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759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docx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

机器视觉的界定原理及作用

第一节机器视觉界定

一、机器视觉界定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和CCD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二、机器视觉原理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采用CCD照相机将被检测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数量、位置、长度,再根据预设的允许度和其他条件输出结果,包括尺寸、角度、个数、合格/不合格、有/无等,实现自动识别功能。

三、机器视觉作用

机器视觉的应用主要有检测和机器人视觉两个方面:

⒈检测:

又可分为高精度定量检测(例如显微照片的细胞分类、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和位置测量)和不用量器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例如产品的外观检查、装配线上的零部件识别定位、缺陷性检测与装配完全性检测)。

⒉机器人视觉:

用于指引机器人在大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如从料斗送出的杂乱工件堆中拣取工件并按一定的方位放在传输带或其他设备上(即料斗拣取问题)。

至于小范围内的操作和行动,还需要借助于触觉传感技术。

此外还有:

自动光学检查

人脸识别

无人驾驶汽车

产品质量等级分类

印刷品质量自动化检测

文字识别

纹理识别

追踪定位

......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的应用。

【机器视觉特点】

⒈摄像机的拍照速度自动与被测物的速度相匹配,拍摄到理想的图像;

⒉零件的尺寸范围为.mm到mm,厚度可以不同;

⒊系统根据操作者选择不同尺寸的工件,调用相应视觉程序进行尺寸检测,并输出结果;

⒋针对不同尺寸的零件,排序装置和输送装置可以精确调整料道的宽度,使零件在固定路径上运动并进行视觉检测;

⒌机器视觉系统分辨率达到×,动态检测精度可以达到.mm;

⒍废品漏检率为;

⒎本系统可通过显示图像监视检测过程,也可通过界面显示的检测数据动态查看检测结果;

⒏具有对错误工件及时准确发出剔除控制信号、剔除废品的功能;

⒐系统能够自检其主要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配有状态指示灯;同时能够设置系统维护人员、使用人员不同的操作权限;

⒑实时显示检测画面,中文界面,可以浏览几次不合格品的图像,具有能够存储和实时察看错误工件图像的功能;

⒒能生成错误结果信息文件,包含对应的错误图像,并能打印输出。

第二节机器视觉产业特性

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

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第三节机器视觉产业链分析

四、机器视觉产业链简介

产业链定义:

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

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

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产业链模型是包含上游产业(原材料等)、下游市场(消费市场)、产业本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以及经销贸易物流服务的产业分析框架。

它能系统地对产业链进行相关分析。

五、上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机器视觉行业主要原材料为照明、镜头、高速相机、图像采集卡、视觉处理器,上游原材料的供给和价格波动对机器视觉行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我国多来原材料产量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保证了机器视觉行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充分满足机器视觉生产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近主要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给机器视觉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资金压力和存货跌价准备风险管理压力。

上游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价格竞争,会导致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下降。

对于机器视觉行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使得机器视觉行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盈利能力增强,加快机器视觉行业发展。

六、下游行业对产业的影响

近几我国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发展迅速,电子制造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机器视觉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下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机器视觉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并且机器视觉行业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提高机器视觉的出售价格,增加盈利。

第四节机器视觉产业政策环境

七、产业管理体制

机器视觉行业的主管部门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该主管单位会向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整个行业协同有序地发展。

机器视觉行业联盟是行业内一个自发性组织,成立于,并于开始吸纳会员,目前已有国内余家企业加入,部分企业还在陆续加入。

其宗旨在于推动中国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推动机器视觉和图像技术的普及,培养机器视觉和图像科技人才,促进中国机器视觉行业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交流。

此外,机器视觉行业涉及到的行业较多,这些行业相关的自律组织也参与到机器视觉行业的相关管理中,如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及标准、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等。

相关的自律组织有: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中国自动化协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等。

此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局等,也参与机器视觉长夜的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八、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国务院于发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期为—。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销售收入均增长%,实现销售收入约.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万亿元,占GDP比重约%,对当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个百分点,出口额达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

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

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

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三,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个百分点,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万人。

保持外贸出口稳定。

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

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提高到%。

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

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

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

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

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

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

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快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

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

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

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中文处理软件(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

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

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

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

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

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

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

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

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

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

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

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

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

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

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

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

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

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

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

落实科技兴贸规划。

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

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

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

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

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

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九、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及《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亿元,较(亿元)翻一番,五间均增速超过%;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亿台、.亿台和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以上,五间均增速分别为.%、.%和.%;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万人,比增长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的%提高到%。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

,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多条集成电路英寸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

积极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创造了全行业/的销售收入、/以上的利润和/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

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连续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

中央处理器(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破,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

高密度离子刻蚀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线。

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G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TDLTE)、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

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万件,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子、平板显示、太阳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