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之炼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401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之炼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诗之炼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诗之炼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诗之炼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诗之炼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之炼字.docx

《古诗之炼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之炼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之炼字.docx

古诗之炼字

(一)炼字的本质是炼意

鉴赏诗歌通常由语言入手,形成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为“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语言就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

字是承载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

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2008年高考卷全国有六套试题考查了炼字:

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天津卷、上海卷、安徽卷、湖南卷,其中湖南卷更是将考查点集中在炼字上。

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中需要关注的这一点。

  有关炼字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其中1和2是直接鉴赏关键词;3和4是要求考生找出关键词并鉴赏,难度较大;5是比较鉴赏,难度最大。

  题目中虽然只涉及到作品中的某一个字,但是同学们在鉴赏诗歌和回答问题时一定不能割裂作品,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分析;而要放在句中,并结合诗歌的意境情感做整体分析。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以下步骤: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

  

(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再现诗词描绘的景象,为下一步分析诗词主题打基础。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也就是把该字和作品主题建立联系,说明这个字在突出主题方面起了什么作用,也就解释了这个字用得好的原因了。

  例题简析:

08年全国卷诗歌鉴赏第一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道题没有明确指明要求考生鉴赏的字,只提供了一个范围,要求考生在整体鉴赏的基础上先找出传神的字眼进行赏析,这在单纯炼字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

考生首先要找出限定诗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通常是关键词),然后根据自己的整体理解确定关键字,再根据答题步骤来回答问题:

“拳”和“退”二字用得最传神(明确关键字)。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意境)。

这样,问题回答就很完整了。

  全国II卷诗歌鉴赏第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此题要求考生对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通常要从词性(如动词、形容词)、修辞、想象等角度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此题的答题过程是:

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用字新颖(简析词意)。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赏析修辞并点明情感)。

  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这道比较赏析题是建立在炼字题的基础上的,通常要求考生从词意和作用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诗词找出比较对象间的异同。

答题步骤可以结合作品和问题做适当调整。

首先要明确比较点,之后将两者的相同点归纳概括,将不同点进行分别说明。

这道题的比较点在题干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同学们只需按要求回答即可。

答案是: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此外,在鉴赏诗歌时,作品中特殊的词比如活用的词、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虚词也要引起考生的注意;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层次清晰,言简意赅。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还要讲究韵味;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可见,诗歌炼字的鉴赏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读诗歌,仔细揣摩、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与美感;在此基础上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

只有凭借自身过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考试中过关斩将,旗开得胜。

考生切忌忽视日常积累,过分依赖答题技巧,在考试中一味机械性照搬套用,这种只得其表不得其里的做法是不会成功的。

(二)炼字型诗词鉴赏之答题规范

历次考试,诗歌鉴赏这一题的得分率都很低,就连总分考的很高的同学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答题不规范规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下面我仅就炼字炼意题型的答题规范,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我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按步骤规范答题,“炼字”

(1)先找出哪一个字;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个字的表层意思,即写了什么;(3)再分析在表层意思之下蕴含什么深意;(4)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炼意”

(1)先找出哪个句子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富于深意;

(2)具体分析诗句的表层意思,即写了什么;(3)再分析用了什么手法写的,即怎么写;(4)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怎么答题,答什么内容了,效果很不错。

  比如上一题的答题:

(1)“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3)用对比、衬托手法,将情景融为一体,(4)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5)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三)练习

2003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

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

“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

“‘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唐诗从绳》中说:

“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

”《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

”清人赵殿成说: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等等。

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

这两句诗写的是:

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

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

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

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2004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

尤其是句中的“闹”宇,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2004年湖北卷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

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

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

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2004年浙江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

此题

(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炼字的表情达意。

因而,分析时,要写“空”字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2004年辽宁卷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此题与浙江题命题角度相同,考查目的也相同,试题较开放,答案不求唯一,只求言成理。

2004年福建卷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题形象的能力。

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

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

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005年上海春季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

(8分)

[越调]小桃红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16.(3分)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表达效果(1分)评价(3分)

2005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14~16题。

(8分)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的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

一向对自然万物善于感受的慧心诗眼,而今也已厌倦这永不休止的成败兴亡、天涯海角的流浪征途。

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感情过渡自然。

2005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2005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005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答: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007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010年高考复习一轮古代诗词鉴赏方案

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自从进入高考考查范围以后,它一直成为学生难以迈过的坎。

究其原因,大体上来自三方面:

其一,阅读量过少,体悟不够;其二,命题者命题概念上的混乱;其三,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鉴赏的方法。

前两点暂不作讨论,本文单探讨鉴赏方法。

鉴赏解读大体上可分四个部分:

外部感知、象境体悟、技巧品赏和语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1、读“题”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

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

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

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

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

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人”

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

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

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

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

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

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

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

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

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

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

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

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

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

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

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

另一个识“人”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

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

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

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3、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

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

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

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

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

又如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

当我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

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

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辨“文”,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4、看“注”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

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

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