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394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docx

象州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

象州县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

示范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规划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加快推进“两区一带”开放开发,广西与全国一样,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4—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也重点对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了科学的部署。

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的实践平台,是集聚政策、人才、科技、资金等现代农业要素的有效载体。

象州县是农业大县,誉为“桂中粮仓”,区位优势独特,农业条件资源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区位交通便利,具备优越的产业发展基础,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象州县决定选址在全县的产粮重镇——寺村镇,建设象州县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示范区,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目的

充分利用寺村镇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农业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以较高起点规划、较高标准建设以及较高的管理理念,把规划区建设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富硒、有机高效特色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促进象州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战略步伐,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1.3规划范围

核心示范区位于崇山村委大力村和西崇山2个自然屯,210户,1003人,水稻面积1000亩拓展区覆盖大力、下乐、西崇山、东崇山、上山、大士会、上满、下满、大林、小林等10个自然村屯,876户,3069人,其中贫困户237户831人,水稻总面积3100亩。

辐射区覆盖崇山、上山、林塘、白崖、谭村5个村委18个自然村屯,水稻总面积约5200亩。

示范区建成后逐步向周边乡镇辐射,带动有条件的区域和农户参与富硒优质稻标准化种植和高产创建活动。

1.4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7~2021年,共5年。

1.5规划依据

1.2004年至2017年中央1号文件等重大三农政策相关文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3.《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国发〔2016〕58号);

4.《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6.《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8.《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行动方案》;

9.《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县乡两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的通知》;

11.《来宾市农业“十三五”规划》;

12.《来宾市扶持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实施方案》;

13.《来宾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

14.《来宾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行动方案》;

15.来宾市、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

16.《象州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

第二章示范区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2.1寺村镇概况

寺村镇地处素有“桂中粮仓”之称的象州县腹地,距县城18公里,307省道横贯镇境,是百丈、中平、罗秀、水晶、大乐、桐木等乡镇通往象州县城的必经之地,下辖齐心、社区、王院、中团、岩口、士篢、崇山、林塘、白崖、谭村、上山、横桥、花池、秀和、大井15个村民委(社区),119个自然屯,总人口4.935万人。

是全区首批重点镇和文明镇,也是“两粤宗师”“岭南才子”郑小谷,原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原自治区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林超群,原自治区人民法院院长黄任文的故乡。

连续多年获评区、市、县模范乡镇、来宾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

2014年列入“自治区旅游名镇”创建名录。

2.1.2自然资源

(1)气候特点。

县境位于东经109°25‘~110°06′,北纬23°44′~24°18′,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特点显著,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温和。

降水比较集中,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因地处大瑶山西簏,受地形影响,降水相对偏少,属桂中少雨中心地带,既有春旱,亦多秋旱。

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1332.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

(2)资源独特。

象州县资源独特,物产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富硒耕地面积6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年产优质谷18万吨,人均产粮居广西首位;年产原料蔗130万吨;年产鲜茧60万担,人均有桑面积和人均有茧量居全国第一;商品林年采伐量22万立方米;境内重晶石矿资源储量达3000万吨,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象州县系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国家“双高”糖料生产基地县、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誉为“桂中粮仓”和“优质米之乡”、“重晶石之乡”,2015年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3)旅游文化。

寺村镇旅游文化丰富多样,既有堪称“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温泉,又有号称“桂中第一泉”的蕉林凉泉,还有文化底蕴浓厚的郑小谷故居、及古色古香的大力村明代古建筑群及自治区原主席韦纯束的故乡红色址村。

随着“生态乡村”工作的推进,打造了白石历史人文旅游名村、喜力和大力生态农业观光名村、寺村社区革命教育基地、六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成功举办了喜力秋社,白石金葵花旅游节、金百合乡村文化旅游节以及象州乡贤文化旅游节、象州县葡萄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寺村镇的“生态乡村游”成为象州县新的亮点。

2.1.3经济社会

寺村镇全镇总面积2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万亩,属季风显著的湿润农业气候地区。

森林覆盖率达40%。

全镇年平均气温20.7℃,年降雨量1332.5毫米。

2016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7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34亿元,工业增加值8.8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52亿元。

  

2.1.4农业经济

寺村镇2016年末农作物耕地面积13.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6万亩,旱地7.9万亩。

农业人口4.5万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宜耕,盛产谷、蔗、茧,是象州县最大粮食生产镇和桑蚕、糖料蔗主产区(象州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谷生产基地县)。

寺村镇是个传统的农业重镇,农业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做活做大做强我镇优质谷、桑蚕、甘蔗三大农业龙头产业,多年来,全镇紧紧围绕“岭上种蔗、旱地种桑、水田种稻”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把优质谷、蔗糖、桑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全镇优质谷、甘蔗、桑蚕三大优势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

全镇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都稳定在5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1.85万吨以上,人均有粮和人均提供商品粮一直占居广西前列;有桑面积从2000年前的200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30000亩以上,年产鲜茧突破3600吨,面积、产量全县第一(象州县面积、产量全区第二,人均有桑面积、鲜茧产量居全区第一);糖料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几百亩发展到目前的3万亩,产量由1000多吨增加到15万吨;水果、蔬菜等新兴特色产业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特别是水果产业,近2年来全镇水果面积新扩近2万亩,全镇水果面积4万多亩。

201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26元。

2.2项目区所在地概况

项目区所在地——崇山村委大力村位于寺村镇北部,2016年获评为自治区级“卫生村”称号,距离寺村集镇8公里。

目前在建并将于2017年10月通车的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从示范区近旁通过,设在寺村镇的高速路口距核心示范区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积210户,1003人;耕地总面积4056亩,其中水田1804亩,旱地2252亩。

大力村景色怡人,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9.1℃(比全县年平均气温低1.6℃),年降雨量1343毫米。

村内水资源丰富,有多处涌泉,冬暖夏凉,终年水流不息,特别是土壤中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

惠丰和畅集团·象州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广西太粮米业有限公司与大力村群众亲密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富硒优质稻,采用“区块链+农业”技术应用及生物和生理防治病虫的综合防治方法,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除草剂,目前已建成富硒优质稻产业基地1006亩。

种植的大米品质优、口感好,注册有金太粮、宏华等有机大米品牌,畅销柳州、南宁、广东等区内外市场2.3项目区基础条件

2.3.1道路交通

项目区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正在建设的、将于2017年10月通车的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从示范区近旁通过,设在寺村镇的高速路口距核心示范区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纵横路网基本形成,主、侧干道大多都实现了硬化。

2.3.2水利条件

项目区属罗秀河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处的服务范围,加上其依托自身丰富的地下涌泉资源,基本能够确保农业生产用水需,为进一步加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县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目前正在上游修建一座50多亩的小型水坝,水利条件优越。

土壤环境符合GB15618-1995标准,环境空气符合GB3095-1996和GB9137-1996标准,农田灌溉水符合GB5084-2005标准。

2.3.3气候土壤

项目区地处寺村镇北面,为零工业地带,加上农业灌溉水系源自纯自然的地下泉水,水温冬暖夏凉,具有独特的农田小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种植的稻米品质优、口感好。

项目区水田平坦、土层深厚,富硒黑土质为主,土地肥沃,传统上是优质稻大米种植区。

2.4主导产业基础

2.4.1富硒优质米、有机米、绿色大米 

寺村镇大力村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比全县年平均气温低1.6℃,昼夜温差较大,生产出的大米外观色泽光洁、晶莹剔透,米饭香醇、品质优、口感好。

大力村生产的富硒优质稻谷被惠丰和畅集团·象州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广西太粮米业有限公司定向高价收购,加工出的优质大米和有机大米品牌畅销区内外以及流转入香港等市场,也是礼赠贵客的佳品。

2004年,象州县水稻(包含寺村在内,下同)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2005年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012年“象州红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09年获得有机稻500亩产地认定和430吨有机稻产品认证,2014年新增获得有机稻2000亩产地认定和1600吨有机稻产品认证,2017年力争在2009年获得有机稻500亩产地认定和430吨有机稻产品认证的基地的基础上扩展完成2000亩、1600吨有机稻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届时,有机稻产地认定面积为现在的增加到4000亩。

2014年由广西壮粮农牧有限公司经营的水稻生产基地的绿色大米有5789吨获产地认定。

目前获得有机稻大米产品认证并注册商标的品牌有四个:

即“金太粮有机米”、“宏华有机米”、“桂玉香”和“天琴”等品牌;入驻的太粮米业公司已建成年产10万吨大米加工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并投产。

2.4.2生态休闲旅游

项目区所在的寺村镇,获得区级“生态乡镇”称号,环境生态优良,自然风光独厚,特别是大力村完好保存了极具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大力村前涌泉终年水流不息,冬暖夏凉,村前池塘的荷花尽显荷塘夜色的骄媚,村背茂密的天然树种风光无限迷人,具有强大的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潜能,具备升级更高层次的示范区开发潜力。

2.5部分经营主体情况

(1)广西象州太粮米业责任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占地面积128亩,总投资17000万元,建成有年产4万吨和10万吨两条精米生产线,9.5万吨仓容,日处理400吨稻谷的烘干线。

现有职工210名,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30名。

公司实力雄厚,技术和管理力量和经验强大而丰富。

公司开发有机稻种植和利用象州优质米资源,打造著名大米品牌,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中国粮食行业标杆企业,为实现象州大米品牌化,推动象州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年加工销售精米可达1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创税100万元。

近年,公司利用完善设备设施、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强大销售网络优势,与象州宏华有机米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有机稻生产种植和产品开发、销售,公司在百丈乡建立一个有机稻生产基地,面积1500亩,其中,2016年计划完成1000亩产地认定及其产品认证。

(2)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专业合作社

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象州县寺村镇崇山村委大力村在党总支部书记满红的带领下,于2015年12月使用注册资金35万元,创办了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专业合作社。

吸纳全村86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富硒优质稻——百香139,面积1000亩。

合作社与太粮米业有限公司及惠丰和畅集团·象丰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水稻品种和肥料;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收获、加工、储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分配余额和公益金的提取。

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稻田养鸭、养鱼技术,实现生态立体型农业的发展。

合作社积极探索循环农业主体开发新模式,有决心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链条,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食品安全做贡献,力争成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的典范。

(3)象州鼎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

该社成立于2012年6月,属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统一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资金20万元,有固定办公场所、合作社章程、专业化防治培训与管理制度。

目前拥有国内先进的大、中型植保机械30多台,价值40多万元,专业防治人员32人,日防治作业能力达1200亩。

近三年来,年开展统防统治4~5万亩,收益22~25万元。

2.6政策环境条件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关心支持下,寺村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前期调研、论证等工作,制订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县直各有关单位和示范区所在地的村“两委”也积极运作,各经营主体密切配合,示范建设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为示范区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略发展规划,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示范兴镇”的发展思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施行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区、招商引资引企建区、科研推广机构对接建区、政策扶持项目建区、精准脱贫项目建区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寺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示范区贫困村、贫困户按时按要求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2基本原则

3.2.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示范区建设坚持机制创新原则,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势作用。

同时强调市场的主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多方联合推进机制,实现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

3.2.2企业融合,多元投入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农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或其它农业经营主体和科研推广机构等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参与,结成企业融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按照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努力建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有生机有活力的示范区。

3.2.3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立足于象州县“中国长寿之乡”和寺村镇自治区级“旅游名镇”适宜发展优质稻、有机稻、富硒稻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无公害水稻基地、有机稻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水稻、绿色水稻、无公害水稻、有机水稻生产,延伸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创建有机稻大米、有机富硒大米、“象州红米”、“象州黑米”、富硒优质大米、绿色大米等特色农业品牌,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一元为主,多元发展”格局,使示范区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主导典型,为象州县甚至来宾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典型。

3.2.4科技创新,集约经营

深入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

示范区集中连片,施行规模代、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以现代农业技术取代传统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发挥生产过程的技术聚集效应,实行集约化经营。

3.2.5保护生态,持续发展

以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高效与生态有机统一,经济、社会与环境有机统一,科学构建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科技先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维护示范区生态安全。

3.3基本要求

根据自治区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桂办发〔2014〕17号)通知中“五化”建设的标准要求,象州县寺村镇大力富硒优质稻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提升至“六化”标准建设并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3.3.1突出经营组织化。

着力发展壮大一批当地龙头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外来龙头企业,创办一批合作组织。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投入集约化、社员职业化、产品品牌化。

推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的“底金+分红+劳务收入”方式,探索农户土地合作“公司+家庭农场”方式,探索代耕代种代管等土地流转方式和服务方式,带动示范区农户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的产业化经营。

加快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示范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

3.3.2突出装备设施化。

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推进示范区水、电、路、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示范区的硬件发展条件。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

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按照农业机械化标准要求抓好配套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加工、储藏机械化示范。

结合“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创新示范区种养模式,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

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根据示范区种养需要,因地制宜开展设施栽培、工厂化养殖,推进光、温、水、肥自动、半自动调控等先进设施示范。

3.3.3突出生产标准化。

健全示范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等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建立业主质量安全承诺和诚信机制,确保示范区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100%。

核心区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拓展区要建立与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化体系,辐射区要建立符合地方标准的标准化体系。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力量,致力打造有机绿色食品,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人文内涵、安全生态的知名品牌。

3.3.4突出要素集成化。

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示范区集聚。

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创新示范区融资方式,允许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示范区资金互助社和担保基金,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突出先进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消化、应用和展示,引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3.3.5突出特色产业化。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从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文特点出发,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注重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特色示范区间的互补发展,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示范区。

延伸示范区产业链,拓展示范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把示范区打造成为一主多辅、一体多元的“美丽示范区”。

 

  3.3.6突出建设生态化。

结合“美丽象州·生态乡村”活动,立足寺村镇区位、环境、气候、人文、民俗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着力开展新农村生态乡村建设、清洁田园建设活动,部署秋冬种绿肥、油菜、红花草等有机肥观光作物规模种植区域,造就冬季油菜、红花草花海景区,精心布局示范区生态观光园区,打造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品牌。

3.4发展定位

根据项目区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发展需求和本县实际条件,其发展定位为:

以富硒优质稻为核心,结合绿色水稻、无公害优质稻生产,打造具有品牌独特的广西粮食生产富硒优质稻现代农业示范区。

3.4.1富硒优质种植示范区

利用寺村“生态乡镇”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洁净的天然涌泉水源、清新无污染的空气、肥沃深厚适宜的富硒土壤、昼夜较大的温差,及已取得或将取得较大面积产地认定,通过现代化设施与标准化栽培结合,大力发展富硒优质稻生产,打造象州富硒优质稻大米品牌,使其成为全市甚至全区的富硒农业发展示范区,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优质、高端的品牌农产品。

富硒优质稻种植示范区位于示范核心区内,种植面积1000亩(认证面积1000亩),是核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3.4.2富硒优质稻示范样板区

利用示范区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示范区内的崇山村委西崇村,建立富硒优质稻示范样板区100亩,打造象州富硒优质、保健、长寿、高端的稻米品牌,使其成为优质稻生产提质增效的示范样板。

3.4.3绿色稻米种植示范区

利用示范区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示范区内,建立A级绿色稻米种植示范区150亩。

其中,取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象州红米”50亩、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象州黑米”20亩、优质优价常规优质稻80亩。

打造象州独具地方特色产品的绿色稻米品牌,使其成为优质稻生产提质增效的样板示范区。

示范地点在大力村北面水田。

3.4.5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

利用项目区独具的田园风光、新农村风貌以及区级“生态乡镇”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风光,通过冬种红花草、油菜、新农村建设、保护性修缮开发清代古建筑群、策划旅游项目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等,使项目区夏季秋季有稻谷成熟金黄的丰收田园景色、冬季和次年春季有红花草的紫粉浪漫以及油菜花的金黄灿烂,形成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景致。

走进用大块青石铺筑而成的古建筑巷道,感受曾经的繁荣与沧桑。

结合林下土鸡养殖,垄道沟鱼,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还具备强大挖掘开发潜力,为项目区今后升级打造成为县级或区级示范区提供优越条件。

 

3.5主要功能

示范区功能主要有特色高效农业生产、科技推广、示范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五个方面。

3.5.1特色高效产品生产功能

核心区的主要产业为富硒优质稻(包括富硒有机、富硒优质稻)、“红、白、黑”(“象州红米”、优质优价优质稻大米、“象州黑米”)极具地方特色优质稻产品。

富硒优质稻、“象州红米”、象州黑米等,生态、安全、营养,具极强的保健功能,契合人民群众对健康长寿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趋向。

示范区粮食产量平均亩产增5%左右。

3.5.2科技推广功能

示范区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并加以有效应用,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