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854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docx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本科补修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本科补修)

一、课程介绍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

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组织编写。

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考试方式、试题的题型及占分比例

1.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试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五种。

其中单项选择题占总分的20%;多项选择题占总分的10%;名词解释占总分的24%.简答题占总分的30%.论述题占总分的16%.

三、各章重点问题提示

复习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内容提示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四、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儒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霸道”。

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神授说

  2、圣贤政治观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

  5、德刑兼重

  6、法、术、势统治术

  7、重农抑商思想

  8、天朝大国理想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

  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

  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

  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三、行为主义革命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四、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

1.数据问题

2.隐形价值问题

3.价值中立问题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二、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1、个人利益:

指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2、团体利益:

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成员个人利益的交叉就构成团体利益。

3、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三、权力与政治权力

1、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概念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四、政治权力的特性

(1)权威性

(2)支配性

(3)强制性

(4)扩张性

(5)排他性

五、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治权利有不同的内容。

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自由权

2、平等权

3、民主权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一、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政府的特性

1、阶级性

2、公共性

3、权威性

4、有机组织性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三、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2、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四、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专制君主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个人独揽,君主不受任何法律和机关的监督和限制,拥有超然于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的最高的个人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和法律,君主的权位由世袭而来,一经拥有即终身占有,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君主为中心,围绕君主权力形成并且为之服务的政治军事官僚机器统辖全国,臣民们服务和忠诚的对象是君主个人。

  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

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由于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不同,所以同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实际地位和权限有较大的差距。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五、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

2、复合制

六、政府的组织机构

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第五章政党与社团

一、市民社会的意义

从广义而言,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二、政党的含义及其特性

  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三、政党的基本功能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4、组织政府的手段

四、政党制度及政治政治

  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一党制

2、两党制

3、一党居优制

4、多党制

五、政治社团及其特点

  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六、压力集团的含义

  压力集团又称为利益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七、政治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第六章政治秩序与治理

一、政治秩序的含义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二、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

  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三、政治合法性的含义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四、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1、政治正义观;

  2、政治制度基础;

  3、政治体系的效率。

五、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1)政治共识的危机;

(2)政治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失去了其正义性;(3)政治体系的低效率,它无法实现人们的利益。

六、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1、建立政治共识:

2、宪政建设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七、“治理”的含义

  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八、“善治”的精神

  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

  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

  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

  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九、善治模式的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1、政治投票

  2、政治结社

  3、政治表达

  4、政治接触

  5、政治冷漠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四、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

  1、选举:

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五、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

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计算选票方法:

  

(1)多数代表制

  

(2)比例代表制

六、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

  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七、社会监督的途径

  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

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八、社会监督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1.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2.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3、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四、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五、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原则:

个人主义原则;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同意原则;宪政主义原则

2、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

传统观;实用主义;人性论;社会有机论;等级观念;权威观念;财产观念。

3、社会主义

4、第三条道路

六、政治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七、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工具

4、社会政治组织

5、政治符号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二、政治发展的方式

  1、政治革命

  2、政治改革

三、政治发展的类型和模式

1、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2、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四、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五、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六、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1、秩序原则

2、自由原则

3、平等原则

4、宽容和理性精神

七、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

  第二,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第三,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八、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1、技术革命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

  2、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主体;

  3、各国的制度变革推动着全球化日益深入。

九、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一、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二、民主观念的变革

  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2、民主的范围:

“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3、民主的运作方式:

“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

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三、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

  2、代议制民主理论

  3、精英民主理论

  4、多元民主理论

四、民主的价值

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自治”、“平等”、“权威”。

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

五、民主可能的缺陷

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六、民主应有的限度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七、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八、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1、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2、第二波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三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

九、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1、经济市场化

2、文化世俗化

3、政治文明化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四、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5.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6.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8.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9.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__________。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

11.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12._____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13.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____________和的产物。

15.政府以_______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16.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

17.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

18.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的____________唯一来源。

19.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

21.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_____和多党制。

22.在西方____________,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

23.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_______、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

2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25.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___________行为。

28.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9.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___的政治行为。

30.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

3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