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7106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docx

推进山水龙游扶植调研报告定稿

报送县政协关于《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扎实推进“山水龙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县政府:

自4月中旬以来,县政协调研组就“山水龙游”建设专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在县政协八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审议,形成了《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山水龙游”建设》调研报告,提出了建议意见,现呈送各位领导参阅。

附: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山水龙游”建设》

 

政协龙游县委员会

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送:

县四套班子领导

发:

各乡镇(街道)、县机关各部门、县政协各专委会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扎实推进“山水龙游”建设

根据县委确定的“文化古都、产业新城、山水龙游”目标定位和工作部署,县政协自4月中旬以来,就建设“山水龙游”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分析“山水龙游”建设的有利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建议意见。

一、“山水龙游”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山水龙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通过保护山水、保护生态,体现“山青、水秀、城美”的高度一体;二是通过经营山水、发展生态经济,达到“产业、宜居、自然”的高度协调;三是通过共享山水、共享生态,彰显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山水龙游”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生态龙游、灵动龙游、诗画龙游的高度融合。

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山水龙游”建设,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一)“山水龙游”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县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把“山水龙游”列为龙游三大目标定位之一,作为我县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以谋划,这是县委、县政府在科学把握龙游自身优势、现实基础和传承历届县委、县政府宝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龙游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县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富裕的生态县域”的愿景目标,赋予了“山水龙游”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山水龙游”建设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内在要求。

当前,龙游面临着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

一方面,我县经济欠发达,要通过加快发展,努力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地处钱塘江上游,肩负着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的特殊责任,这就要求龙游必须走出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的道路,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山水龙游”建设的重要内涵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为重,推进以生态宜居、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

”为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求我们立足龙游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明确把“山水龙游”建设作为重要的目标定位进行谋划,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我县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三)“山水龙游”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就是要让农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

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是“山水龙游”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为农民利用山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农村餐饮娱乐业、物流运输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农民创业增收新的途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因此,建设“山水龙游”、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县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山水龙游”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山水资源优势明显

森林资源丰富,全县重点公益林面积为283392亩。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04399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1%,林木绿化率57.1%,为发展高效生态林业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

水资源丰富,县境内衢江为主要干流,自西向东横贯中部。

有支流7条,即灵山港、社阳港、芝溪、罗家溪、塔石溪、模环溪和士元溪。

常年平均径流量10.78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13.4亿立方米。

全县水资源中沐尘水库、社阳水库、洪畈水库、红塘坑水库、罗家溪、庙下溪、灵山港中上游及南部山区一些小流域等处水质均为二类以上,其它主要水体如衢江、灵山港溪口以下等全年也保持在三类水质以上,为我县有针对性开发利用水资源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城市生态优势突出

我县城市景观环境具有山、水、城、林有机融合的条件。

县城拥有“两江、两山、两滩”的优美自然景观:

衢江、灵山江在城中交汇,将城市自然分割为三块,使城市拥有将近十五公里长的滨水地带,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的生态和景观载体;城市北部的凤凰山和南部的鸡鸣山是龙游城市的生态林区,是俯瞰整个龙游城市景观的重要区域。

凤凰山也是龙游石窟所在,具有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条件。

两滩指衢江中的两座生态岛,是龙游现状保持良好的湿地景观区域。

两江、两山、两滩的自然景观为龙游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规划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总规、详规和专项规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

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文态、生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的规划设计理念,为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龙游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近万年的文明史,2230余年的建县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据统计,我县境内有国家、省、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

明清古建筑、地方戏曲、民间特色手艺、活态的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遗产有着相对稳定的遗存和保护。

龙游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龙文化、姑蔑文化、商帮文化、婺剧文化、畲族文化、竹文化、石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等一批地域文化,展示了龙游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龙游的山山水水中、古寺名刹中、民间典故中,多有名人踪迹,并有诗赋流传。

唐初名相杜如晦、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抗金名将宗泽与岳飞、南渡名宰相余端礼、明太祖朱元璋、戏剧家汤显祖与李渔等等都曾驻足龙游,可以说这种人文与自然交融是龙游文化的一大特点。

(四)休闲旅游前景广阔

我县山水隽秀,名胜众多。

境内有全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区——龙游石窟,有集聚众多明清古建筑的龙游民居苑,以及三门源、乌石寺、三叠岩、真武山、梦里红豆杉、毛连里龙井村、绿葱湖、圣堂山、石角村、天池村和沐尘水库等原生态保护良好的自然风光资源,各具特色,其山水旅游资源富有挖掘的潜力。

尤其是灵山港主流两岸多山,少平原,自然风光旖旎、人文资源丰富,能较好地延伸和拓展“两江水上风情游”线路。

优越的自然条件,众多的旅游资源成为“山水龙游”最有力的诠释。

近年来,我县发挥生态自然资源的后发优势,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龙游石窟旅游为龙头的龙游旅游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目前,晓溪、坑口等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点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建成顺鑫农庄、刘庄、林家铺子、枫林、三门源等农家休闲山庄式的乡村旅游点和庙下、罗家、马戍口等三个漂流项目,形成了以踏青、登山、漂流、垂钓、采摘、挖笋为主的休闲、体验、健身旅游特色乡村。

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家乐50余家,今年1-6月份接待游客42.1万人次,营业总收入2798万元,同比增长14.6%。

(五)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经济特色,转变发展方式,在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28.45亿元,笋竹产值26.75亿。

全县有竹木加工企业627家,加工农户3000多户。

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77家(其中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6%以上;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4家,带动农户3.5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5亿元。

启动“2+4+X”现代高效生态基地建设(“2”即:

启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湖镇标准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4”即:

继续建好上向徐肉鸡生态养殖、湖镇锦鲤养殖、志棠富硒农产品、溪口现代竹子科技等示范基地;“X”即:

每个乡镇(街道)发展1—2个百亩以上农作模式创新基地),面上建成兴泰科技牧业、七都蔬菜精品园、团石红提基地、半爿月生态循环农业等示范基地,成功创建了农牧结合、稻菜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耕作模式。

实施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有效控制养殖面源污染。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标准养殖塘改造面积15696.8亩,年作年修14700亩,其中省级示范面积7109.8亩。

三、“山水龙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群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山水龙游”建设还缺乏系统规划和精心谋划,县各主流媒体也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层面上,广大干部群众对“山水龙游”建设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普遍体现出对“山水龙游”建设的目标定位不明,对具体内涵的认识比较模糊,且理解不一,有的则以偏概全,缺乏全局性的思考。

也有不少干部群众认为龙游既没有名山大川,又缺乏奇山怪石,就是与邻近的遂昌、江山比,我县山水资源也无优势可言,再加上我县财政投入的局限性,不少干部群众对搞好“山水龙游”建设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这些消极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在“山水龙游”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整体推进。

(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我县地处钱塘江上游,是全省的生态屏障之一,能用于发展的环境容量较为有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境内主要小流域特别是塔石溪、芝溪、模环溪等受流域内农业面源、畜禽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等影响,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龙游工业园区和城南工业区雨污网管接口混乱,部分污水直排衢江,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已接近临界值。

碳化篾、塑料粒子加工、活性炭等农村“小、散、差”的企业废气废水随意排放,直接影响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

过度施用农业肥药带来的农业污染面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

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中北部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非常突出。

南部山区毛竹纯林经营现象严重,林地经营结构不合理,造成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部分农家乐低端开发也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生态城市创建后劲不足

当前,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能力仍然有限,为城市发展提供内生性动力不足,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古都”文化重建、保护和传承等工作,仍停留在理念宣传层面,对地方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开发不够,地标性建筑缺乏,未能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风格和个性。

近年来,我县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之间的复合关系研究不够,城市居住、商业、休闲、旅游等功能整体协调性有待加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滞后,布局不合理,城市服务设施配套还不够健全,影响了城市服务功能的发挥。

(四)生态经济水平亟待提升

我县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刚刚起步,普遍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含量不高、农作制度传统化、对当地农业经济带动力不强、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等问题。

竹产业二产规模企业偏少,产品结构单一。

竹产业无序发展严重,粗加工产品过于泛滥。

近年来,溪口镇、庙下乡碳化篾加工企业猛增,达30家之多,这些企业年加工产值近千万元,大多数是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竹子现代示范园区建设缺乏亮点,精品示范点、示范户数量不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五)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从总体上看,我县休闲旅游业相比周边市(县)的发展态势,发展不快、发展不够仍是我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

我县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偏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不够,旅游产品单一,长期处于观光旅游的层次,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格局。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我县旅游资源管理规划控制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垄断,旅游资源被无序开发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乡村旅游最基本形式的农家乐,总体上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投资主体以当地农民为主,存在档次低、规模小、特色少和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全县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较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尚处于自发初始状态,难以适应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多层次需求。

四、推进“山水龙游”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大力营造“山水龙游”建设浓厚氛围

“山水龙游”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营造浓厚的“山水龙游”建设氛围至关重要。

1、加强舆论引导。

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公众媒体开辟公益宣传专栏,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山水龙游”建设的目标、内涵及工作举措,使“山水龙游”建设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山水龙游”建设的热情,变政府引导为群众要求,使“山水龙游”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2、强化生态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和环保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切实把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各层面,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山水龙游”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二)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山水龙游”建设规划

“山水龙游”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事关龙游长远发展。

加强领导、规划先行是抓好“山水龙游”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1、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在统筹衔接好其他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山水龙游”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要求,以规划出思路、绘蓝图、带项目、配资源。

2、把握重点,强化规划引导。

规划编制中要把握好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

县城要围绕创建浙江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以县域总规为指导,加快编制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城市引水入城规划,促进城市和山水、城市和文化、城市和旅游的自然融合,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城乡互动发展,农村要结合“美丽乡村”创建,重点编制灵山港流域旅游综合开发规划。

3、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解决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问题,建议县政府成立龙游县“山水龙游”建设领导机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全力维护生态环境,探索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财政扶持、补偿体系,为“山水龙游”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同时要围绕年度“山水龙游”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制订考核办法,明确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三)突出建设重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休闲旅游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要坚持把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山水龙游”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着力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做足以旅促农、生态富民文章,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1、重点打造灵山港精品游线。

灵山港作为龙游的母亲河,是发展我县旅游的大动脉和脊梁骨。

要依托龙游石窟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和延伸“两江水上风情游”和民居苑旅游线路,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灵山港水生态治理开发利用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整合优势资源,着力优化灵山港流域生态环境,按照“人文与山水并重、古代与现代兼容”的基调,积极包装项目,连串成线,沿灵山港流域精心打造山水精品游线,着力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一是开发沐尘水库旅游区休闲旅游项目。

灵山港上游沐尘水库地处“浙江大竹海”区域内,沐尘畲族乡是浙西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是我县畲族人口主要居住地,至今保留的畲族婚庆、山歌等独特的民风民俗是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

灵山港上游周边区域还有凝和阁、沐尘塔、沐尘泉、乌石庵、上塘岭等古迹遗存和庙下华岗故居、大街红军墙等红色旅游资源,可重点开发以沐尘水库旅游区为中心、以碧海竹涛、畲乡风情与红色旅游景点为配套的休闲旅游项目。

二是开发石角生态游憩项目和文化观光项目。

灵山港中游石角村及附近区域不仅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区域内以宰相墓、状元桥、古民居、古埠头、古驿道、徐偃王庙等历史遗迹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以石竹坑、草鞋岭等为辅助的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衬托,组合优势较为突出,可重点开发以水上泛舟、河道漂流、垂钓、攀岩等生态游憩项目和历史文化遗迹观光项目。

三是开发灵山港姜席堰休闲旅游基地。

建设生态堤防,修复建于元朝至顺年间的姜席堰和建于宋朝末年的鸡鸣堰,进一步挖掘古堰水文化,在原有堰坝功能基础上注入现代生活元素,建设水文化旅游项目。

利用灵山港姜席堰段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临近现代农业综合区的便利条件,重点建设度假休闲、生态观光与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

2、切实加强生态旅游资源控制。

建议政府出台《龙游县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办法》,集中管理生态旅游土地资源,实现有保护、有储备、有开发。

目前以石窟为中心的衢江两岸和以民居苑为中心的灵山江两岸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石窟江心洲,极富开发价值。

建议把控制权交由旅游发展公司,对旅游资源进行“一条龙”式的开发,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成片开发模式。

同时尽早公布一批县级风景旅游区,以加大全县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3、着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

将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重点培育茶叶、黄花梨、小辣椒、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尤其要保护和扶持龙游天然富硒产业品牌。

同时,依托龙游独特的生态农业、林业资源,突出“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综合资源特色,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点,建成一批以山林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群落,建成若干个以竹、茶、荷花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

抓好衢江以北地热资源勘探工作,积极谋划温泉开发项目,打造休闲养生旅游亮点。

4、加大休闲旅游营销力度。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宣传促销、市场开拓、打造品牌至关重要。

一要联手推介,主动出击营销。

政府和各旅游企业联手,根据客源地市场和旅游活动规律,找准目标市场,进行重点宣传促销。

二要媒体扬名,整体包装宣传。

充分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全县休闲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包装宣传。

三要文化造势,打响“龙之游”品牌。

学习借鉴遂昌县的做法,围绕“节庆文化常态化、传统文化产业化、群众文化职业化”的工作思路,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各种乡村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切实提升龙游乡村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彰显“山水龙游”建设亮点

要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原则,把提升城市品质、创建生态家园作为“山水龙游”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1、以实施“五大工程”为契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以“四态”融合为指导,通过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城市功能优化工程、城市管理深化工程、城市文化融入工程、城市安居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设施、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有机更新。

通过做美城市、做优环境,努力建设显山露水和谐宜居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打响“龙之游·人之居”城市品牌。

2、以历史文化内涵为载体,不断彰显山水城市魅力。

要将龙游丰厚的历史文化精髓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城市的山水体系、两江两山两滩、主题公园、广场、入城口、中心区、标志性建筑等城市重要节点之中,充分展示山水园林、历史文化、现代气息等个性特征,使整个城市有特色、有品位、有魅力。

当前要着重加强衢江、灵山江组成的滨水景观轴线建设和城市中轴线建设。

要依托大南门拆迁改造,将城市文化记忆、生活场景、商业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建设南门文化广场,重修印心亭古迹,做好余绍宋纪念馆修缮等文化保护。

同时要实施城市引水入城工程,引姜席堰、鸡鸣堰水入城,重现濲水龙游,做活“水”的文章,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空间景观,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要把龙游博物馆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合理选址,尽早启动,将龙游青碓文明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地域文化,分设成各个文化展厅,全面展示地方文化内涵。

(五)创新投入机制,有效激发“山水龙游”建设活力

县政府要根据建设需要,切实加大县财政对重要开发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中财力办大事。

同时要加强机制创新,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资源整合、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山水龙游”建设投入机制。

1、整合部门资源,以项目带动投入。

把项目作为“山水龙游”建设的牛鼻子,坚持以项目推进“山水龙游”建设。

加强对现有的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清洁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兴林富民工程及农民健康、文化、生态绿化、农村电气化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主动做好项目衔接,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山水龙游”建设。

2、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增加投入。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发,盘活存量土地,推行农村宅基地有偿收储选位办法,激活村集体内生性的投入能力。

探索建立“山水龙游”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山水龙游”建设。

研究政府激励手段,努力形成多元、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

(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夯实“山水龙游”建设基础

建设“山水龙游”,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发展。

要着力加强污染源控制与监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努力夯实“山水龙游”建设基础。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注重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融合,以中心村培育、农村住房改造、生态乡村创建、发展农村生态产业、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生态文化培育等为抓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攻坚行动,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2、抓好水资源污染防治。

尽快对龙游工业园区和城南工业区的雨污管网进行排查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轻两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同时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管体制,建议采取第三方托管的方式进行运作,确保城市污水的处理率和达标率。

加强农村“小、散、差”项目的行业整治,出台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一批,取缔一批。

积极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加大畜禽养殖执法力度。

进一步推行畜禽养殖业沼气治理,以兴泰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推行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置、维护、利用一体化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合理调整林种结构。

针对龙南山区毛竹纯林经营不利于生态保护的现状,要引导林农调整林种结构。

我们认为,罗家乡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中低海拔山地以种植毛竹为主、高海拔山地以发展阔叶林为主、山垄田和公路两边以种植茶叶为主的三段式种植模式,既能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又能逐步调整林种结构,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4、规范河道采砂管理。

目前河道砂资源呈现过度开采现象,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后续管理。

建议按照“保护为主,适当开采”的原则,对衢江、灵山港等主要河道采砂进行重新规划,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执法行动,改善河流水环境。

5、落实环保考评奖惩机制。

要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区财政转移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逐步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列出专项经费,对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

同时切实加大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认真贯彻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决策失误或落实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应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