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177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2011年1月规划设计基础复习纲要

重点考核章节(试题的分数比例不低于60%)是:

四章,九章,十章,十三章

不考章节是:

五章,七章

一般考核章节:

一章,二章,六章,八章

题型及分值:

单选题15分,多选题1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15分,判断改错10分,简答25分,论述20分

教材内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般考核章节)

城市的形成p1

1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市、镇等。

3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4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

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西亚巴比伦城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

这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欧洲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都在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辖的地区大量建造驻兵的营寨城,其平面相当规范。

5欧洲中世纪时期,主要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上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水沟、架设吊桥。

6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7城市化也可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8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动力。

9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0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至20世纪70年代末约达1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按当时的户口划分标准达到26%,实际上要比这个数字高,1999年达到29.5%。

2000年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36%。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年份

2000年

2020年

2050年

总人口

12.5亿

14~15亿

16亿

城市化水平

30%

45%~50%

60%~65%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考核章节)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了解基本内容,注意p14图2-1-1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维特鲁威著作的《建筑十书》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第四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1)城市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了解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了解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纸比例:

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重点章节)

第一节:

城市系统的构成(注意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P54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合成一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二)城市系统的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合。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

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体制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

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文化系统的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一)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

(2)城市的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城市产业

(1)城市的主导性产业是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在大城市中主导型产业一般包括多个产业门类。

(2)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型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这类配套性产业从它们的生产性质上看,还可以分为主导型产业配套兴起的产业。

(3)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这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以及饮食、服务、园林等产业。

一、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P57(注意简答题、名词解释及里面的一些小的选择题)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

(一)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辅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适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通常所说的城市使用地,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以包括按照城市规范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经济属性;4、法律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2、用途区划;3、房地产权属区划;4、地价区划。

二、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分析、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互影戏(里面的有些小的细节问题)、热岛效应(名词解释)、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用地评定的分类(三类)、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修建的土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一)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筑现状是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及经济评估等问题。

-----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将影响到用地相宜建设的规模、建设经济以及建设周期等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择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社会问题指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

(二)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就成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就去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

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早年城市用地功能地域划分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及文教区等类别。

为了使城市用地分类有统一而规定的划分方法和名称,并且使之具有法定性,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二、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有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形态也不一样。

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功能多样而较为复杂,在行政区划上,常有多重层次的隶属关系,如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等;在地理上有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

(三)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四类):

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4、绿地。

居住用地分类表

类别

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四)居住用地的指标------

影响指标的因素:

1、城市规模;2、城市性质;3、自然条件;4、城市用地标准。

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的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平米,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平米/人。

(五)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原则------

(1)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居住用地规划,要尊重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是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应,保证环境的质量。

(5)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城市居住用地分布的方式----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P100表4-4-3)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二、工业用地:

了解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交通运输的要求,112页几个用地指标(选择题),p113表4-4-4(选择题)、了解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了解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三、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的包含内容p121、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选择题)、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p128

四、仓储用地:

分类与职能(选择题)

五、城市绿地:

含义(名词解释)、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简答题)、城市绿地的指标、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简答)、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绿地形态要素p153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一般章节)

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p197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也即是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其主要目标在于探索城镇体系的级配合理、分工协作,科学的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综合协调区域性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明确近远期建设的投资重点。

总之,城市现代化程度愈高,综合效益愈高,吸引力愈大,影响范围愈远;城市规模大,其结构显得愈松散,愈要求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

(一)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城市单项建设用地可按下列范围用确定:

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平米,特殊情况不得少于16平米。

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平米,特殊情况不得少于6平米。

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平米,特殊情况不得少于7平米。

绿地每人不得小于9平米,其中公共绿地不得少于7平米。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2%~32%

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9%~14%

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8%~15%

大城市的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取规定的下限。

(二)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优化产业结构要认真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强化市场作用,依靠市场力量在现有产业结构中进行调整,实行优胜劣汰;

(2)强化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3)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4)调整国有资产总量,以促进行业内资源向大中企业集中,效益向优势企业集中;(5)立足于现实,注重小企业集群的变化。

(三)社会结构的演化

10个分项指标的内容是:

(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这是反映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

(3)平均预期寿命;

(4)婴儿死亡率;

(5)中学入学率;

(6)每户居民拥有住房;

(7)每千人医生数;

(8)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量;

(9)人均生活用地;

(10)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市外部结构是从广义上理解为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

为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推进城市现代化,旨在建立生态环境高质量、基础设施高技能、管理和社会服务高水平的所谓“三高”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同时,也说明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

按照价值规律,对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可分为三类:

(1)生产经营型;

(2)经营服务型;(3)社会服务型。

(4)经营管理方面矛盾较多:

价格不合理,把给水、煤气部门当成福利事业,同时又按工业企业征收税收,使这些部门长期缺乏固定及稳定的资金来源,形成了供需矛盾冲突,经营单位亏损。

促进城市上、下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2)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3)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4)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5)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6)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局部与整体是事物的有机组成的两个范畴,它们相辅相成,原则上以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指导局部,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使城市发展的矛盾得以转化,有时甚至会激化,但最终以寻求达到优化组合、动态平衡为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

P238

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

第五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应注意的几点:

(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城市景观规划概念-----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城市景观的考虑是同样内容的前后阶段,互相渗透、充实,达到和谐统一,但有时两者之间也难皆然分开,更不能前后工作各行其是,造成不协调的后果。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无论城市的总体布局或详细规划中的不知处理,都要体现城市美学的要求。

城市的艺术美貌,常是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而构成。

无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或详细规划的布置处理中,都应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考虑。

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城市景观规划及其内容构成,要因各个城市的具体条件而定。

有山依山,有水傍水,因山水地势之规律组织到景观布局中去,有文化古迹、风景名胜的条件也应充分加以利用。

在道路选线的走向上、市中心的空间布局上,结合考虑对景、借景、风景视线的要求,并加强绿化配置和公共设施,以丰富城市景观。

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一般章节)

第一节:

城市水源与给水规划

给水水源的种类p333、城市给水工程按其工作过程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选择题)

第二节:

城市排水与防治污染计划:

排水工程的组成及系统(选择题)

第三节:

城市能源规划:

能源结构的分类、发电厂、变电站、电力走廊的位置(注意选择、判断题)、布置燃气管网考虑的原则(判断)、供热管网在城市中的位置p344(注意判断题)

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注意里面的有些选择题和判断题(如:

p349页,城市消防规划中三级消防站的设置;p351地埋管线里面,深埋指的是深度大于好多?

p359图纸的比例尺问题)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重点章节)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街道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与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1、物质要素:

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

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2、精神要素:

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居住区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和室外工程

居住区的用地构成-------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4、公共绿地。

居住区的环境组成-------可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

外部生活环境有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

合理服务半径一般为800~1000m,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m之间,用地一般为36~100hm2左右,居住区的合理规模人数一般为5万人,用地规模在50~100hm2左右,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

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使用要求;

(二)卫生要求;(三)安全要求:

1、防火;2、防震灾;3、防空;(四)经济要求;(五)美观要求。

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住宅有以下几种类型

编号

住宅类型

用地特点

1

2

3

独院式

并联式

联排式

每户一般都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占地较多

4

5

6

梯间式

内廊式

外廊式

一般都用于多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