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839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6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docx

6A文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真题

河北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两年真题)

1.关雎

2.蒹葭

3.观沧海

4.饮酒(结庐在人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次北固山下

7.使至塞上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行路难

10.望岳

11.春望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6.观刈麦

17.钱塘湖春行

18.雁门太守行

19.赤壁

20.泊秦淮

21.夜雨寄北

2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2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6.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7.登飞来峰

2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9.游山西村

30.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1.过零丁洋

32.天净沙·秋思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34.己亥杂诗

1.《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

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

一种水鸟。

(2)洲:

水中的陆地。

(3)窈窕(yaotiao):

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

好,善。

(4)君子:

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

配偶。

(5)参差(cenci):

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

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6)流:

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7)寤(wu):

睡醒。

寐(mei):

睡着。

(8)思:

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

思念。

(9)悠:

忧思的样子。

(10)辗转:

转动。

反侧:

翻来覆去。

(11)琴瑟:

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

友好交往,亲近。

(12)毛:

拔取。

【评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因此而产生的幻觉,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鉴赏】

1.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2.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4.《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真题】20XX年广西百色

14.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2.《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葭(jianjia):

芦苇。

苍苍:

茂盛的样子。

(2)伊人:

那个人。

(3)溯涸:

逆流而上。

丛:

追寻。

(4)溯游:

顺流而下。

(5)凄凄:

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

岸边。

(8)跻(ji):

登高。

(9)坻(Chi):

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

茂盛的样子。

(11)已:

止,干。

(12)涘(si):

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

水中的小沙洲。

【评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鉴赏】

1.赏析《关雎》并答题①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友之、乐之

2.赏析《蒹葭》并答题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3.思考: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真题】20XX年贵州安顺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分)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

【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题。

(6分)10、(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12、(共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

3.《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曹操:

字孟德,汉末丞相,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是汉末建安代表诗人。

  2.碣石:

山名。

指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3.澹澹:

水波摇荡貌。

  4.竦:

同耸。

峙:

挺立。

 5.星汉:

银河。

【评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诗中描述登山观海的情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鉴赏】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博大

4.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6.“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真题】20XX年云南昆明

诗歌赏析。

(第7题,共2分)

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请对本诗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答案】7.(2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饮酒》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

建造房屋。

2.尔:

如此。

3.日夕:

黄昏之时。

4.相与还:

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

自然意趣。

忘言:

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鉴赏】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

也是全诗的诗眼

2.赏析“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这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这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

具体是指:

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六.整体把握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真题】20XX年湖北随州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3分)

【答案】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

20XX年四川资阳

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C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

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

护卫。

3、三秦:

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

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

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

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

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鉴赏】

1.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2.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3.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

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

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5.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6.《次北固山下》

【原文】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

停歇,这里指停船。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2、风正:

指顺风。

3、海日:

太阳从海上升起。

残夜:

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旧年:

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评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鉴赏】

一.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二.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

理由:

“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三.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此联看是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示例:

①诗句含义:

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内容: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

“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

“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

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四.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为什么?

为什么?

句子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真题】20XX年湖南娄底

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答:

【答案】15.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16.“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

20XX年山东滨州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答案】7.略。

评分:

共2分。

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8.思念故乡评分:

共1分。

7.《使至塞上》

【原文】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X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使:

出使。

  3.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

到边疆区查看。

  4.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还有一种说法是:

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5.居延:

古县名,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6.征蓬:

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7.出:

飘出

  8.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9.大漠: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0.孤烟:

远处独起的炊烟。

  11.长河:

黄河(但也有人认为不是黄河,而是其他的东西)

  12.萧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3.逢:

途径

  14.候骑:

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15.都护:

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16.燕然:

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中心】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