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058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docx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

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

汪敬虞

载《近代中外经济关系史论集》

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中,英国的汇丰银行,在整个19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后来居上的主角。

90年代以前的外国在华银行,总行都在本国,银行资本一般都以金本位的本国货币为单位。

只有汇丰银行是唯一的一个总行设在中国、资本也以在中国通行的银元为单位的外国银行。

从70年代开始,世界银价在一段较长的时期中,相对金价而言,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在进入80年代之后,汇丰与它的前辈,在发展的趋势上,也呈现明显的反差。

老一辈银行多数处境艰难,资格最老的丽如银行,竟于1884年停业改组。

相反,汇丰的营业,则日异月新,扶摇直上。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多在世界银价的变动上,寻求解释。

然而这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应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这在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史上,是一个既受人注目然而又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大势出发,就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一点有关的材料和看法,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清理,从而提高对资本、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金融活动的认识。

谬误之处,敬求指正。

一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形势

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对19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形势,作一鸟瞰。

对此,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

一是在整个外国的金融活动中,英国居于主导的地位;一是在英国的金融活动中,汇丰银行居于主导的地位。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外国银行之进入中国,英国以外,还只限于法、德两个欧洲大陆国家。

一直到80年代终了,活动的主角,一个是1860年进入中国的法兰西银行,一个是1872年进人中国的德意志银行。

它们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活动,现在分别扼要加以叙述:

法兰西银行,按照它的法文原名Comptoird'EscomptedeParis,应译为巴黎贴现公司。

它在中国,通称为法兰西银行,①它是法国银行直接进入国外金融活动领域的第一家银行②,是19世纪法国在国外与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最大的金融机构。

这家银行是1848年法国政治经济危机的产物。

这次危机几乎整个地破坏了法国的信用制度。

就在这个当口,基于政府的倡议,它和其他几家银行同时成立,以协助法国国家银行(BanquedeFrance)应付危机时期的信用需要。

④“它充当商人和国家银行之间的中介人,为汇票提供所必需的第三个背书。

”⑤因此,在法兰西银行的成长过程中,它享受了许多优厚的权利。

法。

国政府对银行的国外活动,给予了“官方的支持”。

法兰西银行进入中国的60年代初期,正是老一批英国银行如麦加利、有利等相继成立不久的时候。

法兰西银行这时把触须伸人中国,就是要削弱伦敦在东方贸易市场上的地位,目标是“巴黎替代伦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ShanghaiAlmanac,1865年。

②A.S.J.Baster:

TheInternationalBanks,1935年版,第35页。

③LondonandChinaExpress(以下简称Express),1889年3月15日,第278页。

④M.G.Myers:

ParisasaFinancialCentre,1936年版,第102页。

⑤J.B.Attfield:

EnglishandForeignBanks,1893年,第32—33页。

⑥E.Kauffman:

LaBanqueenFrance,1914年版,第209页。

原来法国是中国出口生丝的主要市场之一。

中国生丝在欧洲的市场,90%是地中海沿海的法国和意大利。

但是,长久以来,中国运往欧洲大陆的生丝,却需要通过伦敦转手,法国购买华丝,必须乞求于伦敦市场,而货款的偿付,也必须乞求于伦敦的汇票。

这是法国资本家有所不甘的一块心病。

为了更有效、更便宜地掠夺中国这一项出口大宗,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要“绕过伦敦市场”,而这首先要求在巴黎、上海之间建立直接的海上运输和金融联系。

这两项工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法国在中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以后,提上了日程。

1860年法兰西银行的进入上海,是这个计划的第一部分的实现,紧接着就是公开受到政府补贴的法兰西火船公司(MessageriesMaritimes)对印度洋航线的开辟。

①不到两年时间,整个计划便在法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宣告完成。

但是,计划不能立刻产生效果。

把持东方海上运输的大英轮船公司(P.&.O.SteamNaVigationCo.)首先站出来采取排斥的态度,要求联合航行香港、孟买之间的英国另一航业托拉斯——中国商业轮航公司(ChinaMerchantSteamNavigationCo.)进行抵制。

②在整个60年代中,伦敦之于中国对欧洲的生丝贸易,仍然牢牢地保持它原来的批发转运的枢纽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法兰西银行也就变得无事可做。

它在中国枯守了10年,眼看着“欧洲商人个个宁愿到伦敦市场去购买生丝,不愿冒投机的风险在中国采购”③,却无力扭转这个局面。

白丝既然紧紧握在英国人手中,它就靠黑土(鸦片)来营养自己。

在整个60年中,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OverlandTradeReport,1862年12月14日,第13—14页。

②OverlandTradeReport,1862年12月14日,第13—14页。

③ReportsfromtheForeignCommissionersatthevariousPortsinChinafortheyear1865.汉口,1867年版,第44页。

土生意成了这个白丝银行的主要营业。

然而,就在这方面,它也竞争不过它的英国前辈,因而由鸦片生意产生的亏累,亦时有所闻。

①虽然它也想把势力伸到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1863年前后在香港设立分行,1867—1868年又先后在天津、福州成立了代理处。

②但是营业的场面仍然没有打开。

70年代初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东方海上运输的局面改观以后,法国银行资本在中国的地位,才随之有所改变。

当欧洲大陆到中国的航程大大缩短,中国出口生丝有80%以上直接运到里昂、马赛之时,当法国丝业中心接受中国运来的生丝两倍于运往伦敦之时,当法国的丝织业广泛地吸引着商人以至大英轮船公司也不得不参加中国马赛之间的运输之时,法兰西银行也就逐渐显示出它的头角来了。

③随着贸易的发展,银行在周转贸易上的利润,也有显著的增加。

70年代后期,银行发放的股息一度处于领先其他各外国在华银行的地位。

80年代后,法兰西银行在中国的活动,更从贸易领域扩大到财政领域。

为了这个目的,它在1885年和1887年两年,先后在天津、北京两地设立了分行。

在中法战争后中法新约的鼓舞下,一个法国辛迪加在天津成立了,作为它的主要支柱在幕后进行活动的,就是法兰西银行。

⑤除了幕后支持法国辛迪加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NorthChinaDailyNews(以下简称DailyNews),1866年11月21日,第2323页;1866年12月14日,第2403页。

②东亚研究所:

《诸外国の对支投资》,1942年版,第121页、第124页;DailyNaws,1867年10月17日,第3435页;C.Mackenzie:

Realmsofsilver,1954年版,第77页;TheChronicleandDirectoryforChina,Japanandthephilippine(以下简称Chronicle),1876年。

③A.R.Colquhoun:

TheOpeningofChina,1884年版,第28页。

④ReportsonTradeattheTreatyPortsinChina(以下简称TradeReports),1879年,I.第105页。

⑤Express,1889年3月15日,第278页;5月3日,第451页。

DiplomaticandConsularReportsonTradeandFinance.China(以下简称ConsularReports),1886年,天津,第3页。

外,银行还直接出面兜揽生意,“和首都官员在金融上打交道。

”①既包括辛迪加的津沽路借款和旅顺港口工程借款,又有银行自己出面的三海工程借款和内务府修缮借款。

但是,看来时机还没有成熟,所有这些借款,或停留于纸面上,或以功败垂成而告终。

到了80年代末期,法兰西银行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这就是1889年的改组。

这次改组的原因,是由于总行在法国本土铜矿投机上的失败。

③这次投机的失败,使银行把所有的财产全部抵押给法国国家银行。

④银行业务,一度陷于停顿。

但是在法国国家银行的支持下,这个银行渡过了严重的危机。

以前任法国国家银行总裁丹诺曼蒂(M.Denormandie)为首的法国金融巨头,组成了新的法兰西银行(ComptoirNationald'EscomptdePar-is),企图恢复并增强自己的力量⑤。

然而为时不久,它的地位就为1894年进入中国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deL’indo-Chine)所取代。

德意志银行是德国号称四大银行巨头的四D银行之一,在四D银行中列为首位。

⑥它的成立是德国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它成立的第二年(1871),普法战争以德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德国全国的统一,金本位的实行以及法国的巨额赔款,给德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出现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产业振兴时期。

适应产业资本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87年8月3日,第143页。

②汪敬虞: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83年版,第254—256页。

③④Express,1889年3月15日,第278页。

⑤Express,1889年5月3日,第450页。

⑥H.Feis:

Europe:

TheWorld’sBanker,1870—1914,第63—64页。

四D银行

即DeutscheBank(德意志银行);Diskont0—Gesellsehaft(贴现公司);DresdnerBank(德勒斯德勒)和DarmstadterBank(丹穆斯达脱银行)。

由于它们的名称都以D起头,故称四D银行。

德国的银行资本也有一个空前的发展。

当其他银行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国内产业的时候,总行设在柏林的德意志银行却把它的注意力转移到海外贸易方面。

它把“扩大和便利德国对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海外市场的商业联系”作为自己的目标,特别是要把“德国的海外贸易从英国的居间中解脱出来。

”①在这个目标之下,它在德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不来梅和汉堡以及国外的伦敦和横滨等世界贸易中心,都相继设立分支机构。

②它以1500万泰采尔(Thaler)的实缴资本③,用参与制的方法④,参加德国企业在国内外各地的投资。

通过这个办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相当周密的金融网。

在中国,它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分行,于1872年6月在上海成立⑤,并且积极展开了商业抵押放款的活动。

它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不仅贷款给外国洋行,同时也贷款给中国商人。

⑥但是在它所经营的商业放款中,倒账迭出,营业始终未能摆脱困境。

“东方贸易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加上汇率的下降,无疑地挫伤了柏林的董事们的乐观设想。

他们从前几年其他东方银行所获得的成果中,断定现在实际所做的生意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好。

”终于在1875年5月撤退了上海分行,横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施丢克尔著,乔松译:

《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1963年版,第108页。

②P.B.Whale:

JointstockBankinginGermany,1930年版,第16页,第20页。

③最初资本为1000万泰来尔,1874年增到1500万。

1泰来尔约合中国银两5钱,全部资本合750万两。

参阅DailyNews,1872年5月1513,第445页;Shang-halEveningcourier,1872年5月20日,第459页;Herald,1874年2月19日,第168页。

④所谓参与制,即在其委托代理的企业中参加一部分投资,以节省设立分行的费用,而收到设立分行的效果,同时又在资本上支持了受委托的德国企业。

参阅Baster,TheInternationalBank,第23页。

⑤DailyNews,1872年5月15日,第445页;ShanghaiEveningCourier,1872年5月20日,第459页;C.Mackenzie:

RealmsofSilver,1954年版,第78页。

⑥DailyNews,1873年4月23日,第371页;1983年11月15日,第475页。

分行亦与此同时收歇。

①这样,不过三年就停止了它在整个东方的活动。

在德意志银行进入东方的同时,总行设在不来梅的德意志国民银行(DeutscheNationaBankatBremen),也试图进入中国。

这家银行的资本也是1500万泰来尔,实缴一半。

1872年3月在上海、香港两处同时设立代理机构,分别由在中国的两家最大的德国洋行——禅臣洋行(Siemssen&.Co.)和美最时洋行(Melchers&.Co.)代理。

③其中香港的代理机构,一直到80年代还继续存在④,上海方面,则无声无息,大约不久也就从中国撤退了。

自此以后,将近50年间,中国境内不再见有新设的德国银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资本停止了在中国的金融活动。

当80年代初外国银行对中国政府的借款活动进行争夺之时,德国银行资本就是冲击英国独占地位的主要力量。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活动,在80年代的后期,柏林的领袖银行就开始了在中国设立专业银行的酝酿,从1887年开始,在中国进行借款活动的主要角色——德意志银行、贴现公司和瓦沙公司(RobertWarschauer&.Co.)已经计划成立一个新的辛迪加⑤,以便在中国设立一个新的德国银行。

⑥随着德国国内银行资本的集中化和国家化,一个野心更大的计划很快地就要出现了。

这就是一个以汇丰银行为模型的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Bank)在1890年的出现。

它距离德意志银行的撤退,有整整15年的时光,而发动这个计划的正是从中国撤退而又在德国政府直接支持下的德意志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75年4月15日,第356页;《申报》,光绪元年二月十三日。

②M.Pohl:

TheDeutscheBank’SEastAsianBusiness,1870—1875,1977年版各页。

③DailyNews,1872年3月16日,第245页;Herald,1872年8月31日,第184页;ShanghaiEveningCourier,1872年5月4日,第407页。

④Chronicle,1880年,1881年,1882年。

⑤在此以前两年(1885年),德意志银行曾计划与汇丰银行共组一辛迪加,未成。

故此称为新辛迪加。

参阅F.H.H.King,TheHistoryof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卷1,1987年版,第544页。

⑥Herald,1887年12月8日,第611页。

然而尽管如此,在整个80年代,相对于英国银行资本,德法两国仍处于劣势的地位。

这个时候的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中龙头依然是拥有汇丰、麦加利、有利、呵加剌和丽如五大银行的英国资本。

而在五大银行之中,汇丰当仁不让,独占鳌头。

现依次略述各自的情况:

1.汇丰银行。

1881—1890这十年中,汇丰银行曾经两度增加资本。

第一次在1882年底,由500万元增加到750万元,①于1884年招足。

另一次在1890年6月,由750万元再增加到1000万元,②于1891年招足。

我们知道,在汇丰银行成立之初,它的额定资本就是500万元。

③从1864年成立到1882年,18年中,汇丰银行没有增加资本。

我们又知道,它的资本由1000万元再增加到1500万元,是在1907年6月。

④从1890年到1907年17年中,汇丰银行也没有增加资本。

只有在这10年当中,它连续两次增资,8年之间,把资本扩充一倍。

这充分证明:

19世纪的80年代是汇丰的实力迅速增长的时期。

银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是汇丰一再增加资本的唯一动力和主要来源,这10年中,汇丰银行的盈利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82年11月10日,第1214页;《申报》,1883年1月9日。

②Herald,1890年6月6日。

③汪敬虞:

《汇丰银行的成立及其在中国的初期活动》,载《经济研究所集刊》,第5集,1983年2月。

④Herald,1907年6月。

King:

TheHistoryof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1988年版,卷2,第67页。

表1中的“盈利”只是表面的数字。

撇开账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的隐藏利润不说,单就这个被缩小了的盈利而言,可以看出,无论是其中支付出去的股息,或在盈利以外保留下来的准备,它的增长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

拿两次增资的1882年1890年来说,这两年的盈利,分别达到资本的25%和27%。

这样高的利润,就是“汇丰银行的创始人也从来没有料到”。

①正如董事会主席在1890年的股东大会上所说:

“在它的发起人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82年8月25日,按当年资本尚未增足,仍按原资本计算。

中,对银行前途最抱乐观的有钱人,也不曾料到它会扩张到这样大的范围。

”①

在迅速上升的银行账面盈利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准备提存保持更高速度的增长。

从表上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中,账面盈利的平均增长率是26%,而准备提存的平均增长率则是35%。

在进入80年代的前夕,银行的准备金已经达到150万元的高峰,这一年的董事会却提出一个250万元准备的目标,公开宣布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不再增加股息。

②不到三年(1882年),这个目标便已经达到。

③就在这一年,汇丰银行实现了第一次增资。

第二年(1883年),由于银价的继续下跌,为了“应付支付金镑股息时汇率波动的需要”,银行在一般准备之外,又在所谓“股息调整账”(DividendAdjustmentAccounts)的名义下,新置一个股息平衡基金(DividendEqualizationFuhd)。

④这一年年中的准备金,达到了348万元,董事会进而宣布:

“几年以前,我们认为250万元的准备金,已经到了顶点,现在我们有希望提出500万元的目标。

”⑤这个目标,在第二年(1884年)就达到了。

这一年年中,准备金和未分利润总共达到506万元。

⑥而当时间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又提出一个750万元的奋斗目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90年3月7日,第282页。

②Herald,1880年2月26日,第172页。

③Herald,1883年3月7日,第267页。

④Herald,1883年9月8日,第286—287页。

⑤Herald,1883年9月8日,第286—287页。

⑥Herald,1884年9月6日,第275页。

⑦Herald.1891年3月13日,第308页。

准备提存,实际上是利润的资本化。

它的增加,同时又是原有资本增值的主要因素。

在汇丰银行准备金第一次达到250万元、同时银行举行第一次增资的时候,股票升水由1881年底的119%上升到167%;①而在汇丰第二次增资、同时提出750万元准备的奋斗目标时,股票升水又由前一年的186%上升到255.5%。

②而股票的升水,却又移存到准备项下。

利润的资本化,资本的扩充和资本的增值,彼此促进,相互提高。

和汇丰比较,总行设在英国本土的老殖民地的银行——丽如、麦加利、有利、呵加剌的境遇,除了个别的以外,都显得逊色得多。

现在让我们分别看一看这四家银行在这十年中的变迁。

2.丽如银行它是最早受到银价跌落的影响而发生亏损的银行之一。

从70年代末开始,在以后的六年中,营业一直陷于停顿的境地。

③1879年它在南非伊丽莎白港的分行,由于发生严重的亏损,被迫卖给了非洲银行(BankofAffrica,Ltd.),④动摇了它在南非洲的基础。

1883年又由于投资锡兰咖啡业和毛里求斯糖业的失利,使得银行不但付不出股息,⑤而且使面值25磅的股票直线下跌至4磅。

⑥由于接连两次的严重挫折,银行的董事会在1884年上半年不得不把资本降低一半,以符合资本的实值,并且打算申请改为有限公司。

⑦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能够解脱银行的困境。

这个在东方世界活动了近40年的英国最老的殖民地银行,终于在1884年5月倒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83年1月10日。

②DailyNews,1891年1月1日,第3页。

③Express,1879年6月13日,Mackengie,第645—646页;RealmsofSilver.第74页。

④BarclaysBank:

ABankingCentury,1836—1936,1938年版,第146—147页。

⑤Herald,1883年8月10日,第169页。

⑥Herald,1884年5月16日,第577页;Express,1884年5月9日,第506页。

⑦Herald,1884年4月25日,第476—478页;1884年5月9日,第520页。

⑧Express,1884年5月9日,第506页。

老丽如银行停闭以后,新丽如的组建随即在酝酿之中。

9月新丽如银行宣告成立。

新银行的组建者,都是英国本土和在印度殖民地银行首脑。

银行额定资本为200万英镑。

①实付资本到1890年止,不过60万磅。

②尽管银行的存放和账面上的资产估值,历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⑧但就在这个时候,银行不稳的消息,已经有所传闻。

④1892年当银行营业表面上正在节节上升之际,伦敦总行却传来了停业清理的消息。

把股东和存款人惊得目瞪口呆的是:

银行实缴资本不过60万磅,而各分行的损失却超过了85万磅。

除了吃掉全部准备金8万磅以外,还超过实缴资本17万磅以上。

⑤四名银行董事都在银行账上欠了一屁股债款。

其中一手经办丽如银行地产公司(TheOrientalBankEstatesCo.)的老董事卡基尔(W.W.Cargill),除了吸去银行的投资35万多磅以外,还加上了72000英镑的银行透支!

⑥这种离奇的局面,使丽如在当时人的笔下,落得一个“坏银行”的骂名。

3.呵加剌银行。

它是继丽如之后倒闭的英国算东方银行之一。

在80年代当中,它的经营业绩,有一阵子还算不错。

在1884年以前,银行的业务,无论是伦敦的总行或各地的分行,都能“继续保持繁荣”⑧。

在中国,上海分行的业务,在这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Herald,1884年8月22日,1885年9月19日,第351页。

②Herald,1891年1月30日,第134页。

③汪敬虞:

《从丽如银行的历史看十九世纪外国银行侵略中国的特点和进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利》第4集,1983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