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642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docx

课题组偏科生形成的原因

《促进初中偏科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子课题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领导小组

课题组副组长:

王文武、高勤勇

课题组成员:

石秀银、朱勇、胡化军、高云仁、苏燕、胡明坤、闫金山、王雷、查彬、李远朴、童磊、徐景美、常红梅、周云洪。

学校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由王忠辉校长担任负责人,凤台四中全体教师为实验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为成年后更好地走向专业发展做好准备的关键时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

但是,根据观察,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长期存在着“重视对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放弃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的偏科现象。

形成偏科现象的原因很多。

学生自身因素,如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方法和态度等;外界因素,如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会使孩子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倦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中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众所周知,学习偏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因此,有必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偏科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多层原因,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还能影响学生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为学生今后良好发展、真正成才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成果,也能给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提高教师针对性教学和辅导能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从而为预防学生偏科现象的产生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1、根据一个人在初中阶段成长的必然要求,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让其学科均衡发展并提高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偏科现象、实现偏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发掘出其中理论性的东西。

2、加强对学生偏科的监控,分析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提高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的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形成偏科现象的原因,使教师更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偏科”、“弱科”,提高“全科”成绩,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真正的使教育教学为造就人才服务。

4、使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初中阶段各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各科知识都应该在他们身上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最终成为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才。

5、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针对性教学和辅导能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偏科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虽然有解决学生偏科方面文献发表,但对学生偏科原因的研究很少。

六、课题的界定和假说

1、概念界定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初中生,探究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家校有效结合,逐渐转变偏科学生的弱势学科,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全面发展。

2、实验假说

针对初中学校中切实存在的偏科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利用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利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采用一系列的转化手段,在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中不断前进,从而可能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近而形成理论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初中学生偏科现象普遍存在是客观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有效学习理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个人发展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因果论等是理论依据;我校教师身处初中教育教学第一线,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八、评价研究实施方案。

1、问卷调查法:

对全校各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偏科现象存在的原因。

2、个案分析法:

对于有偏科现象的部分学生采用咨询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偏科现象存在的原因,形成个案研究档案。

3、访谈研究法:

深入到班级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偏科现象存在的原因。

并作记录。

4、采访有关专家和教:

很多专家告诫,要从大的方面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尺度等等。

九、研究对象

全校所有班级的偏科生。

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初中生偏科现象存在的状况以及初中生偏科现象产生的多层原因,具体做法如下:

1、偏科产生的原因分析:

按照兴趣差异、性别差异、学科差异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调查,归纳出偏科现象存在的现状及原因,使纠偏工作有针对性的得以开展。

2、提高领导重视程度,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努力为偏科生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把握好偏科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环节,在纠偏时讲究对症下药。

十一、课题研究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

摸底调查(2010年6月——2010年10月),通过多种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摸底调查,掌握我校初中生存在哪些偏科现象,收集材料。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针对收集的材料,分析总结出现这些偏科现象的原因,举行“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研讨会议,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

第三阶段:

成果形成(2010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原因的课题研究报告。

十二、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预期成果:

1、在理论层面上,形成研究成果。

2、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科研论文。

保障措施:

1、由教育局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力的保障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2、由课题组牵头,全体教师参与研究,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专业理论把握的正确性。

3、科研骨干参与并组织研究,保证了课题研究目标的准确性、成果的规范性。

4、课题经费预算保障,由上级领导主管部门支持。

“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课题研究会议

(一)

会议时间:

2010年10月12日

会议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会人:

王忠辉、王文武、高勤勇、石秀银、朱勇、胡化军、高云仁、王雷、苏燕、胡明坤、闫金山、查彬、李远朴、童磊、徐景美、常红梅、周云洪、全体班主任、各年级组组长。

发言人:

马树杰、朱莉、苏燕、常红梅

主持人:

王文武

会议内容:

汇总调查问卷结果,就中学生偏科现象产生的原因各抒己见。

主要发言人记录:

王文武校长发言:

偏科现象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已为关心教育的人们所关注。

而我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偏科生既具有所有偏科生的共性,又具有异于城市和农村偏科生的特质。

因此,研究并了解城乡结合部偏科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请大家对偏科生形成的原因教学探讨。

马树杰老师发言: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

但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

即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喜欢的学科,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

久而久之,学科成绩就出现较大差异,形成“强科”与“弱科”之分。

下面笔者就中学生偏科现象的原因提几种拙见并就如何促进偏科学生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中学生偏科现象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原因:

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喜欢满堂灌,没有激情,缺乏吸引力,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枯燥、出现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偏科。

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持挑剔态度,学生稍有过错便严加指责,或是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考试时故意出难题,或是改卷时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败中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还有的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些教师眼中往往只有优秀学生,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学不好和厌学的原因。

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

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任教该科教师所致,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习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学生原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应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

加德纳认为这7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

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功夫下在这门课上。

3、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三、传统的考试制度导致:

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选拔性的考试还带有较强的片面性,几张试卷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

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教师和家长只抓考试的几门课程,学生也只学习考试的那几门课程,这样一些科目就只有“靠边站”的分了。

对于这些科目,即便是教师出花样去教,学生也不会去用心学习。

四、家庭影响:

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如家长爱好文娱,家庭艺术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音乐;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

朱莉老师发言:

我是一位年轻教师,从两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总结了偏科生现象出现的原因。

独特的喜好和兴趣是造成考生偏科的最基本原因。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喜好和兴趣上。

有的考生就是喜欢数字化的东西,凡是遇到数字类的内容就愿意学、喜欢学,同时,他们不喜欢文绉绉的东西,凡是遇到拽文的内容就反感、就排斥。

有些同学则相反。

虽然现在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这样的喜好与性别相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男女生在喜好的科目上确实有各自的倾向。

这也就是为什么理科有优势的往往男生多,而文科有优势的往往女生多。

学生与老师关系的亲疏也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某一学科的成绩。

在中学时代,学生一般对上课生动活泼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或者极具亲和力的老师会特别喜欢,而对于那些照本宣科硬搬硬套或者性格古板的老师会望而生畏。

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完全不同,这样将大大影响他们成绩。

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是造成学生偏科的最主要原因。

学生能够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哪一科比较薄弱或者对某一位老师有成见。

可是,这些原因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偏科现象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使之慢慢成为自己学习上的鸡肋。

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也说明了考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倘若能够在刚刚发觉的时候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应该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心理素质的极度不成熟这是造成学生偏科的最关键原因。

攻破偏科难关,首先要过的就是心理关。

有的学生在了解到自己某一科处于弱势之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遇到某一科题目的时候,还没看题就极度紧张,不断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又或者在奋力拼搏追赶的时候,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轻言放弃,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斗志;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当中极度敏感,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触动心弦,唯恐再与其沟通,这些或许就是造成偏科现象的关键因素。

 因此,老师家长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找借口,首先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

特别要叮嘱他们的是,后面补习弱科的过程也会非常痛苦,倘若能够咬紧牙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迅速化弱为强,很快就可以使自己的弱科不再弱,强科更加强。

苏燕老师发言:

偏科现象在我们学校很普遍,从我的调查和分析,偏科是由如下几种原因引起的:

首先是缺乏兴趣。

对某学科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偏科,我认为这又分三种情况:

1、缺乏兴趣、被动学习进入不了状态,学习效果不佳,天长日久造成偏科。

2、因为和代课老师之间发生了矛盾,最终减退了学习该学科的热情而失去兴趣。

3、学习的方法不当总是收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降低了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偏科。

其次是基础的薄弱。

可能小学时某一科的成绩就不太好,一直努力也还是没有什么起色,基础没打好,到了中学学起来吃力,如果频繁的测试再挫伤了他们的信心,他们便会自暴自弃,越不想学这科成绩越差,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越偏越远。

再次是不喜欢任课老师。

孩子非常天真,他们的单纯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好恶不记后果的表现出来。

我们曾经就有那么两位学生,反感某位老师,上课一起画漫画丑化他,更别谈让他们去聚精会神地去听课了。

最后是认识不到偏科问题的严重性。

特别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觉得中考距离自己还十分遥远,既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也没有认识到偏科给自己中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会想到自己将来可能会因为5+0=0或6+0=0的问题而贻误终生

另外,某学科的学习压力过大,让学生不堪重负采取了放弃等原因也是导致学生偏科的原因。

常红梅老师发言:

偏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放弃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的现象。

偏科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一般是:

对不感兴趣的科目,用在上面的时间很少,不认真听课,敷衍作业,成绩不好;而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的功夫则很多,成绩较好。

还有的学生因为某一学科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对这一学科产生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变的越来越差。

偏科现象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偏科生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现粗略归纳一下。

一、偏科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应该是多元化的:

每种智力发展史不一样的,如有的人语言智力发展快,表现在学习上偏爱语言;有的人数理智力发展快,学习上偏爱数学,有此可见,学生偏爱对什么学科的学习,跟不同的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2)、兴趣所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

(3)、主课和副课之分。

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课程分为考试科目(主课)和非考试科目(副课),他们重视主课、轻视甚至忽视副课。

更严重的是一些家长还积极支持孩子们这种偏科的学习。

(4)、学生有畏难情绪。

由于某一学科不好学、难学,几经努力学习不见成效,最后索性放弃。

2、家庭原因。

现在不少家长不了解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目光短浅,眼只盯着中考科目,甚至只重视孩子学习语数外,认为政史平时学习都不重要,中考开卷抄书就行了,造成部分学生偏科。

3、学校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些初中学校过分强调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而重点高中录取时,最看重的是中考成绩,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偏科。

4、老师的原因。

学生学习偏科,受老师的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欢该科老师所致。

偏爱某一学科,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学生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导致恶性循环。

5、班主任的原因。

有的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引导、学习方法指导时,只让学生重视考试科目甚至语数外几个“大科”,这也势必造成学生偏科。

“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课题研究会议

(二)

会议时间:

2010年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学校会议室

参加会议的人员:

王忠辉、王文武、高勤勇、石秀银、朱勇、胡化军、高云仁、王雷、苏燕、胡明坤、闫金山、、查彬、李远朴、童磊、徐景美、常红梅、周云洪、四中全体班主任、各年级组组长。

发言人:

徐景美、谢朗、张捷、彭少昌

主持人:

王忠辉

王忠辉校长:

今天我们就初中生偏科现象形成的原因继续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形成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徐景美老师发言:

所谓偏科是指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喜欢的学科,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

久而久之,学科成绩就出现较大差异,形成“强科”与“弱科”之分。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等方式,对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偏科现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偏科在农村中学学生中普遍存在,而造成学生偏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个人因素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保持着原始的、单纯的喜好倾向,并且凭着这样的倾向思考问题。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异常,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也不差;不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味同嚼蜡,效果当然也不会好,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感兴趣的学科学习更差,学习越差的学科越不感兴趣,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弱科”。

二、学校的因素

“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老师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有的老师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有的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有的老师上课能旁征博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这门课,这门课就成了学生的“强科”。

相反,有的老师教学观念陈旧,上课没有激情,教学方法单调,上课时不能平等对待好差生,对待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是讽刺挖苦,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厌学现象的出现,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发展为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这门课,这门课也就成了学生的“弱科”。

学校的教学设施的完备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全面发展。

如果比尔.盖茨不是出生在那样富裕的家庭,不是就读于拥有数百万美元一台的计算机的贵族学校(上世纪六十年代),比尔.盖茨就不可能因为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谛造一个庞大的微软帝国。

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比较缺乏,象音体美等科目在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样学生的爱好兴趣也比较贫乏,出现“弱科”偏科现象也是较普遍的。

三、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许多家长会把自己对一些科目的看法传达给自己孩子,从而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和思维。

曾经不止一次听一些学生家长自己的孩子说:

语数外重要,其他的暂时学不好也没有关系。

这样会使许多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

语数外是主科,重要。

这样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学科上,其他的为学科不学或者说不认真学,形成了所谓的“弱科”。

还有就是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一般来说,搞艺术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艺术科目感兴趣,家庭文学氛围较浓的,孩子会对文学及相关的文科类的科目感兴趣,语文等文科相对来说就成了“强科”。

四、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了,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得以真正的落实,现在仍然是一考甚至多考定终身的社会。

所以,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考、高考考试的科目是主科,其他的科目是副科;分值高的科目是大科,分值低的科目是小科。

象类似的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语数英,才能在社会上立住跟”,学生大都耳熟能详,这些顺口溜传达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学好所谓的主科、大科就行了。

其他的科目学不学无关紧要,学好学不好也无关紧要。

这样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所谓的主科和大科上面,这些科就成了“强科”,其他的一些所谓的小科和副科就成了“弱科”。

这也导致了偏科现象的出现。

谢朗老师发言:

在校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当普遍:

部分学生某几门科目掌握得很好,甚至在全班或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但某一两门科目却处于中下水平或更低。

这类的同学就是典型的偏科生。

通常称这种现象是偏科现象。

这种偏科的现象是的本质是什么呢?

无论是学生自身的感受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都不难察觉:

有些同学对某几门科目不感兴趣,用在上边的时间不多,而在那几门感兴趣的科目上肯于下工夫,结果就出现了成绩不平均的现象。

还有的同学对部分科目不感兴趣甚至于产生了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所谓兴趣则是人的心理态度的一种表现,可见:

偏科这种表象的本质属于心态问题。

而对于这种心态的形成因素却很少有家长和老师究其根源。

近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分析得出学生偏科心态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根本因素。

一:

教师问题。

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

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任教该科教师所致,偏爱某一学科,能使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

家庭影响。

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如家长爱好文娱,家庭艺术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音乐;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家长日常生活中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理性,则孩子很可能擅长理科;若家长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亲朋情感交流丰富,语言表达细腻,则孩子常常偏好语言学科。

不一而足。

三、学生原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应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

加德纳认为这7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

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功夫下在这门课上。

3、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的学习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四:

中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以上四种因素往往并非独立地作用于同一个学生,它们很可能交织并发,即多种因素表现于同一个偏科的学生。

也可能同一个班级内多个学生侧重于同一个因素。

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或多方努力,或群防群治,及早纠正。

张捷老师发言: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

但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

即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喜欢的学科,而忽视甚至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

久而久之,学科成绩就出现较大差异,形成“强科”与“弱科”之分。

偏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严重的偏科会对成绩产生消极的影响。

按传统的智力观,这是由智力因素引起的,不可改变,很多家长,老师,学生就选择了放弃。

这是不可取的。

如果认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能加以合理的解释,不论是对于学生本身,还是对教育工作者们,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要用现代的心理学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只要打好基础,消除消极情绪,偏科现象就会明显地改善。

中学生偏科的原因大致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