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584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7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docx

专业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职能

货币主要有以下三项主要的功能:

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

在这三项功能中,交易媒介是使货币区别于股票、债券和住宅的主要功能。

交易媒介:

当一种商品要求实际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时,需要一个为社会所公认的媒介,而货币的出现充当了这个角色。

运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节省了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时间,从而促进了经济效率。

记账单位:

货币作为记账单位,也就是说,它可以作为经济社会中价值衡量的手段。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我们需要了解的价格数目,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

价值贮藏:

价值贮藏可以将购买力从未获得收入之日起储蓄到支出之时。

当买卖的链条一经中断,卖了之后没有马上购买,货币就暂时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货币就发挥了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

二、货币制度

定义: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和条例等综合构成。

第二节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当一国的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状况的变迁,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演变的阶段:

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诸多新发展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二、金本位制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处于金本位制度之下,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以直接兑换为黄金。

在金本位制下,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该国家的国际储备(黄金)增加,而其他国家的储备减少相等的数额。

将各国货币和黄金相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然而,坚持金本位制度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因为他的货币供给是由国家之间的黄金流动决定的。

而且,各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黄金产量和开采的制约。

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二战中,美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1944年,盟国在美国北部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同时,《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5年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双挂钩制度。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制度的运作机制:

当本国货币被高估时(汇率=外币/本币),中央银行必须购买本国货币以保持固定汇率,但其结果是国际储备减少;反之亦然。

上面的结论意味着,一国如果将本国汇率与较大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就会丧失对货币政策的控制。

如果大国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进而引起大国货币升值和小国货币贬值。

这时,小国发现其汇率被高估,将不得不出售大国的货币,购买本国货币,以阻止货币贬值。

小国无法控制它的货币政策,因为他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完全取决于大国货币供给的变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试图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降低国内失业率时,被高估的美元的根本性失衡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了该体系在1971年崩溃了。

作为建立在黄金-美元本位基础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

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

作为一国货币,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给又必须适应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需要。

由于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的需要,在“双挂钩”制度下,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增长的需要,美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增长;而美元供给的不断增长又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

美元的这种两难,即“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四、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是解决汇率指标缺少透明度和承诺力的一种方法,是固定汇率指标的延伸。

在这个机制中,本国货币百分之百的由外国货币支持。

而货币发行机构确定对这种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并且随时按公众要求以这个汇率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

优势:

第一,当外币在央行被兑换成本币时,货币供给才会扩张,中央银行不再拥有印刷货币从而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

第二,货币局意味着央行更加坚定地维持固定汇率的承诺,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快速降低通胀,同时可以减少对本国货币投机性冲击的概率。

缺点:

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经济受来自核心国突发事件冲击的风险加大,以及央行印制货币和充当最后贷款人能力的丧失。

五、美元化

美元化是解决汇率指标缺少透明度和承诺力的另一种方法,是固定汇率指标的另一种延伸。

即采用一种稳定的货币,如美元,作为一国的货币。

比起货币局,他能提供更强的承诺机制。

优势:

中央银行不再拥有印刷货币从而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它完全避免了对本国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

缺点:

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经济受来自核心国突发事件冲击的风险加大,以及央行印制货币和充当最后贷款人能力的丧失,以及政府丧失了发行货币的收入,即“铸币税”。

六、欧洲货币同盟与欧元

197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各国同意他们各自之间的汇率保持不变,并且相对于美元实行联合浮动。

七、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

1.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

2.欧元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利息

一、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债务人处获得的报酬,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所以银行要付利息。

利率的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看,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表现在:

第一,积累资金的功能;第二,调剂信用规模的功能;第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功能;第四,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第五,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

从微观的角度看,利率杠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激励企业提高自己使用效率的功能;第二,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的功能;第三,作为租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利率与回报率的区别:

债券的回报率并不一定等于债券的利率。

一般地,从时间t到时间t+1,持有一种债券的回报率可以表示为:

RET=

其中,RET为从时间t到时间t+1持有债券的回报率;

Pt为时间t时的债券价格;

为时间t+1时的债券价格;

C为息票利息。

式中,C/Pt=当期收益率;(

是资本利得率

从以上式中,我们可以发现,长期债券的价格和回报率的波动性比短期债券大。

第二节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经济在它自身内部包含着达到和维持充分就业的强大力量。

这些力量会防止经济偏离充分就业。

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

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

古典学派认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

不同的人对消费的时间偏好不同,有些人偏好即期消费,有些人则偏好在未来进行消费。

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偏好在当期消费,如果要增加储蓄,就要要求他们放弃当前消费,此时投资者必须给与探们一定的利息补偿。

利率如果越高,意味着对这种放弃的补偿也就越多,那么储蓄也会相应增加。

由此得出一般情况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

如图中的S曲线表示。

投资主要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和利率。

资本的边际收益代表了投资的收益,而利率代表了投资的成本。

只要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高于利率,投资就有利可图,企业也就倾向于增加投资。

然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均衡状态将是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等于利率此时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如图中的I曲线表示。

只有当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才会达到均衡水平。

古典学派认为,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而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

因此当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利率的水平。

由于储蓄和投资都是由实物层面上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利息所得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劳动供给、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真是因素决定的,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

货币就像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

因此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

二、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和利率的决定。

该理论作为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一方面肯定了古典学派考虑储蓄和投资对于利率的决定作用,但指出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恰当的;另一方面指出凯恩斯学派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不对的,但肯定了其关于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作用的论述。

所以说,可贷资金理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了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窖藏等方面;而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和货币供给的增加等方面。

但是可贷资金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在利率决定的过程中,虽然它考虑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但是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

当可贷资金市场实现均衡时,并不能保证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尽管克服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缺点,但是还是不能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该理论仍是不完善的。

使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的因素有:

1.财富(同向变动);

2.预期利率(反向变动);

3.预期通胀率(反向变动);

4.债券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风险(反向变动);

5.债券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流动性(同向变动)。

使供给曲线发生位移的因素有:

1.各种投资机会的盈利性(同向变动);

2.预期通胀率(同向变动);

3.政府行为(政府赤字越大,债券供给量越大,推动供给曲线右移)。

三、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由凯恩斯学派创立的,该理论试图用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来说明均衡利率的决定。

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在利率决定问题上的观点与古典学派的正好相反。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

人们储藏财富的资产只有两类,货币和债券。

因此,经济体财富的总量就应当等于货币总量与债券总量之和,即债券与货币的供给量必须等于债券与货币的需求量,即

+

=

+

.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利息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因此利率就是对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衡量指标。

所谓的流动性偏好就是指人们持有货币以获得流动性的意愿程度。

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收入的函数,并且与收入成正比;而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成反比。

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L2表示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那么货币的总需求量可以表示为L=L1(y)+L2(i)。

相对而言,货币的供给则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水平没有关系,它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一个常量。

因此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的需求量。

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纠正了古典学派忽视货币因素的偏颇,然而它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将储蓄与投资等实际因素完全不予考虑,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货币需求曲线的位移:

1.收入效应:

较高的收入水平导致货币需求增加,推动需求曲线向右位移;

2.价格效应:

物价水平的上升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推动需求曲线向右位移。

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曲线的增加会推动货币供给曲线的向右位移。

由上可知,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利率可能产生四种效应:

流动性相应、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和通胀预期效应。

流动性效应表明提高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会降低利率;其他效应作用的方向则恰好相反。

现实情况似乎反映了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和通胀预期效应会超过流动性效应,因此提高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会提高而非降低利率。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通过IS曲线和LM曲线得到在固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产出了利率。

 

IS曲线包括所有使得产品市场实现均衡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而LM曲线包括所有使得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组合。

IS曲线向下倾斜,因为较高的利率水平会降低计划投资支出和净出口,进而降低均衡产出水平;LM曲线向上倾斜,因为较高的总产出水平会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进而提高利率水平。

均衡点E说明此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

IS—LM模型克服了古典学派利率理论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缺陷,又克服了凯恩斯学派利率理论只考虑货币市场的缺陷,同时还克服了新古典学派利率理论不能同时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均衡的缺陷;它尝试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考虑了他们的各自均衡,对利率的决定机制做出了相对完善的解释。

第三节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研究利率的风险结构就是研究为什么到其期限相同的债券有着不同的利率。

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利率的风险结构:

违约风险、流动性和债券利息支付的所得税政策。

债券的风险溢价(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利差)随着其违约风险的增加而增大。

国债较强的流动性也可以解释其利率低于流动性较差的债券的原因。

如果某一债券的利息支付有较强的税收优势,它的利率也会降低,例如免税联邦所得税的市政债券。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期限不同的证券之间的利率差异,是利率与期限相关关系的反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除了要回答收益率曲线为何在不同的时点有不同的形状,还要解释下列三个重要的经验事实:

1.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

2.若短期利率较低,收益率曲线很可能向上倾斜;若短期收益率较高,则收益率曲线很可能向下倾斜。

3.收益率曲线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债券投资者对于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没有特别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低于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债券,投资者就不会持有这种债券。

由此,预期理论提出了以下的命题:

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在其有效期内人们所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基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看出,预期理论认为到期期限不同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利率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值是不同的。

用数学表述:

=(it+it+1e+it+2e+…+it+(n-1)e)/n

预期理论,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说明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上升。

如果当前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说明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高于目前的短期利率。

最后,预期理论可以解释事实1和2,但无法解释事实3。

分割市场理论

分割市场理论将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市场看做完全独立和相互分割的。

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种债券的利率取决于该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此毫无影响。

分割市场理论关键性的假设条件是,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根本无法互相替代。

因此,持有某一到期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于其他到期期限的债券的需求不产生任何影响。

之所以认为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无法替代,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某一到期期限的债券有着强烈的偏好,因此他们关心的只是所偏好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

根据分割市场理论,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可以由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的供求因素解释。

如果投资者的意愿持有期较短,即愿意持有利率风险较小的短期债券,分割市场理论就可以说明典型的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事实3。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债券相对于短期债券的需求较少,因此其价格较低,利率较高,所以典型的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流动性溢价理论与期限优先理论

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应当等于两项之和,第一项是长期债券到期之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第二项是随债券供求状况变动而变动的流动性溢价。

流动性溢价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意味着某一债券的预期回报率的确会影响其他到期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

同时,该理论也承认投资者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偏好。

,即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可以相互替代,但并非完全替代品。

用数学可以写作:

=(it+it+1e+it+2e+…+it+(n-1)e)/n+lnt

式中,lnt为n1期债券在时间t的流动性溢价,它总是为正,并且随着债券到期期限n的延长而上升。

与流动性溢价理论密切相关的是期限优先理论,它采取了较为间接的方法来修正预期理论,但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

它假设投资者对某种到期期限的债券有着特别的偏好。

因此只有当预期回报率足够高时,他们才愿意购买其他到期期限的债券。

由于相对长期债券,投资者一般更偏好于短期债券,因此,只有当长期债券的预期回报率较高时,他们才愿意持有长期债券。

这种推理过程同样可以得到流动性溢价理论的公式。

 

这两个理论使得我们可以根据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了解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

陡峭上升的收益率曲线意味着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上升;相对平缓上升的收益率曲线表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不变;平坦的收益率曲线表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小幅下跌;反转的收益率曲线表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大幅下跌。

三、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管制

利率管制的弊端主要有:

第一,低或负的实际利率鼓励当期消费并导致人们储蓄不动产而不是金融资产,使储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从而影响了经济的货币化和经济交易的效率。

第二,低或负的实际利率产生了对可投资金的过剩需求,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的低效率和寻租行为。

第三,低或负的实际利率扭曲了要素资金价格,从而导致借款人选择资金密集型的项目,从而扭曲了产业结构。

第四,对利率管制的规避造成“金融脱媒”,并使资本外逃的压力加大,造成货币当局对货币控制力的减弱。

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成为接收者。

具体来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降低利率管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提高利率水平;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要先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要短于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三章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外汇

一、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

其特征包括:

必须是外币或以外币表示;必须具有自由兑换性。

二、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1996年底,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我国在外汇管理方面的总体思路是明确的:

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以放松资本项目交易限制、引入和培育资本市场工具为主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推出资本项目开放措施。

在顺序方面应是先放松流入,后放松流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又一次更具实际意义的重大改革。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改革开创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新局面。

第二节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汇率

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折算比率。

外汇市场中的交易决定了货币兑换的比率,进而决定了购买外国商品和金融资产的成本。

第三节币值、利率与汇率

影响长期汇率的因素:

相对物价水平、关税和配额、对国内国外商品的偏好、生产能力。

具体来说:

长期来看,一国物价水平相对于国外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其货币贬值,而一国相对物价水平的下跌会导致其货币升值;增加贸易壁垒会导致该国货币长期内升值;对一国出口的需求增加会导致其货币长期内升值,对进口的需求增加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长期来看,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提高,其货币就会升值。

第四节汇率决定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价定律在国内物价水平而非单个商品价格上的简单应用,即如果两国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并且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非常低,那么,无论商品由哪国生产,其在全世界的价格都应当是一样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如果一国物价水平相对于另一国上升,其货币应当贬值。

但是,购买力平价并不能充分解释汇率。

原因主要有四点:

各国可比较的商品并不一定是同质的、运输成本不可忽略、贸易壁垒、并非所有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跨境交易。

二、利息平价条件

设iD国内存款的利率,iF为国外存款的利率,Et为现在的货币汇率,

为下一阶段的预期汇率,则利息平价条件可以表示为:

iD=iF-

它说明,国内利率等于国外利率减去国内货币的预期升值率。

等式的左边是国内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右边是国外存款的预期回报率,两种回报率都是以国内货币来衡量的。

考虑到国内银行存款和国外银行存款是完全替代品的假设,利息平价条件就是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

只有当汇率使得国内银行存款和国外银行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现存的国内国外存款才都会被乐意持有。

三、解释汇率的变动(P446)

 

第四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一节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要素

一、金融市场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什么是金融?

“金”指资金,“融”指融通,“金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总称。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就是资金盈余部门向资金赤字部门融通资金的场所,即资金从那些拥有闲置货币的人手中转移到资金短缺的人手中。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将资金从没有生产用途的人向有生产用途的人转移,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事实上,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金融市场不健全。

金融市场上的活动对于个人财富、企业和消费者行为以及经济周期有着直接影响。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1.资源配置功能:

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2.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

通过投资分散原则来保障资金的安全。

3.定价功能:

金融市场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形成金融产品的价格。

4.提供流动性的功能:

为金融资产的出售、变现提供了交易场所。

5.减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功能:

金融市场提供了寻找最合适交易双方的场所和以最低成本评价金融资产价值的场所。

三、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按金融交易的政治地理区域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

4.按融资形式可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5.按活动的关联程度可分为基础性金融工具市场和衍生性金融市场

第二节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交易短期债务工具(期限为1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交易长期债务工具(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上)与股权工具的金融市场。

第四节衍生工具市场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与发展的原因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一类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

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

衍生金融工具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金融风险的日益加剧和人们规避风险的需求;二是期权定价公式的问世。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型

(1)远期合约。

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合约。

远期合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实现资金流的变动,却又不想承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希望在现在就能够确定这一现金流的数量,实际上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