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386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外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外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外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外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docx

《外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docx

外科

外科学总论

2014-06-1509:

01

重要知识点:

1、常用的灭菌消毒方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最常用),化学气体灭菌法,煮沸法,药液浸泡法,干热灭菌法,电离辐射法。

2、煮沸法杀灭芽胞需要1小时。

3、手臂消毒能够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清除皮肤表面几乎所有暂居菌和少部分常居细菌)。

4、外科手消毒最常用的是刷洗法,按一定顺序刷洗手臂3分钟。

5、皮肤消毒法是先用3%的碘酊涂擦手术区,待其干燥后再用70%的酒精涂擦两遍以脱去碘酊。

6、涂擦消毒剂时应从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感染部位和肛门区手术时相反。

7、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的区域。

8、铺巾原则为先铺相对不洁区,最后铺靠近操作者一侧,铺完后只能外移,不能内移。

9、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传递手术器械。

10、做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70%酒精再消毒皮肤一次。

11、高压灭菌的物品保存的最长时间为两周。

12、新洁尔灭用于浸泡消毒的有效浓度为1:

1000。

13、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个人的无菌空间为肩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身前区和双侧手臂。

1、男性体液占体重的60%,女性占50%。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

3、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

细胞内液中主要阳离子为K+和Mg2+,细胞外液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Cl-和HCO3-。

4、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10㎜ol/L。

5、动脉血浆的pH为7.35-7.45。

6、HCO3-/H2CO3为体内最重要的缓冲对,其比值为20:

1。

7、人体对酸碱的调节是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肾的排泄而完成的。

8、血钠正常值为135-145㎜mol/L,轻度缺钠(130-135),中度缺钠(120-130),重度缺钠(<120)。

9、血镁增高时其心电图变化为与高血钾的心电图变化相似。

10、离子化钙占血钙的百分比为45%。

11、高渗性缺水时细胞内液与外液均减少。

12、体内正常渗透压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系统来维持,血容量是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来维持。

13、高渗性缺水病人最典型的早期症状为口渴。

14、等渗性缺水病人补液时应首选平衡盐溶液。

15、正常血钾浓度为3.5-5.5㎜ol/L。

16、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

消除病因,用纸袋罩住口鼻以增加呼吸道的无效腔,调整呼吸机的呼吸频率及潮气量,阻断自主呼吸。

17、代谢物酸中毒最明显的临床表现为呼吸深而快,呼出气带有酮味。

18、治疗重度缺钠并出现休克者应先补足血容量。

19、等渗性缺水的治疗首选平衡盐溶液和等渗盐水,低渗性缺水的治疗首选含盐溶液和高渗盐水。

20、尿量超过40ml/h时再开始补钾。

21、低钾血症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出现反常性酸性尿。

22、代谢性酸中毒失代偿时血气分析显示pH降低,HCO3-降低,BE负值增大。

25、代谢性碱中毒几乎都存在低钾血症。

26、腹泻会引起代酸,呕吐会引起代碱。

27、对血浆HCO3-低于10mmol/L的重症酸中毒病人,应立即输液和用碱剂治疗。

28、呼吸性碱中毒是由于通过过度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通气障碍引起。

29、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严重缺氧,对机体危害很大,机体代偿有限,不能用纯氧治疗,有效地改善机体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是治疗的关键。

31、代谢性酸中毒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pH可正常。

32、降低血钾浓度的方法:

促使钾离子转入细胞内,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疗法。

33、代谢性酸中毒治疗时病因治疗应放在首位。

 

1、输血后血袋应保留一天。

2、出现细菌污染反应最快的诊断方法为将血袋里的血液离心后取血浆底层和细胞层分别行涂片染色细菌检查。

3、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肝炎(乙肝,丙肝),疟疾,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梅毒。

4、输血的作用:

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浓度,增强免疫力,促进凝血功能。

5、输血速度成人每分钟为5-10ml,老人或心脏病人为每分钟1ml,儿童为每分钟10滴。

6、血液的成分制品分为血细胞成分(红细胞制品,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血浆成分(FFP,FP,冷沉淀)和血浆蛋白成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

7、一次失血量不超过500ml时不需输血。

8、发生溶血反应时必须立即停止输血。

9、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低体温,碱中毒,低钙血症,高钾血症,凝血异常。

10、用洗涤红细胞能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器具的严格消毒可降低发热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的发生率,减慢输血速度可降低循环超负荷的发生率。

11、浓缩红细胞适用于慢性贫血和心功能不全者,不易引起循环超负荷。

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库存血中高钾者。

冰冻红细胞适用于自身红细胞的保存。

去蛋白红细胞适用于预期需要长期或反复输血者。

12、白蛋白既能补充血容量又能提高血浆蛋白含量。

血小板可用于治疗再障。

冷沉淀可用于治疗血友病。

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中分子右旋糖酐可增加血容量,维持6-12小时。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增加血容量,维持1.5小时。

13、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是麻醉,输血和无菌术。

14、输血途径有静脉输血和动脉输血,常用静脉输血。

15、自体输血的优点:

节约库存血,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

16、血浆代用品包括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明胶类代血浆。

17、发热反应

原因:

免疫反应、致热源、细菌污染和溶血。

治疗:

分析病因,症状减轻者减慢输血、症状严重者停止输血,出现发热时可服用阿司匹林、伴寒战者可肌注异丙嗪或哌替啶。

预防:

输血器具要严格消毒。

18、溶血反应:

病因:

误输血型不合的血液、输入有缺陷的红细胞、受者患自身免疫性贫血。

临床表现:

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血红蛋白尿和异常出血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术中表现为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

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抗休克(应用激素)、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利尿)、防治DIC(肝素)、

血浆交换治疗。

19、循环超负荷:

病因:

输血速度过快、原有心功能不全、原有肺功能减退或低蛋白血症。

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吸氧、使用强心剂和利尿剂。

20、补血方式与失血量的关系:

无需输血(<10%)

补充晶体液、胶体液和少量血浆代用品(10-20)

晶体液、胶体液、浓缩红细胞(20-30)

全血和浓缩红细胞各半(30-50)

补充某些特殊成分(>50)

21、大量输血:

指24小时内用库存血细胞置换病人全部血容量或数小时内输入血量超过400ml。

22、自体输血:

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式自体输血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1、当尿量维持在30ml/h时说明休克已纠正。

2、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

3、感染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应以输注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适当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

4、休克早期的最主要特征是脉压减小。

5、感染性休克以低排高阻型最常见。

6、对失血性休克病人补充血容量应当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100g/L,HCT在30%。

7、治疗休克的首要措施是补充血容量。

8、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9、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为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产生炎症介质。

10、休克的微循环变化包括微循环收缩期(只出不进),微循环扩张期(只进不出)和微循环衰竭期。

11、按休克的发病进程可将其分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12、休克的一般检测包括精神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血压,脉率,尿量。

13、休克指数为0.5提示无休克,>1-1.5提示有休克,>2提示严重休克。

14、休克的一般紧急措施:

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证呼吸道畅通,采取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早期予以鼻管或面罩吸氧,注意保温。

15、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以止血。

16、失血量超过20%时就可出现休克。

17、休克的本质为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18、休克的特征为产生炎症介质。

19、治疗休克的关键是恢复对组织细胞的供氧并促进其利用。

20、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

21、尿量能反应肾血液灌注情况。

2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正常值为6-15mmHg。

心排出量(CO)的正常值为4-6L/min。

心脏指数(CI)的正常值为2.5-3.5L(min·㎡)。

动脉血氧分压的正常值为80-100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值为36-44mmHg。

动脉血乳酸盐的正常值为1-1.5mmol/L。

23、DIC的测定:

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④3p试验阳性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数超过2%。

24、休克的治疗:

一般紧急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DIC、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25、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为暖休克,少见,由革兰阳性菌引起。

26、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为冷休克,多见,由革兰阴性菌引起。

27、休克指数:

为脉率和收缩压之比,可以帮助判断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29、细菌移位:

因正常肠粘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或其毒素经淋巴或门静脉途径侵害机体,称为细菌移位或内毒素移位。

30、补液试验:

指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

如果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果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

 

1、肝性脑病的分度:

Ⅰ反应迟钝,Ⅱ行动不能自控,Ⅲ嗜睡但仍可唤醒,Ⅳ昏迷不醒。

2、急性肾衰的病因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3、我国急性肝衰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4、MODS的发病基础是SIRS。

5、临床上MODS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发病24小时内因器官衰竭死亡者一般只归于复苏失败,不属于速发型MODS。

6、成人择期手术前要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择期手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2小时。

7、全麻的并发症:

返流误吸、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高热。

8、吸入麻醉药的MAC可以作为衡量麻醉深度的指标,血气分配系数反映麻醉药的可控性,油气分配系数反映麻醉强度。

9、局麻药阻滞顺序:

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本体感觉。

10、ASA病情分级:

Ⅰ健康,Ⅱ轻度系统性疾病,Ⅲ有明显系统性疾病,Ⅳ有严重系统性疾病,Ⅴ濒死病人,Ⅵ脑死亡病人。

11、全麻过深的表现:

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胸式呼吸。

12、常用局麻方法: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

13、麻醉平面:

T2胸骨角、T4乳头、T6剑突、T8季肋部、T10脐、T12耻骨联合上2-3㎝、L1-3大腿前面、L4-5小腿前面、S1-5大腿和小腿后面。

14、全脊髓麻醉是指由于硬膜外麻醉时所用局麻药意外注入蛛网膜下隙使全部脊神经被阻滞的现象。

15、麻醉偏浅的指征是瞳孔收缩。

16、MAC:

即最低肺泡浓度,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1、初期复苏ABC分别代表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是剑突上4-5㎝或胸骨下1/2,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4-5㎝,按压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常见并发症为肋骨骨折。

3、心脏停搏以心室纤颤发生率最高,电除颤是目前治疗室颤的唯一方法。

4、首次胸外除颤所需的电能,成人为200J,小儿为2J/kg。

5、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

6、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可靠的方法是气管内插管。

7、发生心跳骤停必须在4-6分钟内重建循环和呼吸。

8、CRP后病人是否存活的关键环节是早期电除颤。

9、失血性休克会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10、气管插管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11、脑水肿治疗措施:

脱水、降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2、复苏后的治疗措施:

呼吸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脑复苏。

13、判断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

可以触及大动脉的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瞳孔缩小、出现自主呼吸。

14、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依据:

神志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15、胸外除颤电极放置的位置为一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另一电极放在心尖部位。

16、呼吸心跳骤停后患者可出现代酸和呼酸。

初期心肺复苏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脑的血流供应和氧供。

17、心脏骤停包括心室纤颤、无脉性心动过速、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

18、心肺脑复苏包括三个阶段:

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复苏后治疗。

19、心脏按压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胸内心脏按压(更有效)。

20、人脑占体重的2%,脑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5-20%,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葡萄糖消耗量占65%。

21、人工呼吸的频率为成人12次/分。

22、癌症疼痛的三阶梯治疗,第一阶梯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第二阶梯代表药物是可待因,第三阶梯代表药物是吗啡。

23、常用的交感神经阻滞法有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腰交感干阻滞。

24、初期复苏的步骤及任务;

任务:

迅速有效地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脑的血流供应和氧供。

步骤:

心脏按压、保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

 

1、外科手术包括三种:

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2、拆线时间:

头面颈部4-5天,下腹部和会阴部6-7天,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四肢10-12天,减张缝线14天。

3、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1)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

(2)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

(3)某些动作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

4、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外伤性肠破裂属于急症手术。

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属于限期手术。

良性肿瘤的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属于择期手术。

5、切口裂开常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部位,常发生于术后5-8天。

6、术前2周要停止吸烟。

7、糖尿病病人术前应维持血糖轻度升高状态。

8、肠外营养最常见的代谢性并发症是高糖血症,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是导管性脓毒症。

9、营养状态的评定指标:

人体测量,三甲基组氨酸测定,内脏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试验。

10、肠内营养优点:

符合生理过程、易吸收利用、维持肠粘膜细胞的完整、维护肠粘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感染、易管理,费用低、并发症较少。

11、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误吸,腹泻,腹胀。

12、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气胸,空气栓塞,低血糖,高血糖,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肠源性感染,导管性脓毒症。

13、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应首选肠外营养,待病情稳定后再选择肠内营养。

14、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如昏迷病人、大面积烧伤、复杂大手术及危重病人。

胃肠道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

15、肠内营养的实施需经导管输入,不能采用大剂量推注,只能缓慢滴注。

16、肠外营养并发症:

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脏器功能损害、代谢性骨病。

17、肠内营养并发症:

机械性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

18、PN:

即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方式,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

19、EN:

即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方式,是临床营养支持首选的方法。

 

1、外科感染可分为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根据病程长短又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程在3周之内为急性感染,超过2个月为慢性感染。

2、外科感染的预防: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3、外科感染的转归:

炎症好转,局部化脓,炎症扩散,慢性炎症。

4、疖和痈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急性蜂窝织炎和丹毒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5、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革兰阳性菌,会产生痉挛毒素,潜伏期一般为7天左右。

6、破伤风病人最先收缩的肌肉为咬肌,一般无发热,常引起尿储留(膀胱括约肌痉挛),抽搐时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呼吸肌痉挛)但神志清楚(极为痛苦)。

7、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是进行性肌组织坏死,有血性分泌物,恶臭。

8、外科感染多为混合感染。

9、疖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蜂窝织炎指皮下、筋膜下或蜂窝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丹毒指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甲沟炎指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脓性指头炎指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10、外科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

去除感染灶和通畅引流。

11、全身性感染治疗的关键是处理原发感染灶。

12、气性坏疽的病原菌是厌氧梭状芽胞杆菌。

13、菌血症:

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呈阳性者。

 

1、创伤按伤后皮肤完整性可分为闭合伤和开放伤,闭合伤包括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等,开放伤包括擦伤、撕裂伤、切割伤、刺伤等。

2、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感染。

3、肉芽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

4、伤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愈合的最常见原因。

5、创伤急救的基本措施:

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6、伤口可分为清洁伤口(无菌手术切口)、污染伤口(有细菌存在,但尚未发生感染)和感染伤口。

清洁伤口可直接缝合,污染创口进行清创,感染创口进行引流。

7、止血带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使用总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止血带不能绑太紧,使用止血带的伤员必须有明显标志。

8、对于污染伤口应尽早清创使其变为清洁伤口,对于已感染的伤口应充分引流。

9、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休克。

10、创伤的治疗原则:

判断伤情、呼吸支持、循环支持、镇静止痛和心理治疗、防治感染、密切观察、支持治疗。

11、急救的基本原则:

先救命,后治伤。

12、创伤性炎症反应:

是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杀灭细菌及组织修复。

13、创伤后组织修复的过程:

(1)局部炎症反应阶段:

目的是清除损伤或坏死的组织,为修复创造条件。

(2)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或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形成肉芽组织。

(3)组织塑形阶段:

组织进一步改造和重建。

14、创伤的并发症:

感染、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15、创伤检查的注意事项:

(1)发现危重情况必须积极抢救

(2)检查步骤尽量简洁,检查动作要轻巧

(3)重视症状明显的部位,同时也要仔细寻找隐蔽伤口。

(4)接受批量伤员时,不可忽视异常安静的病人。

(5)一时难以诊断清楚的疾病,应在对症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争取尽早确诊。

 

1、烧伤面积的估算:

头面颈部各3%、双上肢18%、躯干前后各13%、会阴1%、臀部5%、双下肢41%。

儿童头大,下肢小,躯干和上肢相当。

2、最好的自体供皮区是头皮。

3、烧伤面积的估计方法:

九分法,手掌法。

4、烧伤主要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5、吸入性烧伤的致伤因素是热力加上吸入有害气体。

6、化学性烧伤的紧急处理为大量清水冲洗。

7、电烧伤损伤的特点为外轻内重,入口重于出口。

8、烧伤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来判断。

Ⅰ:

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表面有红斑状,3-7天可痊愈,有疼痛,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浅Ⅱ:

伤及表皮的生发层和真皮乳头层。

有残留皮肤附件,有大水疱,疼痛剧烈,局部温度高,1-2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深Ⅱ:

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

可有小水疱,痛觉迟钝,局部温度低,3-4周愈合,有瘢痕。

Ⅲ:

全层皮肤烧伤。

创面蜡白,无水疱,无痛觉,局部温度发凉,愈合时间超过4周,无上皮再生,需植皮。

9、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

(1)轻度烧伤:

总面积小于10%的II度烧伤;

(2)中度烧伤:

总面积10~29%或III度烧伤10%以下;

(3)重度烧伤:

总面积30~49%或III度烧伤10%~19%,或烧伤面积虽未达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伴有休克;(b)伴有复合伤或合并伤(c)中、重度吸入性烧伤。

(4)特重烧伤:

总面积超过50%或III度超过20%。

10、烧伤的现场急救:

迅速去除致伤原因、妥善处理创面、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大面积烧伤早期应避免长途转送、安慰和鼓励病人。

11、火灾现场,密闭、半密闭空间内烧伤后若有头面部烧伤,鼻毛烧焦,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吸入化学性、刺激性气体后出现上述情况时,须高度怀疑合并吸入性损伤。

12、浅Ⅱ水疱应保留,深Ⅱ水疱应清楚。

13、面、颈和会阴部烧伤可给予暴露疗法。

14、烧伤引起休克的原因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心肌损害。

15、补液是防治烧伤休克最重要的措施。

16、酸烧伤不向深部侵蚀,碱烧伤可向深部侵蚀。

 

1、化学致癌主要包括启动、促进和演进三个阶段。

2、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用于绒癌的治疗

3、癌胚抗原(CEA)是大肠癌的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标志。

4、黑色素瘤一般不作切取或穿刺,应完整切除。

5、TNM分期中T指原发肿瘤,N指淋巴结,M指远处转移。

0-4表示肿瘤的发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0代表无。

6、肿瘤外科的原则:

不切割原则,整块切除原则,无瘤技术原则。

7、首选化疗的恶性肿瘤:

绒癌,睾丸精原细胞瘤,Burkitt淋巴瘤,小细胞肺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8、化疗后可获长期缓解的肿瘤:

乳腺癌肾母细胞癌,膀胱癌,骨肉瘤。

9、细胞的增殖周期包括G1,G2,S,M。

10、化疗药物根据对细胞增殖周期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类),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细胞周期时相特异药物(如长春新碱选择性抑制M期,阿糖胞苷选择性抑制S期)。

11、化疗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毛发脱落,血尿,免疫功能降低。

12、恶性肿瘤的特征:

早期常无疼痛,局部不一定扪及肿块,容易形成溃疡,易转移,易引起出血。

13、黑色素瘤属于高度恶性肿瘤。

14、病理学检查是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15、对放射治疗最敏感的肿瘤:

淋巴瘤,性腺肿瘤,肾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

16、我国农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胃癌,城市最常见的是肺癌。

17、肿瘤的转移方式有四种:

直接蔓延,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8、临床上最主要的抗急性排斥反应的药物是环孢素A。

19、肾移植在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显著。

20、移植前需要进行的检查:

ABO血型测定、淋巴细胞交叉配合试验(应<10%)、HLA配型。

21、超急性排斥反应:

受体体内预先存在抗供体抗原的抗体,发生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不可逆。

22、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

即血管排斥反应,受体体内预先存在低浓度的抗供体抗原的抗体,移植后3-5天发生,可逆。

23、急性排斥反应:

最常见。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起作用,突然寒战、高热,移植物肿胀,功能减退,发生于3个月内,可逆。

24、慢性排斥反应:

体液免疫反应,移植物功能缓慢减退,数月至数年后发生,不可逆。

25、移植的分类:

(1)供、受体是否同一个体

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