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4443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岭南园林-顺德清晖园.ppt

走进顺德清晖园,清晖园概况,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

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的历史变迁,渊源:

清晖园原址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建于公元1621年。

建有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等建筑,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也日渐荒废。

故园废址为清代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建筑几无存留。

形成:

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龙应时将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

左右两部庭院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

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

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

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

复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精心建设,格局定型。

清晖园的历史变迁,后期保护:

1959年,中共批专款修复。

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龙宅)、竞勤堂(杨宅)等合并一起,至此复合为一。

经解放后的大规模修复扩建,清晖园面积由原来的6,600多平方米扩大到9,795平方米。

进入九十年代,为进一步开发顺德的旅游资源,顺德政府对其进行扩建,使清晖园的游览面积再次扩大至22,000平方米,1996年扩建,1998年扩建成功,此后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2005年,清晖园建园200周年,政府再次投资900万元进行新园修缮、旧园翻新,迁出其中的餐饮场所,将红蕖书屋改造为“状元堂”。

清晖园的造园布局,前高后低的布局形式,岭南园林的分布主要在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等经济富裕如广州、潮汕、泉州和福州等地。

然而由于各地所受文化的差异园林布局也有所不同。

岭南园林布局大致有四种建筑布局形式。

分别是建筑四周布置布局、前园后院布局、书斋侧园布局和前院后园布局。

清晖园是前园后院布局的经典例子。

为适应岭南湿热气候,清晖园造园采用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

前庭为一开阔的长方形水池,后面为较为密集的住宅区。

这种布局非常有利于通风,前面园林像一个开阔的大空间,它使夏季的凉风不断吹向后院.住宅后院房屋虽然密集,但通过巷道、天井、柱廊、敞厅等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使夏日的海风,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断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一角落。

而后院的密集布置将建筑墙体、门窗及天井等常常处于阴影之下,减少了阳光的辐射后院密集布置可以减少阳光的辐射,其次是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大量采用门与窗结合,形成落地窗式的屏门。

几何布局形式,从平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晖园由若干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庭园空间组成,空间分隔比较规整,有着强烈的几何形式布局特征。

这种现象无论在江南园林还是北方园林的布局中都极少出现。

几何布局形式,通过观察发现,清晖新园内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各有几组连续的折墙贯穿其中,这些墙体在空间感受上极其强势,担当了支撑全园空间骨架的作用。

在园中部,至东向西依次有丫环楼、船厅和碧溪草堂,它们之间组成连续的大面积墙体将全园空间分隔成南北两部。

继续向西又有一片实墙将八表来香庭与凤来峰隔开。

这组至西向东的墙体均成直线形式,相互平行但并不完全连接,中间留出了一些通道空间。

同样,由南往北有另一组折线墙体将扩建区与遗址区分隔开,墙体上开有景窗,并沿墙布置通道。

这一横一纵两组墙体,构筑了清晖园“十”字形的空间结构,道路和景观都依此排布,充满了几何逻辑的形式韵味。

墙体的动态指示性,以及墙体之间的非封闭性,仿佛深受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观念的影响,使空间互相渗透流动。

构景形式,清晖园建筑的构景方式,基本为“组景式”“点景式”“观景式”三种基本构成方式和“观景组景”、“点景组景”、“点景观景”、“点景观景组景”四种复合构成方式。

点景式,观景式,组景式,构景形式,点景与组景。

船厅的建筑装饰元素、建筑风格塑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园区景点,同时又与其它景点发生关系。

既有白己的建筑特色,又融入其它建筑景点于一体。

构景形式,小蓬瀛,是与归寄庐相对的另一间厅堂。

彼此间以短廊连接,加上小蓬瀛旁边的木楼组成另一个庭院。

归寄庐是一个单间厅堂,正面为半镂空、半封闭的落地屏门,装修古朴。

门前短廊左边是斗洞假石山,透过石山洞穴缝隙,封闭牲高的竹苑隐约可窥,右边这庭院则开阔明朗,是另一种情调。

它们的构景方式是观景与组景的结合。

构景形式,清晖园的主要空间形式是点景观景组景。

留芬阁,整个清晖园最高的建筑物,是集“点景、观景、组景”三者为一体的典型建筑。

它的高度和固有的建筑特色首先为它的“点景”和“观景”提供良好的条件基础,而在整个园区中,聚散有序、错落有佳的建筑物,冒出于水面,突出于浓郁的绿色植被,伴着假山小径,与留芬阁道,起伏并群舞于园中,组成一幅生动而又独特的岭南风景画。

空间序列和视线分析,开门见山,层层收缩首先穿过门厅,右侧繁茂的树木和高墙封闭而压抑,左侧湖面空间开阔宜人。

经过墙门行走不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门”,侧望远方的六角亭、船厅历历在目,可谓精彩纷呈。

一路上穿过了四道门,进入花园后空间相对收窄了,左有书斋,右有风亭,上有古木交柯,目光由远眺转为凝视。

继续向内来到住宅区域,高楼迭起,缝中观天,空间相对局促,阴暗清凉。

在这个序列中,空间的变化可以概括为:

由“开阔”到“压迫”,由“丰富”到“单纯”的层层收缩。

空间序列和视线分析,以动观为主首先穿过门厅,视线被右侧实墙所阻挡,转向左侧开阔的湖面,被远方高大华丽的船厅所吸引。

继续向前,六角亭逐渐露出了全貌,视线被拉得更左以至向后看到澄漪亭的侧景。

不知不觉己走完池岸的一边,视线回到前方看见半遮半掩的风亭高挑的屋顶。

左拐后,发现前方并无对景,视线不由沿着一条延伸到脚下的石阶向右,风亭的侧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瞬问,右侧花墙阻隔了视线,眼睛不由转向左侧,这正好来到了澄漪亭的正前方,与之隔池相望。

脚步不止,不觉已走到了船厅与惜阴书屋的面前,视线被收拢并不断的在这两栋精美的建筑上游移,享受其细节带来的视觉乐趣。

紧接着,因为巷道中的景石,步入了两栋建筑之问的夹缝,视线再次被压缩。

无论从何种角度,眼睛都无法完整的看到建筑的全貌,视域被缩小到各种构件和装饰细部上,只能通过不断的眼部、头部甚至脚步的运动来收集到更多的视觉的片断,最终人脑将这些片断拼接成为一幅幅的建筑的形象画。

造园理法,叠山置石,清晖园石景有其独特之处,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清晖园的石景主要有玲珑榭庭院的壁型假山及松皮石石笋,“石门”、“斗洞”、“三狮会球”、“虎踞龙盘”等峰型假山;此外,还有布置在各空间交接处的布点散石。

叠山置石,九狮山和凤来峰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

理水造景,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水手法,清晖园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有其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

园中有宽阔的池塘,有狭长河溪状的池塘;也有大型或中小型的人造瀑布;还有湖石群中不断喷涌的泉水;更有借鉴西式水法建造的水景。

建筑与色彩,清晖园内建筑物的数量繁多,其品种也几乎荟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建筑形式,如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等,各种建筑形式因用途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审美风格一一它们或高峻,或低矮;或宏伟,或小巧;或轻盈,或厚重;或拙朴,或灵巧;或淡雅,或瑰丽;或通透,或封闭,凡比种种,不胜枚举。

碧溪草堂,碧溪草堂是中部景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池塘的北侧,是园内现今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是一座水磨青砖临水平房。

草堂前面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起的宽大门廊,贴水边有固定长椅。

因椅背呈流线形,方便赏湖人曲身款坐,所以长椅有了一个别致的名称:

“美人靠。

”草堂正面是一幅精美的木雕,镂空成一弯翠竹,形成圆形门洞,这种圆门在古建筑上叫做“圆光罩”。

它工艺精细,形态逼真。

门扇为屏门,上半部分装木棂,镶玻璃,下半部分镌刻有96个写法不同的寿字,俗称百寿图。

为什么百寿图只有96个寿字呢?

所以这样安排,内中是大有玄机的,我们中国人讲究寿人能满,满招损。

九就是久,六,就是禄,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的意思。

状元堂,状元堂是赋诗赏画、读书品茶的地方。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順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

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歸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

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

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船厅,船厅位于方池东北角,是全园建筑精华之一。

它并没有船的外形,其实是仿照粤中地区古代“紫洞艇”的船楼部分的式样建造的。

据说当年清晖园主人有一位掌上明珠,主人特意为她建此临水船厅,作为闺房,所以船厅又称“小姐楼”。

船厅分上下两层,麻石基座,底层朝方池和庭院的两面均为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有开敞的回廊,围以疏透的木栏干,回廊靠方池边格外开阔。

这是“船头”。

“船头”左右各有池塘,站于其上,使人有仿如置身河面船头之感。

左前方的池塘边植有一株沙柳树,靠厅而长,象征稳住船只的竹篙。

沙柳树旁有一棵百年紫藤,缠着沙柳攀援而上,象征船缆。

船厅,船厅上层几面墙壁均设通排的窗户,棂格构成优美的图案,整体玲珑剔透。

屋檐下有灰塑彩绘图画,温馨细碎,女性气息很浓。

室内以镂空芭焦双面图案的木雕落地罩为间隔,分成“前舱”与“后舱”。

人在厅内,仿佛置身蕉林浓密、竹树蔽天的珠江三角洲乡野,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顿生凉意。

在船厅尾部,有一座体量较少的二层楼房,人称“丫环楼”,两楼并不贴邻,而是保留丈许空间,从丫环楼到船厅,要经曲折的空中走廊,走廓以水波形栏干装饰,配合了主体建筑是“船”的意念,构思严谨。

丫环楼、小姐楼背面和惜阴书屋的背面,围成一个“天井”的型的小院,中置湖石、棕竹,一面蓝色陶制漏窗扩大了这个袖珍小院的观赏空间。

读云轩,读云轩命名取意“石乃云之根”为四合院结构,其瓦面构造层层叠叠,融合了中国亭台楼阁“明标暗拱”的特点,沿水池四周摆设了多种搜自全国的奇石,具有相当丰富的欣赏价值。

是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

龙家子孙“一门三进士”,是当时广东有名的书香门第,并传为美谈。

小蓬瀛,小蓬瀛是与归寄庐相对的另一间厅堂,二者形制相似,牌匾出自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

“蓬”指“蓬莱”,“瀛”指“瀛洲”,均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岛。

此名寄托了主人清高脱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迹。

澄漪亭,澄漪亭为池塘景区点景性建筑,有走廊与碧溪草堂通连,景观水陆相参,浑然一体,如画如诗,引人入胜。

半月亭,八表来香亭,又称玲珑榭,它置身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

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八角形建筑,其立面皆窗,大部分镶以透明无色玻璃整体通透,名符其实,八面玲珑。

园林植物,岭南园林果木栽植较多,且常以岭南佳果作为骨干树种;营造植物景观时花台和盆景应用较多;竹子栽植占地不逾尺,具有意达即可的地域性特征,造景时常赋予花木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清晖园是一个生活园林,所植树木比较偏于实用目的,其所谓实用性,一是着重于消夏避暑,二是要满足口腹之乐,正因如此,清晖园的树木,一方面大多是高大荫浓的,清幽而得凉意。

另一方面,果树在树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树木种类主要有卢橘、杨梅、芒果、杨桃、香蕉、菠萝,龙眼、木瓜、槟榔、橄榄、蒲桃。

园内园路旁有树龄160多年的龙眼,碧溪草堂东侧的龙眼古树也有210多年的树龄,此外,还有观赏性极强的花木类,不仅有蘋蔢,也有不少假旗蒌,还有银杏、白玉兰、木菠萝、大叶紫薇、玉堂春、广玉兰、鸡蛋花、吊灯花、木棉、凤凰木、沙柳、水松等,清晖园面积较小,庭园地面以硬质建材铺装为主,用于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