章雨、冬季等特殊环境的施工措施45
1、第一节冬季施工方案45
2、第二节雨季施工方案47
3、第三节大风天气施工方案49
十一、第十一章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71
十二、第十二章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72
十三、第十三章廉政建设措施及组织机构74
十四、第十四章支付保障措施74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第一节编制依据及说明
1.编制依据
1.1.海北州海晏县中医院康复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图纸;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4.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13)
1.5.钢筋焊接及实验方法标准(JGJ/T27-2014)
1.6.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1.7.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1.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1.9.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1.10.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范(JGJ144);
1.11.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14)
1.12.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1.1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16);
1.14.建设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
1.15.相关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和要求;
2.编制说明
本施工组织设计仅供投标用,如有幸中标,亦将作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依据。
本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根据建安工程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和经营管理规律,并结合我公司的管理能力、施工和技术力量对本工程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劳动力计划和机械设备安排、总平面布置管理、主要项目的施工和施工工艺以及文明施工等,自开工至竣工的全过程组织管理进行了编制。
第二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一节总体布置
1.工程概述
本项目总建筑用地面积76700㎡,总建筑面积23500㎡,其中地上23390㎡,地下110㎡。
整个项目由5栋建筑组成:
1号综合楼14070㎡,2号托养楼2060㎡,3号康复楼3400㎡,4号康复楼2560㎡,5号动力中心1030㎡;以及院内道路、绿化、管线建设。
施工总体布置是施工场区在施工期间的空间规划。
它是根据场区的地形地貌、枢纽布置和各项临时设施布置的要求,研究施工场地的分期、分区布置方案,对施工期间所需的交通运输设施、施工附属企业、仓库房屋、动力、给排水管线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布置,为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造价创造环境条件。
施工总体布置图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切地上和地下已有的建筑物和房屋;一切地上和地下拟建的建筑物和房屋;一切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建筑物和施工设施,主要有:
1.1.施工导流建筑物,如围堰、隧洞等;
1.2.交通运输系统,公路、车库、桥涵等;
1.3.料场及其加工系统,如土料场、石料场、砂砾料场、骨料加工厂等;
1.4.各种仓库、料堆和弃料场等;
1.5.混凝土制备系统和浇筑系统,如混凝土工厂、骨料仓库、水泥仓库等;
1.6.机械修配系统;
1.7.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和施工设备安装基地;
1.8.风、水、电供应系统;
1.9.其他施工工厂,如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预制构件厂等;
1.10.办公及生活用房,如办公室、试验室、宿舍、医院、学校等,安全防火设施及其他,如消防站、警卫室、安全警戒线等。
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永久性建筑物将随施工进程,按一定顺序修建;临时性建筑物和临时设施也随着施工的需要而逐渐建造,用毕以后,拆除转移或废弃;同时,随着施工的进展,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也将有所变迁。
因此,研究施工总体布置,解决施工地区空间组织问题,必须同施工进度的时间安排协调起来。
对于工期较长的大型水运工程,常需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场特点,分期作出布置,既满足不同时期的需要,又做好前后阶段的衔接。
施工总体布置的成果,除了集中反映在施工总体布置图上以外,还应提出各类临时建筑物、施工设施的分区布置一览表,它们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安装工程量;对施工征地作出估计,提出征地面积和征地使用计划,研究还地造田和征地再利用的措施;计算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对挖填方量进行综合平衡,提出有效挖方的利用规划;对重大施工设施的场址选择和大宗物料的运输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出施工运输的优选方案。
2.施工总平面图设计
施工总体布置的成果,需标示在一定比例尺的施工场区地形图上,构成施工总平面图,它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
利用施工总平面图可以正确处理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各项设施与永久建筑、拟建工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指导现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文明施工。
2.1.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原则。
2.1.1.在满足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将占地范围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占或少占农田,不挤占道路。
2.1.2.合理布置各种仓库、机械、加工厂位置,减少场内运输距离,尽可能避免二次搬运,减少运输费用,并保证运输方便、通畅。
2.1.3.施工区域的划分和场地确定,应符合施工流程要求,尽量减少专业工种和各工程之间的干扰。
2.1.4.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管线,凡拟建永久性工程能提前完工并为施工服务的,应尽量提前完工,并在施工中代替临时设施。
2.1.5.各种临时设施的布置应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2.2.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依据
2.2.1.各种设计资料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包括施工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海象等资料;当地协作条件、建材、水电供应情况;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项目范围内有关的一切已有的和拟建的各种建筑物和设施位置。
2.2.2.各种建筑材料、构件、加工品、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需要量一览表,各构件加工厂规模、仓库以及其他临时设施的数量和轮廓尺寸。
2.2.3.建设项目概况、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总进度计划。
3.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步骤为:
引入场外交通道路→布置仓库→布置加工厂和混凝土搅拌站→布置内部运输道路→布置临时房屋→布置临时水、电管网和其它动力设施→绘制正式施工总平面图。
3.1.场外交通的引入
设计全工地性施工总平面图时,首先应从考虑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等进入工地的运输方式入手。
3.2.仓库布置
采用公路运输时,仓库的布置较灵活。
一般中心仓库布置在工地中央或靠近使用的地方,也可以布置在靠近外部交通连接处。
砂、石、水泥、石灰、木材等仓库或堆场宜布置在搅拌站、预制场和木材加工厂附近;砖、瓦和预制构件等直接使用的材料应该直接布置在施工对象附近,以免二次搬运。
工业项目建筑工地还应考虑主要设备的仓库(或堆场),一般笨重设备应尽量放在车间附近,其它设备仓库可布置在外围或其它空地上。
3.3.加工厂和搅拌站的布置各种加工厂布置,应以方便使用、安全防火、运输费用最少、不影响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为原则。
一般应将加工厂集中布置在同一个地区,且多处于工地边缘。
各种加工厂应与相应的仓库或材料堆场布置在同一地区。
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的布置有集中、分散、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种方式。
当运输条件较好时,以采用集中布置较好,或现场不设搅拌站而使用商品混凝土;当运输条件较差时,则以分散布置在使用地点或升降架等附近为宜。
一般当砂、石等材料由铁路或水路运入,而且现场又有足够的混凝土输送设备时,宜采用集中布置。
若利用城市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只要考虑其供应能力和输送设备能否满足,及时做好订货联系即可,工地则可不考虑布置搅拌站。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砂浆搅拌站多采用分散就近布置。
预制件加工厂尽量利用建设地区永久性加工厂。
只有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时,才考虑现场设置临时预制厂,其位置最好布置在建设场地中的空闲地带上。
钢筋加工厂可集中或分散布置,视工地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需冷加工、对焊、点焊钢筋骨架和大片钢筋网时,宜采用集中布置加工;对于小型加工、小批量生产和利用简单机具就能成型的钢筋加工,采用就近的钢筋加工棚进行。
木材加工厂设置与否,是集中还是分散设置以及设置规模,应视建设地区内有无可供利用的木材加工厂而定。
如建设地区无可利用的木材加工厂,而锯材、标准模板等加工量又很大时,则集中布置木材联合加工厂为好。
对于非标准件的加工与模板修理工作等,可分散在工地附近设置临时工棚进行加工。
金属结构、锻工、电焊和机修厂等应集中布置在一起。
3.4.场内运输道路的布置工地内部运输道路的布置,应根据各加工厂、仓库及各施工对象的位置布置道路,并研究货物周转运行图,以明确各段道路上的运输负担,区别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
规划这些道路时要特别注意满足运输车辆的安全行驶,在任何情况下,不致形成交通断绝或阻塞。
在规划临时道路时,还应考虑充分利用拟建的永久性道路系统,提前修建路基及简单路面,作为施工所需的临时道路。
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和转弯半径,现场内道路干线应采用环形布置,主要道路宜采用双车道,车道宽度不得小于3.5m。
临时道路的路面结构,应根据运输情况、运输工具和使用条件来确定。
3.5.行政与生活福利临时建筑的布置行政与生活福利临时建筑可分为:
(1)行政管理和辅助生产用房,包括办公室、警卫室、消防站、汽车库以及修理车间等。
(2)居住用房,包括职工宿舍、招待所等。
(3)生活福利用房,包括俱乐部、学校、托儿所、图书馆、浴室、理发室、开水房、商店、食堂、邮局、医务所等。
对于各种生活与行政管理用房应尽量利用建设单位的生活基地或现场附近的其它永久性建筑,不足部分另行修建临时建筑物。
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应遵循经济、适用、装拆方便的原则,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工期长短确定其建筑与结构形式。
一般全工地性行政管理用房宜设在全工地入口处,以便对外联系,也可设在工地中部,便于全工地管理。
工人用的福利设施应设置在工人较集中的地方或工人必经之路。
生活基地应设在场外,距工地500m~1000m为宜,并避免设在低洼潮湿、有烟尘和有害健康的地方。
食堂宜设在生活区,也可布置在工地与生活区之间。
3.6.临时水、电管网和其它动力设施的布置
3.6.1.尽量利用已有的和提前修建的永久线路。
3.6.2临时总变电站应设在高压线进入工地处,避免高压线穿过工地。
临时自备发电设备应设置在现场中心或靠近主要用电区域。
3.6.3临时水池、水塔应设在用水中心和地势较高处。
管网一般沿道路布置,供电线路应避免与其它管道设在同一侧,主要供水、供电管线采用环状,孤立点可设枝状。
3.6.4管线过路处均要套以铁管,一般电线用φ51~φ76管,电缆用φ102管,并埋入地下0.7m处。
3.6.5过冬的临时水管须埋在冰冻线以下或采取保温措施。
3.6.6排水沟沿道路布置,纵坡不小于0.2%,过路处须设涵管,在山地建设时应有防洪设施。
3.6.7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距拟建房屋不小于5m,不大于25m,距路边不大于2m。
3.6.8各种管道布置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有关规定。
4.施工总平面图的绘制
施工总平面图是归入档案的技术文件之一。
因此,要求精心设计,认真绘制。
现将绘制步骤简述如下:
4.1.确定图幅大小和绘图比例
图幅大小和绘图比例应根据工地大小及布置内容多少来确定。
图幅一般可选用l~2号图纸,比例一般采用1:
1000、1:
2000或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4.2.合理规划和设计图面
施工总平面图,除了要反映现场的布置内容外,还要反映周围环境和面貌(如已有建筑物、场外道路等)。
故绘图时,应合理规划和设计图面,并应留出一定的空余图面绘制指北针、图例及文字说明等。
4.3.绘制施工总平面图的有关内容
将现场测量的方格网、现场内外已建的房屋、构筑物、道路和拟建工程等,按正确的内容绘制在图面上。
4.4.绘制工地需要的临时设施根据布置要求及面积计算,将道路、仓库、加工厂和水、电管网等临时设施绘制到图面上去。
对复杂的工程必要时可采用模型布置。
4.5.形成施工总平面图在进行各项布置后,经分析比较、调整修改,形成施工总平面图,并作必要的文字说明,标上图例、比例、指北针等。
完成后的施工总平面图比例要正确,图例要规范,线条粗细分明,字迹端正,图面整洁美观。
第二节项目施工总目标
1.“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确保质量、满足顾客”是我公司的质量方针。
为了充分发挥我公司的综合优势和科学施工管理水平,以严密的管理,周密的计划,确保本工程以下目标实现。
1.1.质量目标:
国家优质工程。
1.2.工期目标:
根据我公司施工实力及水平,有能力在合同工期内完成本次发标的全部工作量。
1.3.安全施工目标: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一般事故率小于1.2‰。
1.4.文明施工目标:
文明工地。
1.5.环保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确保施工期间不扰民、不影响城市道路及环境卫生。
1.6.科技进步目标:
为实现上述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环保等目标,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工程施工中,积极采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管理技术。
1.7.保修服务目标:
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和省(市)质检和安全部门对工程质量、安全、工程进度、计划协调、现场管理的监督,按规范要求对结构、防水进行保修,信守合同,满足用户。
1.8.合同履约目标:
认真执行合同条款,本着公司的企业精神,与建设单位精诚合作,保证合同的圆满履行。
第三节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
测量放样工作作为工程施工的第一道工序贯穿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使精心设计的蓝图衔接成一个整体的作品,测量放样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施工必须建立精密的施工控制网,施工测量应密切配合工程施工,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针对这个工程的特点,为使施工放样符合设计要求,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测量工作应采取先控制引测,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进行。
1.施工测量
1.1作业依据
1.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1.2《项目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2.组织管理
2.1.成立以专业技术员人为组长的测量管理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测量放线的管理工作。
2.2.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会同项目测量工程师等有关人员,制定具体可行的“项目测量管理制度”,明确有关测量仪器的管理、校验及有关人员的职责。
2.3.所有仪器进场前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校验合格,确保仪器在规定的校验周期内使用。
2.4.测量定位前,组织测量放线班组进行现场踏勘和熟悉图纸,确定测量定位方案。
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测量工程师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3.总平面控制及高程控制
3.1.轴线控制(平面定位)
本工程采用“主控线”对建筑物进行控制。
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为基点测设一条主控线,以主控线为基础,采用直角坐标法引测建筑物控制点,经监理单位复核,确认无误后,设定定位控制桩点,且加以妥善保护,并报建设单位及规划部门复核、验线,办好验线手续后方可施工。
控制桩采用200×200×700mm砼桩,桩顶埋设100×100×6mm钢板。
3.2.高程控制
高程在建筑四周设置四个水准点形成闭合水准路线。
高程控制点以设计和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基点引测至各高程控制点,再对各控制点进行闭合复测,使其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报请建设、监理单位复核后,埋设高程控制桩,作为高程测设的依据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依据,指导工程施工。
第四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⒈土方开挖
本工程土方开挖采用2台反铲挖掘机,2台自卸汽车配合进行,由西向东方向依次进行,自卸汽车运出作为弃土,再进行正式开挖。
开挖出的土方均堆放在基坑10m以外,作为回填土使用。
边坡按规范进行放坡,土方开挖分层进行,由浅入深,每层深度不得超过3m,每层开挖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基坑支护,基坑支护采用较先进的土钉墙进行支护。
施工车辆及外运土应符合当地环保部分的要求。
2.基础工程
本工程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
2.1.独立基础
2.1.2作业条件:
地基已验收,并定出基础轴线、外边线等控制线。
2.1.3工艺流程:
支砼垫层模板→验收→浇筑砼→拆模→基础弹线、定位→验收→绑扎基础钢筋→独基模板→插柱钢筋→隐蔽验收→浇筑砼→养护→拆模→外围回填土。
2.1.4.施工要点
⑴砼垫层:
砼垫层强度按设计要求。
施工顺序与土方开挖相同,按图纸要求将独立基础定位,支设垫层模板,浇灌砼,待达到规定砼强度后,拆模,再施工独立基础。
⑵独立基础模板选用钢模,柱选用竹胶模板,模板背楞采用50×100方木,外楞采用Ф48×3.5钢管。
⑶钢筋绑扎
a、施工前应在砼垫层上弹出钢筋位置线,以确保钢筋绑扎后位置正确。
b、绑扎基础钢筋,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依据图纸要求绑扎钢筋。
c、独立基础钢筋绑扎时,钢筋应满绑。
d、底排筋用砼垫块垫起,间距800mm,梅花形布置。
⑷柱钢筋定位,防止柱插筋偏位:
在垫层上弹出轴线及柱位置线,经验线确认无误后再绑钢筋。
柱筋底端部与基础底筋点焊,上部用木方框四周夹紧固定。
独立基础砼浇注时,振动棒严禁直接触碰柱筋,钢筋班应派专人负责对钢筋进行纠正加固。
2.1.5.质量标准:
⑴模板接缝最大宽度不应超过1.5MM,四周固定支撑牢固,轴线位移≤5MM,标高≤±10MM。
⑵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钢筋弯钩朝向正确。
允许偏差:
网眼尺寸≤±20MM,网的长、宽≤±10MM,保护层≤±10MM。
3.土方回填
采用震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回填,土方回填采用蛙式打夯机和电振动夯分层夯实。
回填前应做原土检验,符合要求后才能用于回填。
基槽及室内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回填土不得含有草根、树叶、杂物等垃圾。
施工时分层进行取样试验,合格后再进行上一层的回填。
第五节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
⒈模板工程
1.1.作业条件
1.1.1.模板设计:
整个工程按三层模板用量配置,分柱、梁、板、楼梯等不同构件提前作好模板设计工作。
模板设计原则:
板面用竹胶板,纵横肋为方木或钢管,顶撑用钢管脚手架和门式支撑。
1.1.2.轴线、模板线(或模边借线)放线完毕。
水平控制标高引测到预留插筋或其它过渡引测点,并办好预检手续。
1.1.3.柱模板承垫底部,沿模板内边线用1:
3水泥砂浆,根据给定标高线准确找平。
外墙、外柱的外边根部,根据标高线设置模板承垫木方,与找平砂浆上平交圈,以保证标高准确和不漏浆。
1.1.4.设置模板(保护层)定位基准,即在墙、柱主筋上距地面5~8cm,根据模板线,按保护层厚度焊接水平支杆,以防模板水平位移。
1.1.5.柱子、墙、梁模板钢筋绑扎完毕;水电管线、预留洞、预埋件已安装完毕,绑好钢筋保护层垫块,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1.2.施工工艺
1.2.1.柱模板
框架柱模施工时,先弹出中心线及四周边线,以边线为定位基准线安装柱模,柱箍间距不大于700mm,柱箍必须从根部上150mm打一道箍,梁底150mm必须有一道柱箍。
柱高超过3M时,侧模需留振捣口,底部应留清扫口。
1.2.2.现浇梁模板
⑴梁模板工艺流程
搭设模板支撑→放置梁底→吊线→侧模→支撑固定
⑵当梁较高时,梁中部用对拉螺栓拉紧,以防止模板侧面涨模,对拉螺栓应在钢筋入模后再固定,间距不大于800mm。
⑶梁模板安装后,要拉线进行检查,复核中心位置是否准确,并调整标高。
⑷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梁跨度的1/1000~3/1000。
⑸梁底支撑采用门式架支撑体系,间距小于1M,为保证支撑稳定,各顶撑之间要设水平撑和剪刀撑,相互连成整体,以保证顶撑的稳固。
⑹梁模板支撑采用门式撑配以Ф48钢管,可以自由调节高度,满足不同层高的要求。
1.2.3.现浇板模板
施工程序与梁同步进行,模板选用2400×1200×10竹胶板。
采用钢管满堂架支撑,用100×100方木和50×100方木作背衬,竖向支撑间距800mm,大龙骨间距800mm,小龙骨间距400mm,板缝用胶带粘封,为确保模板平整度四角和每隔600mm间距用钉固定,并使两块模板接头在同一龙骨上。
1.2.4.楼板、梁模板拆除工艺
⑴工艺流程:
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刀撑→拆除梁连接件及侧模板→下调楼板模板支柱顶翼托螺旋2~3cm,使模下降→分段分片拆除楼板模板、钢(木)楞及支柱→拆除梁底模板及支撑系统
⑵拆除工艺施工要点:
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刀撑,以便作业。
而后拆除梁与楼板模板的连接角膜及梁测模板,以便两相邻模板断连。
严禁使拆下的模板自由坠落于地面。
拆除梁底模板的方法大致与楼板模板相同。
但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板时,应从跨中开始下调支柱顶翼托螺杆,然后向两端逐根下调,再按要求做后续作业。
拆除梁底模支柱时,亦从跨中向两端作业。
1.2.5.柱子模板拆除工艺
拆除拉杆或斜撑→自上而下拆掉(穿柱螺栓)或柱箍→拆除竖楞,自上而下拆模板→模板及配件运输维护
1.3.成品保护
预组拼的模板要有存放场地,场地要平整夯实。
模板平放时,要有木方垫架。
立放时,要搭设分类模板架,模板触地处要垫木方,以此保证模板不扭曲不变形。
不可乱堆乱放或在组拼的模板上堆放分散模板和配件。
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墙、柱模板,不准在吊运其它模板时碰撞,不准在预拼装模板就位前作为临时倚靠,以防止模板变形或产生垂直偏差。
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平面模板,不可做临时堆料和作业平台,以保证支架的稳定,防止平面模板标高和平整度产生偏差。
拆除模板时,不得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以免混凝土的外形和内部受到损伤。
1.4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4.1.梁、板模板:
梁、板底不平、下挠;梁侧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涨模:
防治的方法是,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
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木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
梁、板模板应设计或规范起拱。
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