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600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010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原则

四、发展战略

五、发展目标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旅游目的地体系

二、旅游城镇体系

第四章  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一、大力提升丰富观光旅游产品

二、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三、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一、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优化升级

二、构建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服务

三、积极促进旅行社业发展方式转变

四、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和质量

五、全力提升特色旅游餐饮档次

六、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

七、积极发展特色化的旅游娱乐

八、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第六章  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

一、旅游市场开发

二、市场宣传与营销

第七章  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景观保护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八章  区域合作与产业协调发展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二、旅游产业融合与联动

第九章  政策措施保障

一、扶持政策

二、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的战略提升期。

根据自治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制定了各项旅游业发展计划指标。

“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699.39万人次,年均增长7.35%;旅游外汇收入2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4985万人次,年均增长16.78%;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

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超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速度。

2010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142.8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6.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4477.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92.92亿元;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近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31%和服务业增加值的21%。

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名符其实的龙头,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作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进一步提升,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星级饭店262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81家、二星级141家、一星级14家,客房2.61万间,床位数4.83万张;旅行社701家;其中组团旅行社24家、赴台游旅行社2家;全区拥有导游资格证人员17220人,注册导游员8641人;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17.9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89.7万人,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07.6万人,占内蒙古全区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容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05个,其中5A级2个、4A级38个、3A级81个、2A级80个、A级4个,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是自治区首批国家5A级景区。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0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同时,民航、铁路、公路、口岸和通讯、能源、电力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旅游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旅行社条例》和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了旅游行业监管,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对全区旅行社业务类别进行了重新调整,促进了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促进了我区旅游业规范化发展。

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设立了内蒙古旅游信息网站,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启动政务服务公开,有力地提升了全区旅游信息化水平。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举办各类执法、规划、旅游景区评定人员和导游、旅行社经理、饭店管理人员、农牧家乐经营户的培训班近100期,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

(三)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稳固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区及各盟市把宣传促销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实,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连起来”并举的宣传方式。

一是通过积极主动参加国际、国内以及各有关部门、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推介会议、会展、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二是通过举办和开展各种节庆、会展旅游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三是对我区重要旅游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市场互动;四是加强了对东南亚、港澳台以及日、韩传统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五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各种广告进行宣传推介。

通过系列宣传促销工作,有效地巩固了主体客源市场,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四)旅游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区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自治区和各盟市、旗县的旅游资金投入也持续增长,带动了社会资金不断投资旅游产业。

截止2010年底,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的旅游投资总规模为42470万元,其中:

国家资金18770万元,自治区资金23700万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宣传推介、信息化建设等;社会资金(招商引资)367.14亿元,主要用于酒店宾馆、景区开发、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其他方面建设。

    (五)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旅游业发展合力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

一是地方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各盟市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加大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区大部分盟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

二是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城市群和无障碍旅游区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东部盟市与东北三省建立了兴安旅游联盟,极大地推进了东部旅游合作的深化。

自治区积极参与京津环渤海区域的旅游合作,开展了联合宣传推广、对接旅游线路等多层次合作。

自治区积极推进呼包鄂旅游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旅游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自治区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各盟市也相应成立了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全区绝大部分旗县都设立了旅游管理机构,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得到了加强,旅游统计分析、旅游质量监督与执法等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手段进一步强化。

旅游行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与问题同时并存。

一是旅游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4位,仍需提升。

2009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为611.35亿元,位居全国第24位、西部十二省区第7位,旅游经济总量与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有较大差距,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

大资源、小产品,总体经济规模偏小;旅游景区仍以门票经济占主导,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占有的份额少,旅游商品开发层次较低,旅游购物比重偏小,游客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旅游产业带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旅游综合吸引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但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国家级旅游品牌数量少,缺乏世界级精品景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少展示自治区独特旅游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旅游新产品开发建设力度不够。

四是旅游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目前,我区散、小、弱的旅游企业数量居多,大型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尚无上市旅游公司,缺乏领军旅游企业。

全区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营销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匮乏,致使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旅游企业品牌化、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进程缓慢,旅游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各类旅游人才支撑不足。

全区导游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水平高的高级导游员;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酒店服务、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我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旅游业进一步持续高速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我国处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均GDP 近4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迅速到来。

我国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测算,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当前,我国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必将为我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机遇。

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使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的标志性的新起点。

三是国家实施区域振兴战略将推进自治区旅游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的出台,将为我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四是自治区新的交通格局形成将为自治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以大交通建设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这必将为我区直接对接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五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增强内蒙古旅游吸引力。

“十二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开工旅游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将扩大内蒙古旅游的影响力。

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使内蒙古的旅游产品更为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将进一步完善、充实、丰富和提高,同时,随着核心旅游圈、旅游线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优先发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有新的突破,都将使内蒙古旅游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旅游业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全国特别是周边省份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给我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我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企业不大不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有效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精神,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高品位、上档次、成规模的旅游精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坚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传承民族和历史文化,打造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推动内蒙古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是:

——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充分挖掘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草原文化和民俗体验旅游区;

——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散客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

——发挥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跨国旅游,建设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旅游集散地;

——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多种旅游业态,支持工、农、牧、林和红色旅游发展。

    三、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游客至上的观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把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作为第一职责,以游客满意度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效,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市场环境。

同时,增强旅游业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方面的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内蒙古改善民生、富民强区的重要富民产业。

(二)科学转型,创新升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领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在注重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

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推进由单一的旅行社团队旅游服务方式向旅行社组团、自驾车游、汽车俱乐部、网上拼团旅游等多样化散客旅游服务方式的转型。

(三)资源整合,精品推进

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地区协作,推动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特色营造、创新开发和宣传促销,推进由精品旅游景区到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的升级,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全区旅游产业跨越式大发展,推进“中国北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北方最佳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资源保护,低碳旅游

加强优质精华自然景观的保护,坚持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和环境友好型消费。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旅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和生态景区,建立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稳步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五)文旅结合,产业聚集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通过挖掘、整合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化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旅游城镇、特色民族旅游街区,搭建实现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聚集的重要载体,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六)优化环境,促进消费

加快制定出台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的政策和方案,促进旅游消费。

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涵与方式;不断完善旅游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防控力度,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和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七)区域统筹,产业协调

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须重视统筹协调。

加强区内各盟市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我区与北方各省区之间、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和跨境旅游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密切协作关系。

统筹协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交通、农牧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良好格局。

    四、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战略:

生态保护、基础先行、精品带动、开放合作、创新跨越、人才保障。

    

(一)生态保护战略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拥有草原、森林、沙漠等多种生态类型,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我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因此,我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

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生态化的标准和规范来发展旅游业,展现我区的生态美,让游客看到原生态的景观、体验原生态的文化。

要大力推进旅游业节能减排,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合理确定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二)基础先行战略

    制约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最深层的因素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从城市到旅游景区的道路等级较低,尚有不少旅游景区至主干道路没有连接路;全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信息、旅游标识尚未达标,全区主要旅游城镇和旅游线路的游客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自治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制约。

因此,要实现内蒙古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的配套程度。

    (三)精品带动战略

    目前,内蒙古旅游尚缺乏龙头精品旅游区和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引领的旅游精品战略。

要突出我区的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集中精力规划和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培育和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品牌,确保内蒙古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发建设一批以大型旅游度假区、主题旅游文化园区为主导的景区项目,实现旅游产品的大突破,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开放合作战略

    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来我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参与我区的旅游酒店管理,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来我区发展旅行社业务,增强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发挥自治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跨省区的旅游合作,与周边省区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与蒙古、俄罗斯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

积极开展互为旅游目的地宣传,拓展市场,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五)创新跨越战略

    加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旅游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旅游创新体系。

创新体制,建立与大旅游、大市场、国际化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管理;创新产品,建立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要瞄准国内外旅游新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扶持旅游新业态;创新产业结构,按照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新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实现我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人才保障战略

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优良环境。

积极实施旅游信息工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旅游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内蒙古旅游的竞争力。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使我区旅游经济总量增加、旅游接待规模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建设成为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数量指标

——入境旅游。

到2015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00万人次,五年累计860万人次,年均增长6.1%;旅游创汇8.5亿美元,五年累计37.5亿美元,年均增长6.94%。

——国内旅游。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五年累计30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26%;国内旅游收入1490亿元,五年累计578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35%。

——旅游总收入。

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30亿元,五年累计602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8%,相当于全区GDP的8%。

——从业人员。

到2015年,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

表1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年  度                                                                                             

   项  目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累计

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150

160

170

180

200

860

创汇(亿美元)

6.5

7.0

7.5

8.0

8.5

37.5

国内旅游者(万人次)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30000

国内旅游者人均天花费(元)

540

560

580

600

610

——

国内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天)

3.1

3.2

3.3

3.4

3.5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837

990

1150

1320

1490

5787

总收入(亿元)

880

1040

1200

1370

1530

6020

年增长率(%)

20.10

18.00

16.00

14.00

12.00

 

第三章  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一、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自治区“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发展格局为基础,依托草原、沙漠、森林、山地、湖泊、河流、温泉、地质奇观、冰雪以及民俗、古迹、口岸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组合,以自治区东中西部的旅游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为骨架,对全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形成“四大旅游区域、八个核心旅游圈、若干条旅游骨干支线”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一)推进四大旅游区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建设完善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乌海—阿拉善旅游区。

进一步优化四大旅游区的旅游产业区域布局,推动跨区域、跨盟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配置,努力把四大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互补、要素流动通畅、互赢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1、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

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要突出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大温泉、大口岸、大民俗的特色,以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避暑度假旅游以及边境旅游为主题,加快提升冬季旅游和夏季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强化冰雪旅游基地和避暑度假旅游胜地的形象。

运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边境旅游、草原旅游、森林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加速发展红色旅游、农牧业旅游、自驾车旅游、蒙古文化探源旅游等专项旅游。

要重点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阿尔山—柴河、额尔古纳、海拉尔、扎兰屯、牙克石等生态旅游度假地,打造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国家级生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