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677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6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物理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物理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物理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物理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知识总结.docx

《物理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知识总结.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知识总结.docx

物理知识总结

人教版2014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

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

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

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

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

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5、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光的传播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

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

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

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

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

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

  

  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镜面旋转X°,反射光旋转2X°)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确定入(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个光滑,一个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

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

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注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十、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矫正;

    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矫正;

    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物态变化

1、温度:

    1、温度: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

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

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

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

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

蒸发的快慢与

    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

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

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动能和势能

1、能量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

焦耳(J)

    2、动能

    

(1)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单位:

焦耳(J)。

    3、重力势能

    

(1)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单位:

焦耳(J)

    4、弹性势能

    

(1)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单位:

焦耳(J)。

    (3)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

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机械能、分子热运动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

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内能

1、内能

  

(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

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

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焦耳(J)。

人教版2013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

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