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251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9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受“某某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的委托,我们对“某某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项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等条件进行调查,收集有关基础资料,并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在认真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某某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某某大学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大学科技园

承办单位:

“某某大学”筹备领导小组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期限:

2年

该项目设于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是全国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以中南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某某矿山研究院、某某中医药研究院和某某建设机械研究院为依托,由某某省、某某市、岳麓区三级政府共同组建,按“多校一园”模式运行,是某某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要求,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现了各种资源在园区的汇聚,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核心的4大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一批企业开始规模化生产,园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作用逐步显现。

二、项目建设单位简介

“某某大学”(筹)是由省计委省教委,由原来“某某书画专修学院”更名为“某某专修学院”。

并以此名称筹造“某某大学”筹资和建设。

国务院指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的积极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关键问题。

”温总理也具体指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为此我们决心要把这所学校建成相当规模的,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民办综合性高等学校——“某某大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贡献。

某某大学是一所民办多学科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科教兴国”,促进二个文明建设,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造福某某子孙为己任。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筹造“某某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应从硬件建设入手,要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档次规划和建设校园。

走集团化,培养适应性(型)强的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综合性大学。

三、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3、教育部关于印发某某副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4、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陈至立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报告

5、教育部关于印发《李岚清副总理在陕西省国家助学贷款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的通知

6、教育部关于印发陈至立部长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7、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通知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4号

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办学秩序的通知

1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

12、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13、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

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通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15、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在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建立工会组织的意见

1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师资格认定收费和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工作的通知

17、某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

18、建设方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19、国家计委计投资[1993]530号文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0、建设部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定额;

21、其他文件资料。

四、可行性报告编制内容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规程等有关政策法规,本可研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综合利用以及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选址、工程技术与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进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论证和研究。

五、建设方案与研究结论

(一)建设内容及规模

1.功能定位

某某大学定位于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学,其学科涉及了目前社会上所拥有的各大学科,并设置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佛教、艺术等专业

2.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

教学硬件设施、电子信息系统、科研设备等

(二)总图布置方案

某某马铃薯产业技术转化基地位于某某高科技园。

本工程主要由六个功能组成,分别是教学中心区、院系教学办公区、教师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主入口区、公共服务(商业)区。

(三)劳动定员及职工来源

本项目共需员工2210人,各类人员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招收。

(四)项目实施计划及招标方案

本项目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历时13年。

本项目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招投标的范围包括:

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建设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调试。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总投资100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金投入885722万元,流动资金114278万元;资金筹措主要为投资方自筹。

(六)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条件具备,工艺技术方案切实可行,项目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政策背景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种竞争的最终是对于人才资源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

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新一轮《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是教育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蓝图。

在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

”在本届政府的工作中,提出要特别把科学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在新一轮《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一些战略重点、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在教育投入、教育法制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保障措施。

其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国家政府给予了民办教育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国家也给予了民办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给予支持。

1、资助政策

经费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关系到民办高校生存的基本前提。

由于这类高校经费自筹,因而,政府是否给予其资助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内容。

我国除了在《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上专门有一章论述"保障与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

从国外来看,给私立高校必要的资助是西方国家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这种资助的额度也在不断加强。

政府资助的目的,一是减轻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促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二是降低私立高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三是通过制定获得资助的条件,对私立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

当前,我国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办学经费自筹",原则上说是对的,但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似乎不应理解为政府无须给予必要的资助。

从我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和政策环境来看,由于个人的财力有限,自筹办学经费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仅靠收取学费来求得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导致路越走越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后劲严重不足。

所以,政府向民办高校提供一定的资助,它将有助于提高这类高校质量。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不可能直接拿出大笔资金来资助私立高校,可采取间接资助的方式,如设立有关的基金会,向私立高校提供经费或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发放学生贷款等。

随着政府资金充裕,将逐步加强资助的力度。

2、产权政策

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如何对待和处理民办高校的资产,不仅影响着每一个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而且也直接关系着整个民办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私立高等教育的产权政策上,当前的焦点在于民办高校财产的所有权(私立高校的财产归属)和收益权(私立高校的投资回报)两个方面。

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

(1)私立高校的财产应当与举办者的财产相分离。

在私立高校存续期间,私立高校的财产归学校所有,私立高校的财产由学校管理、支配和使用,不得转让或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私立高校的财产。

(2)私立高校的积累只能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不得用于校外投资。

(3)私立高校解散时应依法进行财产清算,财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返还或者折价返还举办者的投入后,其余部分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

这实际上就意味着私立高校的举办者和投资者基本上不享受私立高校财产的所有权,也不享有私立高校财产的收益权,使得私立高校的举办者只能"捐资办学",不能"投资办学"。

由于我国目前民间资本尚不雄厚,更缺乏各种公益性的社会基金,政府也无力给民办高校很大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民间捐资办学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教育市场发展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的重新崛起,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我国共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余所,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国家承认学历的42所,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的试点学校有300余所。

民办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市场经济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裂变,民办高等教育正在凭借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营造一个教育的服务市场。

中国出现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现象,为中国教育资源重新配置提供了最好的发展空间,民办高等教育正是在市场化的运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特征之一:

民办高校与资本市场的连姻目前,中国民办大学主要是靠学费支撑学校的办学,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

尽管人们一再呼吁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资助,但从目前中央财政收入的状况来看,这一现象在近期内难以改变。

因此,中国的许多民办大学开始瞄准资本市场,希冀进入资本市场而获得更广泛的融资渠道。

据不完全调查,黑龙江东亚学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院、湖北函授大学、某某涉外经济学院等,正在不同程度地启动了介入资本市场的运作。

事实表明,经费问题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进入资本市场,就难以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特征之二:

以大学为龙头的教育产业集团在我国,目前已出现了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宁波华茂(教育)集团、卡伦湖教育集团、无锡中锐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教育集团、北京南洋教育集团等,这些教育集团以教育就是服务为理念,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实现教育规模的集团化。

以东亚教育集团为例,东亚大学是东亚教育集团的龙头,它是在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一所民办高校,当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步入低谷难以复苏的时候,东亚大学经过近7年的运作,显示出勃勃生机,第一机床厂所属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1所学校全部并入教育集团。

目前,齐齐哈尔市政府又建议把3所市属中专也并入东亚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的崛起,从根本上讲,是对市场经济尤其是对"教育市场"的认识。

教育集团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教育集团"。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教育集团的背后一般没有产业作为支柱,她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或者说是"教育产业"的路子,她的发展轨迹是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换取市场信誉,以竞争的方式争取教育市场中的份额。

特证之三:

私立大学城世纪之交,大学城在各地悄然兴起,例如正在中国规划及已经启动的杭州下沙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首都新世纪大学城、福州大学城、宁波大学城、北京东方大学城、珠海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等。

以东方大学城为例,它目前是容纳国内5所著名大学在内,办学形式各不相同的"大学王国"。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着,大学城的管理方式及运作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以吸引国内外大学到大学城办学为主,有的既吸引其它学校到大学城办学,同时投资主体也独立办学,投资主体在大学城中的角色也不十分清晰,有的扮演的是一个管理和融资机构,有的扮演的是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双重身份。

从发展趋势上看,大学城的意义显然不在其规模的大小,关键是其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

特征之四:

国有民营二级学院公立大学内部举办民营二级学院,正在浙江、江苏、辽宁、上海等部分省市兴起。

从二级学院产生的背景来看,主要是为了缓解扩招的压力和教育经费的不足,作为一种应急的措施。

但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纵观国内民营二级学院,大致有以下各种类型:

公立大学独立设置型;公立大学与企业合作设置型;公立大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设置型;公立大学与国内私立大学合作设置型。

从上述4种办学类型来看,如何界定民营二级学院的性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为二级学院既有公立大学的特征,又有私立大学的运行机制。

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二级学院属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范畴,因为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均不是国家或各级政府。

特征之五:

公立大学转制国有民营二级学院是作为公立大学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而公立大学的转制(或称之为民营化)则是一种全新的体制和独特的模式。

例如浙江万里学院就是公立大学转制的一种尝试。

浙江万里学院的前身为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原则同意后,浙江省政府将浙江农技师专交由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办学,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学院的国有性质不变,但改变了投资主体,适度引用市场或民营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改制近2年来,规模扩大,水平提高,令人刮目相看。

在国家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条件下,以学养学,创建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公共产品民营化,在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始终归属于公共产品,公益性成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或唯一原则。

然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的公共产品也正在受到民间力量的冲击。

万里学院的出现,已经使教育的公共产品出现了一条裂缝。

对于这一现象在中国的走向,目前还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接受的结论。

但是在西方学者眼里,公共产品的民营化"可以被视为公共部门的市场化过程,意即政府逐渐从部分公共部门中退出,或从前台转入后台。

"

四、完善民营的大学肩负着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试验过程,一个改革过程。

尽管目前对其试验与改革的成效还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但它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力是显而易见的,它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等人们常以论道的公立高等教育的弊端。

教育的公益性是相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理想追求。

就这个意义说,只能把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解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或者说是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教育的盈利性是经典的教育理论难以接受的。

但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世界性的教育财政危机始终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似乎都存在教育的"盈利"倾向。

谁是中国教育"盈利"的始作俑者?

公立大学当中是否有盈利行为?

私立教育机构如果不能盈利,其发展资金从何来?

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将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起率先垂范的作用,它应该为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五、“某某大学”的创建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社办高校之典范

我省当前办学主体也已走向多元化,全省社会力量举办的学院和教育机构达1789个,在办学体制改革中正迈着大步代,但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因素,社办高等教育却一直未能拓开局面,大多限制在“专修学院”的范围,停留在大专学历或非学历单项专业上,没有突破,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规模大、高水准、综合性而且能真正与国办大学相媲美的民办大学的创建将会是众多师生、家长们的愿望,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海内外侨胞的大力投资。

“某某大学”顺应潮流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和决策无疑是有远见的。

并且她的创建不但适应了当今来自多元化文化的挑战,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炎帝神农氏及农耕文化的创始人;黄帝是中华始祖,华夏先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某某二帝是广大海内外学子梦魂牵绕,引以为荣的根源。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温历史,挖掘文明古国的文化宝藏,并将其发扬光大,更新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相信“某某大学”的创建将给我省高等教育领域带来勃勃生机。

六、“某某大学”办学模式大胆、开放、独具特色,其培养方向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

目前中国的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原始状态,属于老式的教学方法,只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即可,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大批的学生无法找到工作,其原因是目前大学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不适合社会的需求,许多都停留在书本知识范围,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因此“某某大学”以综合性、实用性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异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研、讨论、实践、创新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和挑战。

重点抓民办普通高校,集文、理、经、管、法于一体,设置各类急需实用专业。

实行“一条龙”教学服务,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到高中,从中专、大专到本科,从成人教育、进修、短期培训到派送出国留学,引外国留学生等等。

七、“某某大学”创建地点的优势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某某大学”建设地点依山傍水,地处我市高校集中区“大学科技园”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岳麓山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基地,是某某高科技园的龙头地带。

这里有闻名于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有全国重点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以及某某省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相邻。

某某第一师范隔江相望,桔子洲头、爱晚亭、南郊公园等名胜景区遥相呼应,是当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同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的地方;是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之场所;是“湖湘文化”之摇篮。

此地实属求学施教,谈古论今,培养英才之理想地。

随着某某市政建设的不断完善,这里的交通将十分便利。

60米宽的沿江大道从北至南,紧贴校园东墙;猴子石大桥(某某南大桥)连接东西,大桥西端引桥直达校园南大门;二环西线紧临校园西边。

“某某大学”建设用地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一生活、学习、工作之理想用地,且此地幅员宽广,四周地势平坦,城乡结合,有很大的拓展余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八、“某某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现实可取的教育资源

“某某大学”所在的岳麓区,目前有十多所国办大学,中、小学校二十多所,在校学生数15万人,中小学生数5万人,正副教授1800多名,高级教授2千余名,中国两院院士6名,有博士、博士后学位的2百余名,一些是全国著名乃至国际上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很大批离退休教师。

“某某大学”紧邻这些学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上均可获益非浅,为“某某大学”的发展创造可贵的条件

第四章市场分析

一、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际,教育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关键领域。

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加速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在这种局面下,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随着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教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暴增,教育产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中,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石,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中,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比例每年提高1%,各地政府也根据实际增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同时,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提高个人的成本分担比例、社会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机制。

1999-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表

时间

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增长率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

1999年

3349.04

13.56%

2287.18

12.53%

2000年

3849.08

14.93%

2562.61

12.04%

2001年

4637.66

20.49%

3057.01

19.29%

2002年

5480.03

18.16%

3491.4

14.21%

2003年

6624.81

20.89%

4200.98

20.32%

统计显示,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7.6%。

2003年我国教育总投入达6624.8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89%,同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3年达到3.6%,并且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年还会不断增大,根据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国家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仍会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长。

对具体的学校个体而言,虽然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基础平台水平高低不一,政府投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行业本身的需求,校方自筹资金、企业赞助将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途径。

而学校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成教收入和校办企业收入,这两项收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资金的区域分布上,仍呈现不均衡状态,华北、华东、华南这些教育发达地区的所占资金比例较高,而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最有增加,但其占据的资金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3年高校教育行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区域分布

区域

华北

华东

华南

华中

西北

西南

东北

分布比例

27.5%

22.3%

14.1%

10.8%

8%

6..2%

11.1%

在2003年高校IT产品的采购中,硬件占49%的资金份额,软件和服务所占的份额开始大幅开始增加。

2003年高校IT投入产品类别分布

产品类别

硬件

软件

服务

合计

比例

49%

38%

13%

100%

从目前IT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看,目前台式PC在大学平均保有量3265台,平均联网计算机约为2956台;中学平均保有量265台,小学平均保有量104台,平均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