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257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素材

高考文言文断句

第一课时

1、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2.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迎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

“汝狗猛耶?

“曰:

“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

“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雍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二、合作探究。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

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

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三、当堂训练。

1、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2、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者(定后),献(之于)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之)示(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断句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也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

“画孰最难者?

”日: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

”日:

“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2、请为下列语段加上标点。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二、方法总结: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如】: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

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

“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

“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

“谚言:

‘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弘曰: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

“事不谐矣。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

雕刻。

道:

指道理,规律。

2)举事:

做任何事情。

然:

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⒈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如】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注释】

(1)拙:

笨。

拙于:

不善于。

2)惠子:

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

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

葫芦。

4)树:

栽培种植。

成:

成活。

5)剖:

破开。

6)瓠落:

平浅的样子。

7)枵然:

虚大。

8)掊:

击破。

【答案】: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惠施对庄子说:

“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

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

“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⒉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⒊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⒋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⒌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⒍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

焉、也、焉、也;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

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⒈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判断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⒉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谓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五、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如: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答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⒉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⒊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留侯世家》)

【断句标志】时间:

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

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

三万户,侯;历史地名:

下邳,留。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七、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八、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九、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巩固1。

学习过程:

1、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2、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

“幽、厉之君何以亡?

所任何人?

”答曰:

“其任人不忠。

”房曰:

“知不忠而任之,何邪?

”曰:

“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

”房稽首曰:

“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

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5、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说苑》)(04海淀二模)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讲解、方法提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

二、方法提升。

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断句很重要,断句技法要记牢。

主要内容先弄清,语序句式慎推敲。

骈句整齐仔细认,句子对称认真找。

对话标志多注意,首末虚词作参考。

古文知识常积累,断句能力定提高。

三、布置作业。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