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476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1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测试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①前后《赤壁赋》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

②“熟”与“俗”是书法艺术里的一对矛盾。

③只有多看多写,胸有成竹,下笔时才能挥运自如。

③但是,正因为熟练了,容易顺着套路、惯性书写,作品就显得俗气。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正确的一项是()并改正

A.照耀得你向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愈。

()

B.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伐子。

                 ()

C.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

D.可以看出不曾有过的矜持。

                 ()

3.结合语境,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能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

(自惭形秽:

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B.忠实和信任最醇厚。

(醇厚:

纯正、浓厚)

C.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暗问:

在黑暗中问。

D.一个作曲家对于纯洁、完美的缪司不应该有亵渎之念。

(亵渎:

轻慢,不尊敬)

二、字词书写

4.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cái()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móu()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mó()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注音

 

 

填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芦花荡》节选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

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了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所写的内容。

6.简要分析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7.老头子是如何把鬼子引进自己设好的圈套的?

8.文段着重突出了对老头子哪些方面的描写?

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

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9.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12.比较阅读。

(1)文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作者与《台阶》的作者李森祥都将关注到了农民,但他们的关注点却不一样。

他们分别关注了农民的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张博然

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

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

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

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

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

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

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

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

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

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

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

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

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⑨没人确切知道。

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13.请结合①②段内容给“鲸落”下定义。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一切”具体指什么?

15.第⑦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16.结合选文内容及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人类应该怎样防止“鲸落”的消失?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注:

此文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于贬居的第四年所作。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上下一白            

(2)及下船 

(3)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

18.用“/”划出下面句子两处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1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C.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D.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21.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22.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

(3)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

(4)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5)《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原句填空)

六、诗歌鉴赏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迸:

这里指沉重地坠落。

23.诗歌颈联情景交融,其中渲染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凄凉萧索的氛围的两个意象是________,诗歌尾联中“短愁”是指_________。

24.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七、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圣却有算计:

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

那八戒笑道:

“哥哥,可有么?

”行者道:

“这不是?

老孙的手到擒来。

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

”八戒即招手叫道:

“悟净,你来。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

“哥哥,叫我怎的?

”行者放开衣兜道:

“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

”沙僧见了道:

“是人参果。

”行者道:

“好啊!

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

”沙僧道:

“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写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

见便曾见,却未曾吃。

哥哥,可与我些尝尝?

”行者道:

“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

他三人将三个果个个受用。

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

“你两个吃的是甚么?

”沙僧道:

“人参果。

”八戒道:

“甚么味道?

”行者道:

“悟净,不要睬他!

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

”八戒道:

“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

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

哥啊,为人为彻。

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行者道:

“兄弟,你好不知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

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

罢罢罢!

够了!

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25.根据选文内容,说说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26.选文中沙僧说自己曾做过卷帘大将,请你结合原著内容简述他后来被唐僧收服为徒,与悟空、八戒成为师兄弟的这一段经历。

对于沙僧在取经路上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7.联系原著,简要概括之后在五庄观所发生的事件与结果。

八、综合性学习

28.综合性学习

为响应德州市“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倡议,班级设计了“中华孝文化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实践活动主题。

(主题)请开动脑筋,另外设计两项活动主题,要求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活动主题一:

开展孝心演讲

活动主题二:

弘扬孝德精神

活动主题四:

______________

活动主题四:

______________ 

(解读)上图是学校为本次活动的宣传画,其中的“孝”字是什么字体 _______ 。

 

“孝”这个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内涵)当今社会,“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填充横线上的内容。

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中孝立业,孝是竭尽心力、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命题作文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登高山临清流,领略自然之美;尝美食听传说,感受地域风情;观古建探遗迹,品味人文古韵……请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题目二:

根据你对诗圣杜甫生平事迹的了解,以及你对他诗歌的阅读感受,以“长夜星光”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故事,再现你心目中的诗圣形象。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四、对比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命题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