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002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docx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学校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11300298

2018-2019学年度集美学校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

考试范围:

文化生活一二三单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170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

①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②文化因广泛传播而具有强大生命力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题文)在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上,朝韩代表团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

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

这也使以“和平”作为永恒主题的奥运精神得到传递和弘扬。

上述材料说明

①奥运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

④奥林匹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题文)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守岁祈福的拜年团圆。

年年岁岁,庆祝的形式虽然变了,但正是有了这些仪式的存在,才有了节日里不同寻常的意义,才能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

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的是

①通过人们的主动践行,仪式才能发挥应有的精神作用

②文化活动会影响人的成长发展、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

③人的文化素养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和逐步提高的

④仪式因其古老悠久,所以能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民歌作为口头传唱的艺术,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这表明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5.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的播出让农夫山泉线上销售额增长500倍,恋爱手游《恋与制作人》男主角许墨一句话令一本书在各大电商平台卖到缺货,由“偶像”引领的新生代消费在年轻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反映了

①供给侧能够为个性化消费提供动力

②新生代消费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③新生代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给予经济以重要影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6.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人者变,其色亦变。

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这给我国的启示是

①反对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取向,阻断不良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人们文化的辨别能力

④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题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用对话协商拆解国家间的猜忌与戒备,用共建共享卸下以邻为壑的“篱笆”,用合作共赢拧开世界经济动力的“阀门”,用交流互鉴疏通世界文化差异的“沟壑”。

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

①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尊重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平等交流,全面吸收对方文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201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指出,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以及青铜治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源远演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题文)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

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题文)“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

“工匠精神”热度不减,利好举措相继出台。

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

①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②顺应时代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

③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④体现文化创新,引领了社会思潮

A.

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题文)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2.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并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持,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

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

①丝绸之路原本就是一条贸易之路

②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丝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大于文化意义

④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13.近年来,东阳中国木雕家训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省内外游客观光。

馆内展出的317块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以明、清时期为主,内容涉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木雕家训的展示

A.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相处

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D.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4.2017年12月26日,湖北典籍博物馆正式开馆,昔日受到严密保护的“荆楚宝典”从此“走出深闺”,分期分批与观众见面。

目前,该馆收藏古籍约150万册,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26部。

据悉,为防止典籍生虫发霉,这些珍稀宝典常年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处于24小时严密监控状态。

湖北省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②古籍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④古籍注重实际运用,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15.(题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

不学礼,无以立。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中国人的气质与素养。

而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材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③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近日,运载火箭技术研宄院设计的古籍保护箱成功运用到少林寺藏经阁的古籍保护中。

古籍保护箱在设计中用到了火箭气动加热防隔热结构设计等航天技术,具备防水、防火、防虫等功能,有效解决了古籍受潮、霉变、虫蛀等问题。

这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B.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C.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传统文化与时代精呼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17.《习近平用典》热销全国,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

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2017年7月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鼓浪屿现留存有931座展现本土和国际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园林和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

“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能够申遗成功在于()

①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标识

②它能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

③它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④它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

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近日舆论热议国家精神。

国家精神说到底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是立国之本!

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出中国人心中的这种“中国精神”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1.从博鳌机场、论坛新闻中心,到西环高铁、三亚海棠湾……近年来,海南创新实干、众志成城的氛围空前浓厚,创造出骄人的“海南速度”,彰扬着特有的“海南精神”。

这种精神

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

③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④为海南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重述55年的造林奇迹,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

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弘扬塞罕坝精神凸显了精神力量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④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针对有关媒体曝光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视频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迅速部署查处工作,排查清理下线恶搞视频,并召集17家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召开监管通气会,明确排查范围,要求各网站全面清理同类恶搞视频和音乐。

对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①旨在引导文化消费从多元化走向一元化

②意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③是我国文化市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主旋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说明

①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②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传承英烈精神有了更加强大的法治保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古诗词中的名句佳篇浩如烟海,不可胜数。

那些动人的诗词,运用优美的语言、意境、艺术将人生哲理、高尚情操与正能量表现出来,那些被诗歌史列入并大力传扬的诗人、词人,通常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留下了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

《中国诗词大会》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

中国古诗词通过央视等媒体播出,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让电视文艺节目蕴含民族文化之美,是媒体入的责任。

近年,各种主题真人秀节目竞相上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以极高的收视率取得巨大的商业回报,但节目的创意大多是舶来品。

针对文化传媒的发展路径问题,有人认为,大量引进国外节目创意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传媒的发展,应鼓励引进;而有人则认为这样会让我国的文化传媒囿于模仿难于突破,应限制引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重温和分享古诗词之美的意义。

(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

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分)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6分)

27.材料一:

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习近平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

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材料三:

6月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京沈高铁启动高速动车组自动驾驶系统现场试验。

这标志着中国铁路在智能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上取得重要阶段成果,中国高铁整体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材料四:

习近平7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10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④适合题意;①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B

【解析】

【详解】

朝韩代表团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

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这表

明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故②符合题意;这也使以“和平”作为永恒主题的奥运精神得到传递和弘扬可表明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故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不选;④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B。

3.B

【解析】

【详解】

题干强调正是有了仪式,人民在不同的节日,举行不同的仪式,开展不同的活动,才有了节日的意义,才能唤醒人们的记忆,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说明通过人们的主动践行,仪式才能发挥应有的精神作用,人的文化素养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和逐步提高的,故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与题干主旨不符,不选;④错误,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所以仪式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故本题答案为B。

4.C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经济、政治对于文化的决定作用,不体现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5.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消费心理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偶像”引领的新生代消费在年轻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这表明新生代消费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给予经济以重要影响,②④符合题意;题中材料不涉及供给侧改革,排除①;材料未体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排除③。

故选D。

【点睛】

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6.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墨子的话大意是:

(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这给我国的启示是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人们文化的辨别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③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说法错误。

本题选D。

7.A

【解析】

【详解】

①符合题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

②符合题意,需要在交流借鉴融合时求同存异。

故选A。

③不合题意,不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④表述错误,吸收优秀文化不是全盘吸收。

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査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明受到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外来文明的影响,并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发展,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均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

①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9.A

【解析】

【详解】

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①②项符合题意;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项说法错误;④项不是文化意义;正确选项为A。

【点睛】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0.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顺应时代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11.A

【解析】

【详解】

通过书信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①正确;②错误,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电视节目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故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能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

注意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

(1)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祥传播的问题。

(2)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12.A

【解析】

【详解】

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贸易之路,还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的道路,故①错误;通过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②④正确;丝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很重要,故③错误。

故选A。

【点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