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629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docx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成果总结报告及附件

 

成果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果主持人张合兵

成果完成人牛海鹏张小虎赵素霞傅建春

李春意王宇张梦琳

成果完成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二〇一三年九月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同时,河南省也担负着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

要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国土资源保障是关键,其中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撑是重点。

《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提出,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与国土资源经济拔尖创新型人才、土地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重点,为提高国土资源节约和管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土行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国土资源行业管理已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行政+技术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还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国土行业管理和技术需求、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专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优势,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办出特色,同时培养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国土行业需要的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国土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项目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形成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引入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思想,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运用系统分析法客观分析了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规模、层次、类型等需求态势,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的提出

针对国土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通过院校调研、单位走访、国土部门调查等,系统分析拔尖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类型等,结合学校工科特色,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围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工程化”、实践能力“强”、思维“新”的人才新需求,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

2.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确定

在系统分析拔尖型创新人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即培养学科知识交叉与协同创新能力融合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具有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土领域有自我更新完善的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既掌握管理学科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技能。

3.建立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及其实现途径

运用系统分析法,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思想,建立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即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土地相关技术问题或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等7种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60条的知识能力要求,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出了专业知识能力的实现途径。

4.优化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工科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建立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全面修订了2010、2012、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科学定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50门次专业课教学大纲,除强化专业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办学特色外,进一步突出土地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改革实践,形成“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国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基于聚类分析模型梳理了学科知识结构与课程模块,构建了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

1.创新了学科知识结构平台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土地学科为核心,融合测绘、地信等学科,基于聚类分析模型梳理了学科知识结构,构建集国土执法、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与利用、整治与开发、土地产权市场评估、调控与监测等在内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类学科知识平台。

2.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以四类学科知识平台为基础,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构建了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按照弹性学制要求,从资源共建共享出发,科学分工、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三)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开展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

1.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全面更新教学内容

围绕学科发展前沿与技术需求,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平台,拓宽专业视野、精炼教学内容、充实主干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2.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新方法

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新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将课堂教学与案例、现场参观、自学、双语教学、多媒体、专业网站等相结合,教学与科研、老师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明晰实践创新能力与实现路径关系,构建了“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实践教学新模式

1.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引入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强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培养,形成了求实、严谨、奉献、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

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于全过程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研究创新等三种能力,构建了学科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3.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的形成

通过整合仪器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技术装备等提高实验硬件水平,同时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在优化与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同时,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了校企协同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SRTP等活动,创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第二课堂”。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鲜明特色为着眼点,基于“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工管结合”,以工程技术为主,管理为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创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水平。

(1)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国土行业发展与管理方式转变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新需要,结合学校工科特色,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以拓宽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平台为支撑,与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了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

紧盯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搭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科知识结构平台,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3)构筑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于全过程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研究创新等三种能力,构建了学科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四、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了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成果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国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运用成果全面修订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0、2012和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类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增设了《土地整治规划学》、《土地形势政策学》等课程,建立了以“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进行了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网站,采用SAKAI系统进行《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网络教学。

经过改革实践,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建立的课程新体系,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土行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践创新能力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比重,集中实践总学时达38周,计38学分,课内实验达184学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15门次,增加实践创新性项目36个,综合性、协作性实验比例达75%;投入50余万元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新增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基地6个,形成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成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8人次荣获各级测绘技能大赛奖励,5人获得MapGIS工程师资格证,3人次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2人次荣获挑战杯奖励,参与科研项目达到42人次。

(三)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获得社会高度评价

成果提高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

据统计,15人就业于市县国土局、28人就业于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河北中色测绘院、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质量位列学校前列。

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3.4%,考入“985”、“211”院校及中科院的比重上升到60%,多人次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名牌院校。

(四)有力支撑了专业学科平台建设,促进了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

改革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学科专业及平台建设,获得的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是全省首家土地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成功获得了公共管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公共管理一级硕士授权点;获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成果还应用于学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等土地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同时支撑了测绘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GIS人才培养模式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

(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累计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篇,主编或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管理学总论》、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等教材2部,目前参编国家级行业等规划教材3部;建成了《土地开发复垦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经济地理学》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课题组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本科教学质量评价良好以上18人次;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4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地厅级奖励5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六)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相关院校,成效显著

项目组自2010年以来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交流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述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成效显著。

上述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借鉴成果先后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内容,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就业及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同时,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中国土地学会年会等宣读交流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成果的影响力。

五、附录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鉴定证书(豫高教改鉴字[2013]088号)1份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略)

(三)发表教学改革论文

1.王新闯,张合兵,王世东.“GIS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139-140.

2.赵素霞,张合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43):

299-300.

3.张小虎,孙茜,张合兵.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

183-184.

4.张梦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

112-114.

5.臧妻斌,傅建春.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8):

37-39.

6.张梦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255-256.

(四)主编/参编规划教材

1.刘文锴,张合兵,牛海鹏.土地利用规划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2012.

2.陆红生,李明秋,等.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

(五)获得的阶段性教学成果奖励

1.数字时代《地下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

2.测绘工程“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三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

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河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

(六)人才培养成效材料(考研、就业、竞赛等)

1.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考研录取情况

2.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就业情况

3.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学生竞赛、荣誉等称号

(七)修订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河南理工大学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河南理工大学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河南理工大学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八)支撑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1.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批准文件(国土资发[2011]183号文)

2.公共管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批准文件(豫教高[2012]186号)

3.公共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文件(学位[2011]8号文)

4.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批准文件(校社科[2013]1号文)

(九)项目成员教研能力发展(教学效果、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奖励等)

1.项目组成员2010-2013年各学期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情况

2.项目组成员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部分)

3.项目组成员出版学术专著

(1)张合兵,王世东,等.河南省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与应用[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吴荣涛,张合兵,等.中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2012.

(4)樊良新,牛海鹏,等.城市绿地格局与减灾避难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陈新中,张合兵,等.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研究[M].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4.项目组成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部分)

(1)张合兵,牛海鹏,等.国家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土行业),编号(201215106221),2012.

(2)邹友峰,张合兵,等.“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2BAH34B01),2012.

(3)郭增长,张合兵,等.“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2BAJ23B04-02),2012.

(4)牛海鹏,张合兵,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编号(41371524),2013.

(5)王海江,张合兵,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编号(41371133),2013.

5.项目组成员获得科研奖励情况

(1)张合兵,牛海鹏,等.中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研究应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2013.

(2)张合兵,牛海鹏,等.面向村镇规划的空间信息更新技术集成及应用,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2013.

(3)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二等,2011.

(4)张合兵,等.河南省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与应用,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2013.

(十)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证明

1.中国矿业大学成果应用证明

2.河南农业大学成果应用证明

3.河南城建学院成果应用证明

4.河南工程学院成果应用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