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231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docx

精选初一现代文阅读习题

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分为小阅读和大阅读两种。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还是大阅读。

命题角度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几个原则、方法和技巧分别阐述。

1、最大原则:

遵循原文。

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中,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

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

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高无上的。

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2、积极向上原则。

由于高考具有社会导向性,因此积极向上不难理解。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同学们都应注意,积极向上的基调不能变。

这个原则可用来在选择题中排除选项和为答案把关。

3、重视开头结尾的原则。

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要归纳段落主旨大意的题,此时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是重点。

该段开头的前两句和结尾的倒数两句都是归纳的重点。

同学们常常可利用其描述归纳出段落大意。

基于以上原则,建议同学们:

(1)在拿到题后,先快速通读全文,标好段落;

(2)尽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3)如遇发挥题和概括题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

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4)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除了以上原则外,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阅读技巧:

1、提要点,重圈画

在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中,其中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圈画的过程。

不过,现在较多的做法都是在进行带问题的第二次阅读时来圈画,但这对于一些筛选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不足够的。

在多次试验后,我们发现在阅读时可以针对文体特点,进行二次圈画,做题就比较有效率和有准确性了。

当然,遇到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圈画方法。

如写景抒情类的,主要圈画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句子;议论类的,主要圈画作者的观点;人物传记或小说类,则主要圈画对人物的正面与侧面描写;等等。

2、审题干,定坐标

现代文客观题一定要看清题目,是要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拿笔把题目要求划出,切记)。

而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也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

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3、读整体,集信息

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

整体把握,收集信息,有效地避免了断章取义,更好地理解阅读文。

4、理文脉,举纲目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功。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

5、重整合,答准确

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更准确高效。

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典型例题

一、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

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

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

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

“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

”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

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

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

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

“我一切很好。

”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

“我如果有病,就是有10万元也治不好。

”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

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

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

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答案解析:

1.起因:

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

结果:

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

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

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

3.不占公家便宜

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

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二、寂静除夕夜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

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

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

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

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

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

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

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问题:

1.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

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

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和____

5.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6.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7.(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寂静除夕夜

答案:

1.D2.C3.A4.①使我特富同情心②怀念、祝福5.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6.①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7.D

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1)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

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

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

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2)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

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3)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

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

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4)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

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5)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

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

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

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

“如何使用眼睛”。

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

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_,后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

2.第②③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这”指_____“这样”指_____

3.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

(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

4.在第③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6.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

7.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1.做事事情2.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4.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

换成“盲”或“瞎”不好。

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5.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6.“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7.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

四、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怀念

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

“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

“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五、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时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文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师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的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

轮到英子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她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

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只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想起了掌声。

英子很礼貌的向老师鞠了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叫他跳舞。

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

“我永远不会忘记马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

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蜷缩迟疑小瞧肯定B、躲藏迟疑歧视赞扬

C、蜷缩犹豫歧视喝彩D、蜷缩犹豫鄙视喝彩

2、用横线画出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

3、“沉静漂亮”的英子为什么总是在上课前,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4、“骤然间响起一阵掌声”和“班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这两次“掌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掌声:

第二次掌声:

5、英子为什么会在掌声里“泪水流了下来”?

6、短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掌声”为题?

7、“三年时光,匆匆流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1、C

2、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

……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3、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4、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赞扬

5、因为掌声使英子明白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自己,十分感动

6、因为是掌声给了英子第二次生命。

7、同学们的鼓励与赞赏,让她有了自信。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表明了英子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赏中度过,感觉时间是那么短暂,这就要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别,依依不舍,十分地留恋这三年的高中生活。

六、一碗馄饨

1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2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3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