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328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x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3.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答: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6.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7.“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9.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

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10.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1.简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

(1)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4)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

  

12.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

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1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6.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1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18.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

  答:

(1)邓小平理论包含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它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落后的观念和僵化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因此必须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前提。

正是由于破除了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阶段甚至扭曲的认识,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的不正确思想,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话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它的体现。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彻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保证,也是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20..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

  答:

“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

  

(1)我们党的历史证明,“三个代表”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我们党在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才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否则,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3)坚持“三个代表”,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1.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答: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1)“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的精辟论断;是深入结合我们党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而做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

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创造历史的是人民,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的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抓紧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实践课题。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

22.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

  

(2)发展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3)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系时首先要树立发展的观念。

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

而改革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

要形成并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

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2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答: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

  

(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4.请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在事物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会导致愚昧落后。

(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5.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答: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既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和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目前,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